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得”字状态补语的类型及生成方式

2019-07-25安徽大学李绍艳彭家法

外文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补语句法主语

安徽大学 李绍艳 彭家法

1. 引言

“得”字状态补语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一种结构,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本文立足于现代汉语“得”字状态补语结构在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基于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对汉语“得”字状态补语结构类型及生成机制进行研究。

首先,前人对“得”字状态补语结构中“得”的语法性质做了大量分析。朱德熙(1982)认为,表示状态的述补结构中的“得”是动词后缀。施关淦(1985)将助词“得”分为表示可能的“得1”和作为“补语标志”的“得2”,并认为“得2”的语法意义可以归结为表示动作、变化或行为的已然。

生成语法学者一般把状态补语结构中的“得”看成标句词或者轻动词。杨寿勋(1998)把“得”看作是泛动词。熊仲儒(2014)利用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理论,在句法结构中引进负载致使义的致使范畴(Caus)、负载达成义的达成范畴(Bec)等范畴。在“得”字状态补语结构中,“得”是达成范畴的语音实现,负载达成义。Huangetal.(2013)认为“得”是标句成分。潘海华、叶狂(2015)指出在生成语法框架内,“V得”句一直被分析为控制结构,但本质上它是一个提升结构。本文采用生成语法的观点,认为“得”是具有黏着特点的功能语类,这样可以更清晰地描写汉语相关结构的句法性质。

其次,关于“得”字状态补语结构中补语的分类问题前人也做了大量研究。 朱德熙(1982,1985)认为,带有“得”的补语为组合式述补结构,其中表示状态的格式称为状态补语。张豫峰(2002)对“得”字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做了具体分析,认为“得”字补语有双重的语义指向和两个指向对象语义重合的情形。Huangetal.(2013)认为,动词(或形容词)加“得”后成分有表示结果的,有表示方式或程度的。表方式的“动词_得”与表结果的“动词_得”之间的差别可概括为:有语音实现的NP宾语只有在表结果的“动词_得”结构中才允许出现在动词之后。目前对于现代汉语“得”字补语分类问题的研究不够具体充分,大部分学者只做了举例式分析,并没有对分类形成统一明确的体系。

关于“得”字状态补语研究,尽管成果显著,不足之处仍然明显。“得”字状态补语结构复杂,总体上都属于“状态补语”,这是它们的共性;同时它们又有很多不同的类型,这是它们的差异性。如:“得”字状态补语又可以分为表示动作结果的状态补语和表示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各种类型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描写“得”字状态补语的类型,调查现实语料中各类的使用频次,分析各种类型“得”的性质和“得”字状态补语的生成机制,并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进行“得”字状态补语相关的汉英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2. 表动作结果的状态补语和表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

根据语义类型,“得”字状态补语分为表示动作结果的状态补语和表示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现代汉语“得”字补语的中心语大多是动词,只有少数是形容词。本文主要讨论中心语是动词的情况,因为动词带“得”的补语句更加复杂。

2.1 表动作结果的状态补语

表示动作结果的状态补语描述句子中心动词所指称事件的结果。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将表示动作结果的状态补语划分为4类。一是“NP1+V1得+NP2+V2P”。其中NP1、NP2表示名词短语,V1表示句子的中心动词,V2P表示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主要做句子的补语。如:“妈妈打得她自己手都肿了”“我找得你们好辛苦”等。二是“NP1+V1得+V2P”。这一类结构中没有NP2,V2P补语是对V1中心动词所导致的结果的描述。如:“他气得哇哇大哭”“我哭得哑了嗓子”等。三是“V得(补语省略)”。这一类结构中补语被省略,但是可以根据语境加以补充。如:“看弄得(乱七八糟的),这是哑巴让我给老张邮的信,还得重画”。四是“V得+四字语”。这一类结构中“得”后面的成分主要是四字固定语或者成语。如:“他喝得酩酊大醉”“昨天他喝得一塌糊涂”等。

