APP下载

基于休闲体育视角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SWOT 分析

2019-07-25丁秋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职体育

◎丁秋同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重庆400712)

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快乐体育”号角的吹响,社会公众对体育事业的关注与重视逐步提高。随着社会参与体育的受众愈发广泛,体育不再是特定专业人士在专业场所才可参与的“专职”,而成为人人皆可体育、处处即可体育的常态;体育不再是以“竞技”为主要形式、普通大众摇旗呐喊的宏大演出,而逐步形成以“休闲”、“健康”为主题的“佛系”文化;体育不再是以终结性评价为导向的专业活动,而成为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体验。与此相应,前期以竞技体育为主流的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逐步向休闲体育蔓延,体育课程即竞技体育向休闲体育蔓延的中介和纽带。高职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构成,既以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为目标,亦为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养护提供专业指导。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衍生了越来越多的岗位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专业要求,基于休闲体育视角对高职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成为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必然要求。

一、休闲体育的内涵解读

(一)休闲体育的词义解构

根据词语解构,“休闲体育”一词由“休闲”+“体育”构成,“休闲”一词本意用于农业之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耕地不种作物,但仍进行管理,借以休养地力。“体育”一词的本意更加广泛,主要指一种娱乐消遣活动或需体力、智慧与技巧的比赛。由此可见,从“休闲体育”的内涵可以推出休闲体育的词义构成要素:一是休闲的自由时间,即可供主体自由支配消耗的时间维度;二是以主体内驱力为活动出发点,即以主体的兴趣爱好等主观动机为主要动因,而非某种主体不可抗的客观目的;三是以娱乐、体力、技巧、智慧的训练或提升等为活动内容;四是突出“厚积薄发”,即休闲活动亦具有目的指向,如通过休闲活动的长期坚持与积累身体健康状况得以改善,或专业技能得以提升从而向竞技体育转向等。

(二)休闲体育的外延范畴

“休闲体育不是一类具体的项目,而是体育的一种社会存在形态”[1]。休闲体育的外延较为广泛,根据不同的体育活动分类标准,可将休闲体育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根据运动状态可将休闲体育分为运动性活动、相对安静状态活动、观赏性活动等,详见下表。

二、休闲体育运用于高职课程中的S WOT 分析

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可以对休闲体育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剖析,从而将休闲体育的学科内容与学校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中有关内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进行适当组合,进而探索休闲体育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内部优势

整体来看,高职体育课程的内部优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高职体育课程已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体育课程设置较为灵活,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学习者身份进行划分,高职体育课程一般分为专业课与通识课两种,专业课主要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开设,通识课则针对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开设;根据课程修习方式进行划分,高职体育课程的开设种类又可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以基础体能训练为主,要求学生必须修习,而选修课则根据各学校的师资情况与主客观需求,开设乒乓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等专项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进行选择,获得相应的学分。第二,根据高职教育大纲的要求,体育课程作为高职教育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必设模块,不得缺位,由此保证了高职体育课程的基础地位,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 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指导纲要》要求,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 学时),充分保障了体育实践课的主体地位,使参与体育课程的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第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灵活,鉴于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较为充分地考虑了目标岗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将岗位需求将课程内容进行碎片重组。因此,系统的课程体系、基础性的课程地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课程资源开发的灵活多样成为高职体育课程的内部优势所在。

休闲体育活动分类列表

(二)内部劣势

高职体育课程虽然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上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弱点与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体育课程开设“缩衣少食”,对《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不充分,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场馆资源紧张等问题,“目前我国高职体育课时数主要有64-72 学时,即开一学年;96-108 学时,即开一年半;128-144 学时,即开二学年三种,以第一种为多,第三种最少”[2]。第二,课程资源沦入旧窠,更新度低,由于体育课程以实践性为主的特征,对特定教材的依赖较小,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编排主要以教学大纲为参考,教学大纲的千篇一律使体育课程资源更新的内驱力不足,诸多优质的社会课程资源未被纳入到高职体育课程之中。第三,课程呈现方式陈旧落后,随着“互联网+”向教育行业的进军,微课、慕课、私播课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高职体育课程偏居一隅,似被边缘化,新的课程呈现方式催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课程的趣味性、新奇性、实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程的传统呈现方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第四,课程开发特色不明,职业导向体育课程与通识体育课程大幅度雷同,在职业导向体育课程的开发中未考虑整体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兼容性与差异性,职业导向体育课程内容特色不突出。由此,体育课时的缩水、课程资源更新的滞后、课程呈现方式的陈旧、课程开发特色不明成为高职体育课程的内部劣势。

(三)外部机遇

外部环境的变化为高职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一,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休闲体育产业为其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群,成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拓展的方向,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休闲体育产业链的延伸对销售、管理、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提出需求,拓展了相关专业的就业渠道与就业方向,则与此相应,人才培养需求使休闲体育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成为必然。第二,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社会文化的形成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营造了氛围,随着“全民健身”成为社会共识,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主张使“学生”这一群体的健身状况更加迫切,在即将踏入目标岗位、职业习惯正在形成之时,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健身、爱上健身,从而利用碎片化自由时间防护身体、预防职业劳损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互联网+”等教育信息化手段为高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课程重构提供了盘活中介,微课、慕课、私播课等多元课程呈现方式成为体育课程的改革的媒介与推手。第四,教育政策导向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保驾护航。为解决当前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困境,教育部锐力把握政策驱动,如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体艺〔2017〕7 号),为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从其他学校专业教师、校外教育机构、体育运动团体、宣传文化系统、社会文化团体、民间艺人或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教师开通了渠道,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走教”方式,同时提出未来的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方向,即“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研究制订《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研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育学)、修订《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估指标体系》等”。[3]所有这些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均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总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社会文化的形成、“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推进、教育新政策等均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多元机遇。