其中,“NP1+V1得+NP2+V2P”这一包含小句主语的结构最为复杂。这一类结构的特点是在“得”后成分中多了一个NP2。按照NP1和 NP2与中心动词V1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广义的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广义的受事与动词的关系、没有直接关系。这里广义的施事包含那些非典型施事做主语的情况,广义的受事包括客体、对象等做宾语的情况。此外,前后之间的关系不能任意互换,互换后语义就会发生改变。这样NP1、中心动词V1、NP2三者按照因子分类(factorial typology)(Prince & Smolensky 2004),共有9种可能关系,但实际语料中不一定都能够成立,以下分别说明。

1) 施事与动词、施事与动词的关系:“NP1+V1得+NP2+V2P”中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广义的施事与动词的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也是广义的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1) 小明唱得他自己都听烦了。

(2) 他自己唱得小明都听烦了。

例(1)和例(2)将名词位置互换后句子均正确,但语义发生了变化。例(1)的意思是“小明一直唱歌自己都听烦了”,例(2)表示“别人一直唱歌小明听烦了”。

2) 施事与动词、受事与动词的关系: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广义的施事与动词的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广义的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3) 我找得你们好辛苦。

(4)*我不找得你们好辛苦。

例(3)和例(4)说明这种句子的V前不能加否定副词“不”。

3) 施事与动词、没有直接关系: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广义的施事与动词的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既不是施事与动词的关系,也不是受事与动词的关系,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如:

(5) 聂小轩愁得一整天也没吃下东西去。

(6)*一整天愁得聂小轩没吃下东西去。

例(5)和例(6)显示,NP1与NP2不能互换。

4) 受事与动词、施事与动词的关系: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广义的受事与动词的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广义的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7) 三千米跑得我好辛苦。

(8)*我跑得三千米好辛苦。

例(7)中,NP1是动词的广义受事,NP2是动词的广义施事。NP1与NP2互换后句子不成立。

5) 受事与动词、受事与动词的关系: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广义受事与动词的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也是广义的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9) 这个消息听得声音很大。

理论上根据语义角色可以有这种类型的句子,但根据语料库搜索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没有找到相应的句子。虽然可以“听消息”“听声音”,但前后名词短语都是受事,故例(9)语义上是不成立的。

6) 受事与动词、没有直接关系: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广义的受事与动词的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如:

(10) 那首歌唱得大家都听烦了。

(11)*大家唱得那首歌都听烦了。

在例(10)和例(11)中,NP1与NP2互换后,句子不正确。

7) 没有直接关系、施事与动词的关系: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没有直接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是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12) 这个消息高兴得我手舞足蹈。

(13)*我高兴得这个消息手舞足蹈。

在例(12)和例(13)中,NP1与NP2互换后句子同样不正确。

8) 没有直接关系、受事与动词的关系: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没有直接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是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14) 今天跑得步很累。

理论上根据语义角色可以有这种类型的句子,但在实际应用中没有找到相应的句子,该句子不成立。

9) 没有直接关系、没有直接关系:NP1与中心动词之间没有直接关系,NP2与中心动词之间也没有直接关系。如:

(15) 我刮得公路上尘土飞扬。

理论上根据语义角色可以有这种类型的句子,但是例(15)的语义不通顺,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找到相应的句子,故这种类型的句子不成立。

2.2 表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

表示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描述句子的中心动词所表示动作的状态。本文将其划分为以下3类:一是“V1得+V2P”,补语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主要描述中心动词所表示动作的状态,如“他跑得很快”。二是“V得+补语省略”,补语省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结果的,一类是表示动作本身状态的。例如“瞧把她美得,我真怕她头重脚轻地飞起来”,句中“美得”后面省略补语,可以补为“瞧把她美得那个样子”。三是“V得+四字语”,四字语主要是补充说明中心动词的状态。例如“他吃饭吃得津津有味”“演员们表演节目表演得引人入胜”等。

2.3 实际语料中各类“得”字状态补语结构的分布

2.3.1 语料收集和处理

为了更详尽地观察和了解各类“得”字状态补语结构的具体特点以及汉语母语者的使用情况,我们对现实语料进行了调查。具体思路如下:一是通过对BCC语料库中汉语母语者使用现代汉语“得”字状态补语句的情况进行搜索,找出语料库中需要的“得”字句。二是对这些“得”字句进行分析和判断,去除不符合要求的句子。如:去除含有实词得(dé)、得(děi)的句子;删除完全重复的句子;去除现代汉语“得”字补语句之外的句子,如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早期白话中的“得”字补语句;去除“得”字状态补语句之外的“得”字补语句。三是根据现代汉语“得”字状态补语句的判断标准进行分类。

2.3.2 研究结果

我们将汉语母语者对现代汉语“得”字状态补语结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将相关统计结果绘制成下页表1。

表1显示,在BCC语料库1000例“得”字补语中,汉语母语者使用“得”字状态补语的情况,特点显著。在371例“得”字状态补语句中,列合计结果显示,表示动作结果状态的补语有263例,占总数的70.89%;表示动作本身状态的补语有108例,占总数的29.11%。行合计结果显示,“NP+V1得+V2P”类别有277例,占总数的74.66%;其余类别有94例,占总数的25.34%。

表1 汉语母语者现代汉语“得”字状态补语结构总体使用情况结构表[注]1)a=“NP1+V1得+NP2+V2P”;NP1与V1、V1与NP2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1=施事与动词、施事与动词的关系;a2=施事与动词、受事与动词的关系;a3=施事与动词、没有直接关系;a4=受事与动词、施事与动词的关系;a5=受事与动词、受事与动词的关系;a6=受事与动词、没有直接关系;a7=没有直接关系、施事与动词的关系;a8=没有直接关系、受事与动词;a9=没有直接关系、没有直接关系。2)b=“NP+V1得+V2P”。3)c=“V得(补语省略)”。

统计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别的“得”字状态补语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列统计结果显示,使用表动作结果状态的“得”补语的数量较多;而行统计结果表明,使用“NP+V1得+V2P”类别的数量较多。由于样本量少,仍存在不足之处。以下将基于“包含库藏差异的句法结构制图”理论对汉语各类“得”字状态补语的生成方式进行详细讨论。

3. 各类“得”字状态补语的生成方式

3.1 包含库藏差异的句法制图理论

“句法制图”是指“句法结构制图”,它是要将自然语言小句和短语内部的结构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句法制图强调语言共性,而语言差异只表现在两个方面:不同语言可能存在不同的移动;不同语言的功能语类在显性实现还是隐性实现方面可能存在不同。(彭家法2013)但语言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这两个方面,还表现在语言库藏上。刘丹青(2011)提出“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构想,认为“语言库藏是特定语言系统或某一层级子系统所拥有的语言手段的总和,包括语音及韵律要素、词库、形态手段、句法手段,包括虚词、句法位置等”。语言库藏所关注的问题是人类语言虽然存在共性,但人类语言在库藏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汉语中的“的”。彭家法(2016)指出,汉语中以“的”为中心语构成的谓词性偏正结构、状态形容词短语、名词性偏正结构具有很强的平行性。这3种短语中的“的”可以统一处理,看作一个范畴,即它们属于一个库藏,只是作用不同。但是英语中相对应的表达却要通过添加不同词缀表现出来,属于不同的库藏。概括而言,不同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库藏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移动,以及不同语言的功能语类在显性实现还是隐性实现方面可能存在不同。

句法结构制图工程特别关注轻动词理论。轻动词是指有语义内容而无语音形式的成分,隐性轻动词必须黏附在一个实义动词上,以便在音韵层面上得到实现。生成语法最简方案将轻动词看成是一个引导动词短语的成分,且轻动词是每个有域外论元动词的动词结构所必有的成分。(Chomsky 1995)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将结合具体语料对各类“得”字状态补语的生成方式做具体分析。无论是表示动作结果状态的补语还是表示动作本身状态的补语,它们的生成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得”移位形成的。下面我们根据现代汉语“得”字状态补语的不同类型,分类举例说明。