(四)外部威胁

机遇和威胁、挑战往往是共生的辩证关系,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春天”,挑战亦是避不开、绕不掉的:第一,体育场馆基础设施不足且建设陈旧,无法满足课程改革需求,随着“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兴起,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多样化、个性化课程设置对体育场馆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很多对场馆专业度要求较高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往往因为场地的缺乏、设施的陈旧难以开设,同时场馆的新建与改造对经费投入又提出较高要求。第二,休闲体育融入高职体育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休闲体育内容与高职原有的通识课体育课程内容有同质性,但要将休闲体育的文化理念、特色项目无缝对接在高职体育课程之中并非易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智慧均有较高要求,这对体育教师整体师资队伍素养不高、师资素养个别差异较大的现状提出了挑战。第三,信息化建设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体育课程的信息化改革起步较晚、推进较慢、基础较差,“互联网+体育课程”的改革面临较大困难。综上,体育场馆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改革需求、休闲体育融入高职体育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建设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等均是休闲体育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外部挑战。

三、休闲体育运用于高职课程中的S WOT 战略

根据SWOT 态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优势-机会是最理想的状态,应采取增长型策略;优势-威胁则利用优势规避或者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采取多种经营策略;劣势-机会则利用外部资源弥补内部劣势,应采取扭转型策略;劣势-威胁则减少内部劣势同时回避外部威胁,应采取防御型战略”[4]。休闲体育运用于高职课程中的SWOT战略分析如下图所示。

(一)依托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依托高职体育系统的课程体系、基础性的课程地位、理实课程的结合等优势,结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应采取依托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特色课程资源的增长型策略。从课程开发的理念来看,课程的重组需将课程知识碎片化,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行动学习的重新迭代与复盘,而非对传统课程内容的简单增减。从课程开发内容上看,高职体育课程中的主体内容与休闲体育运动的诸多内容有契合之处,如在高职体育理论课程中可融入饮食营养、自我锻炼、运动处方等内容,在高职体育实践课程中,可融入健美操、街舞等内容,这是依托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特色课程资源的基础。从课程开发方向上看,课程重构不应仅局限于专业体育课程的变革,而应根据休闲体育产业链延展课程内容,对休闲体育产业中的销售类、管理类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梳理,从而在体育专业课程中穿插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课程开发途径上看,高职体育课程的开发需充分利用休闲体育产业的成熟资源,如依据休闲体育产业较为成熟的一些赛事规程设计课堂赛事等。

(二)以休闲体育文化引领课程文化转向

休闲体育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SWOT 分析图

基于“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等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结合高职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地位,高职院校更应以休闲体育文化引领课程文化的转向,即以竞技文化转向休闲文化。根据文化层次理论的三大要素,以休闲体育文化引领课程文化转向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从物质文化而言,回归“身体育人”的本真理念,以“健康”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核心导向,兼顾“更高、更强、更远”的竞技体育精神,规避通过野蛮、高强度的训练挑战人体机能的极限而造就“超级英雄”,处理好“竞技”与“休闲”的关系。从精神文化而言,通过休闲课程内容的革新,形成集体无意识的休闲体育“课程品格”,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精神引领,锻造终身体育的文化品格。从制度文化而言,休闲体育的价值融入打破了竞技体育的严格的制度标准,更多注重的是学习者的自我对照与自我体验,而非与体育标准的比对与突破,这体现了课程制度文化由刚性转向柔性的人文回归。

(三)以信息化手段革新课程呈现方式

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革命,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高职体育课程的变革已经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处于落后趋势,但休闲体育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的变革必须紧紧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从课程呈现方式上讲,高职体育课程必须以微课、慕课、私播课等为依托,将多姿多彩休闲体育活动通过移动客户端、PC 端等多样方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从而突破场馆与设备的限制,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效果。从课程共享方式上讲,现有的很多运行成熟的国内外移动App,如Keep、Fit健身、悦动圈、即刻运动、完美囚徒健身等均开发上传了大量的休闲体育课程资源,多以微课方式呈现,这种资源共享对高职体育课程的资源建设大有裨益。从课程学习方式上讲,休闲体育的自由性、大众性为高职体育课程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高职体育课程的学习可充分将课上课下相结合,通过多样的健身App 检验课下学习的效果,从而将休闲体育的体验从单纯的课堂搬到平时,督促学习者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众筹租借等方式克服场馆设施局限

场馆设施的不足、陈旧使休闲体育项目的安排面临很大局限,而某些休闲体育项目设施场馆的打造耗费巨大且利用率不高,经费审批困难,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解决、克服场馆设施的局限性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通过网络众筹等方式克服场馆资源不足的情况,网络众筹的内容较广,涉及资金、馆所、服务等方面,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众筹项目,盘活社会资源,解决实际困难。第二,通过租借等方式克服场馆设施局限,通过长期或短期租赁、借用等方式,向兄弟院校、市级场馆、专业机构等提出诉求,实现资源共享。

(五)提升培训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休闲体育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信息化素养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此,教师的专业成长需从以下方面着力:第一,明确体育教师的课程赋权,落实教师的课程开发激励,“对体育教师课程赋权是对体育教师课程决策权、实施权、开发权和评价权进行赋予的过程,体育教师课程权力赋予的程度决定体育教师在决策、实施、开发和评价体育课程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能动性”[5]。第二,促进教师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拓展教师培训的视角与范畴,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内容不应仅限于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应从课程论、教学论、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拓展教师成长的知识范畴,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高职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产业之篮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