3.2 “NP1+V1得+NP2+V2P”结构的生成方式

“NP1+V1得+NP2+V2P”为包含小句主语的状态补语结构,是表结果状态的补语独有的形式。根据主句主语NP1、中心动词V1与小句主语NP2的关系,又可以具体地分为9个小类。

第一小类,施事与动词、施事与动词的关系:这种句法结构的主语与中心动词是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也是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16) 小明唱得他自己都听烦了。

(17) 妈妈打得她自己都累了。

上面的例子均指称致使性事件,因此主语是主要动词的施事,同时也是一个致事。如在例(17)中,“妈妈打得她自己都累了”是妈妈打我致使她自己累的意思,这里“妈妈打我”充当引起者,其句法结构如图1所示。在“妈妈打我打得她自己都累了”这句话中,“妈妈”基础生成于“Spec-vP”的位置,充当句子的主语,“她自己”基础生成于“Spec-BecP”,以“得”为中心语的CauseP结构的补足语是“她自己都累了”。“得”是具有黏附性质的功能语类,一般和动词在一起。

参考潘海华、叶狂(2015),该句法结构有以下特征:第一,可以使句子的主从关系联系起来。这个句子可以扩展成重动句“妈妈打我打得她自己都累了”,主句是“妈妈打我”,从句是“她自己都累了”。第二,致使范畴的结构在本质上与实义动词(vP-VP)一样都是有两层的。

例(17)的句法结构(图1)不同于潘海华、叶狂(2015)的方面是:第一,NP2不是主句动词的宾语。插入“呀”后能形成停顿,构成“妈妈打得她自己呀,都累了”,最多只能证明在韵律上NP2在主句内,但并不能证明它就是V的宾语。NP2如果是主句动词的宾语,“连……也/都”短语就应该出现在该动词的左边,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Gu & Pan 2001)因此,“他骑得马很累”中“V得”后面的NP+VP在句法上构成独立的成分,小句中的NP只能是小句主语。(欧茹萍等2017)第二,参考熊仲儒(2017),Causer和Causee即引起者和被引起者都是事件(使役事件和结果事件),由小句表达。例(17)中,“妈妈打我”这个事件属于引起者,“她自己都累了”属于被引起者。第三,涵盖重动句等更多语言事实(“妈妈打我打得她自己都累了”)。第四,设置功能语类Bec(达成范畴)。

图1

第二小类,施事与动词、受事与动词的关系:主语与中心动词是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是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18) 这小兔崽子害得姐从六楼下去又上六楼。

(19) 阳光刺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这两个例子都是使役结构,由使役事件和结果事件构成。以(18)为例,“这小兔崽子害得姐从六楼下去又上六楼”可以转化为重动句“这小兔崽子(害姐)害得姐从六楼下去又上六楼”,即引起者是“小兔崽子害姐”这个事件,被引起者是“姐从六楼下去又上六楼”这个事件,小句主语“姐”等于主句隐宾语。它的句法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第三小类,施事与动词、没有直接关系:主语与中心动词是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之间没有关系。如:

(20)我痛得眼泪直流。

(21)张三哭得李四好伤心。

这类句法结构可以理解为使役结构,致使者是隐藏的,在表层结构中没有出现。以(20)为例,“我痛得眼泪直流”深层结构是“我痛得眼泪直流”,句法图如图3所示。

图3

小句主语“眼泪”是主句主语“我”的一部分。引起者是“我痛”,被引起者即结果事件是“眼泪直流”。

第四小类,受事与动词、施事与动词的关系:主句主语与中心动词是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是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22)三千米跑得他上气不接下气。

(23)这顿饭吃得我好开心。

这两个例子都是使役结构,由使役事件和结果事件构成。以(22)为例,“三千米跑得他上气不接下气”即“(他跑)三千米跑得他上气不接下气”,小句主语等于主句隐主语。如图4所示,“V得”句表示致使语义,致使强特征必须得到核查,“得”基础生成于“Bec”位置,向上提升至“Cause+Cause”位置,引导一个结果事件“他上气不接下气”。

图4

第五小类,受事与动词、受事与动词的关系:主语与中心动词是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也是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24)*这个消息听得声音很大。

这个句法结构在我们的理论中虽然存在,但现实中并没有对应的正确句子。 “这个消息听得声音很大”,“这个消息”和“声音”都是“听”的宾语,句子不成立的原因是“听这个消息”不会导致“声音很大”。

第六小类,受事与动词、没有直接关系:主语与中心动词是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没有直接关系。如:

(25) 室友吓得水差点洒了。

(26) 桑拿洗得全身都暖和了。

这种结构也属于使役结构,即某事致使某人达到某种结果。以(25)为例,“室友吓得水差点洒了”可以转换为重动句“某人或某物吓室友吓得室友水差点洒了”,句法图如图5所示。小句主语“水”不等于主句主语“室友”。

图5

第七小类,没有直接关系、施事与动词的关系:主语与中心动词没有直接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之间是施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27)这个消息高兴得我手舞足蹈。

(28)放假激动得小明睡不着觉。

以(27)为例,“这个消息高兴得我手舞足蹈”,用重动句表达为“(我为)这个消息(高兴)高兴得我手舞足蹈”,小句主语等于主句隐主语,“这个消息”为附加语(状语),句法图如图6所示。

图6

第八小类,没有直接关系、受事与动词的关系:主语与中心动词没有直接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是受事与动词的关系。如:

(29)*今天跑得步很多。

这个句法结构在我们的理论中虽然存在,但现实中并没有对应的正确句子。 原因是“今天跑”不会导致“步很多”。

第九小类,没有直接关系、没有直接关系:主语与中心动词没有直接的关系,小句主语与中心动词也没有直接关系。如:

(30) 我刮得小狗乱跑。

例(30)依照句法结构理论应存在,但现实中却并没有对应的正确的句子。原因是“我刮”无法用主要动词解读,也无法用“致使”等轻动词来解读。

3.3 其他类型“得”字状态补语结构的生成方式

首先是“NP1+V得+VP”结构。表动作结果的状态补语(如(〈31〉))和表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如(〈32〉))两者都有这种类型,即“得”字后面直接引出一个动词短语做补语。例如:

(31)我跑得很累。

(32)他跑得很快。

以(31)为例,句法图如图7所示。“我跑得很累”深层结构为“我跑(这件事)致使(我)很累”,句法图与前面不一样的地方是小句主语NP2是空语类“Pro”,代指主句主语“我”。

图7

例(32)表示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他跑得很快”,是“‘跑’很快”,而不是“‘他跑步’致使他很快”。这个句子没有致使义,不表示动作结果的状态,而表示动作本身的方式或状态。表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结构中,“得”是结构助词(陈虎 2001),“V得”中“V得”后面不能带宾语。例如“他骑得马很快”是不正确的,如果带宾语必须改成重动句的格式“他骑马骑得很快”才能成立。“V得”由VP的中心语位置移到vP的中心语位置,核查强特征,句法图如图8所示。

图8

其次是“V得(补语省略)”结构。表动作结果(如(〈33〉))和动作本身(如(〈34〉))的状态补语都有这种结构,“得”字后面的补语不直接出现。例如:

(33)看弄得(乱七八糟的),这是哑巴让我给老张邮的信,还得重画。

(34)瞧她美得(那个样子),我真怕她头重脚轻地飞起来。

以(33)为例,句法图如图9所示,这个句子可以转换为重动句“某人弄信弄得信乱七八糟的”,隐含的小句主语是主句的隐宾语。

图9

例(34)是表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动词“美”后面不能加宾语,它表示动词“美”本身达到的一种程度,句子没有致使义,句法图如图10所示。

图10

再次是“V得+四字语”结构。表动作结果和动作本身的状态补语都有这种结构。如:

(35)他喝得酩酊大醉。

(36)演员们表演得引人入胜。

“得”后的四字语当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NP1+V1得+V2P”的类型,如:“他喝得酩酊大醉”(表动作结果),“演员们表演得引人入胜”(表动作本身)。第一个句子的句法图与图7类似;第二个句子动词后不能带宾语,“V得”一起移到轻动词的位置,核查句法特征,句法图与图8类似。另一部分是属于“NP1+V1得+NP2+V2P”的情况,如:“他摔得头破血流”(表结果)。这类结构和第一类结构类似,生成方式如图1所示。

4. “得”字状态补语相关的汉英对比

句法制图理论认为语言存在共性,不同语言的差异仅表现在两个方面:1)可能存在不同的移动;2)不同语言的功能语类在显性实现还是隐性实现方面可能存在不同。刘丹青(2011)的语言库藏类型学强调一个范畴如果在某语言中既凸显(特征明显)又强势(使用广泛),就是该语言中的显赫范畴。状态补语是汉语中的显赫句法成分,具有明确的语法化标志,它覆盖了英语的补语并且超越了其范围,具有极大的类推力和能产性。(陆丙甫等 2015)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语言在库藏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可称为“包含库藏差异的句法制图”理论。

汉语“得”字补语在英语表达中具有多样性,以状语或表语为主,汉语和英语相近的语义在结构表达上往往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得”字补语,在谓语中心词和补语之间必须加结构助词“得”;英语对应的补语、述语和补语之间没有相当于“得”的结构助词来连接。“得”字状态补语中的“NP1+V1得+NP2+V2P”结构属于致使结构,翻译成英语没有固定的对应表达式,可以用“SVOC”结构、“SVO”结构、被动语态或者是“主语+定语从句”等表达。如“这个消息激动得我睡不着觉”,可以翻译为“The news was so exciting that I couldn’t sleep”。“NP1+V1得+V2P”结构,英语一般翻译为表因果或伴随关系的句式。“V得+补语省略”结构,省略的补语表示程度,如“瞧她美得”对应“She is beautiful”或者“Look at her beautiful”,一般把谓语中心词翻译成形容词或者对应的动词。“V得+四字语”结构,这类结构和第一类结构相似,属于致使结构,可以用表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并列句或者用“too...to”连接的简单句等表示,还可以将四字语转换成副词形式表达。如“她们表演得引人入胜”翻译为“They performed spectacularly”(严威娜 2009)。比较汉语中“得”字状态补语各类结构和对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可以得出结论:轻动词“得”是汉语中独有的库藏,英语中没有这一库藏。(李强 2018;王聪、张明辉 2017)

5. 结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现代汉语“得”字状态补语结构的分类问题,首先将“得”字状态补语分为表动作结果状态的补语和表动作本身状态的补语两大类,并按照语义类型的因子分类(factorial typology),对两大类做进一步的下位分类。接着,对现实语料进行调查,分析汉语母语者对“得”字状态补语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表明使用“NP+V1得+V2P”类别的数量较多,使用其余种类的偏少。从“含有库藏差异的句法结构制图”角度出发,运用“轻动词理论”对各类“得”字状态补语的生成方式进行了探讨,表示动作结果状态的“得”字状态补语中“得”的性质为含致使语义的轻动词,表动作本身状态的“得”字状态补语中“得”的性质为结构助词,这两种“得”都是具有黏附性质的功能语类。汉英对比发现,轻动词“得”是汉语独有的库藏,英语中没有这一库藏。对于“得”字状态补语的习得和教学研究,鲁健骥(1993)、吕文华(2001)、孙德金(2002)等做了有益探讨。在本文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习得和教学研究、实证研究等,都可以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补语句法主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