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心律失常效果观察

2019-07-23代松卿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律心电图检出率

代松卿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金紫山院区医技科心电图室,重庆 401147)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心搏频率、节律、冲动异常、冲动起源部位发生变化等异常均可导致心脏活动的节律失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相应区域的波形变化。老年人因各器官发生退化,加之合并疾病的作用影响,较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可同时伴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类型的心律失常[1]。器质性的心律失常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进行心律失常的准确诊断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及控制,本研究旨在对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1月-2019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160例纳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90例,女性70例,年龄62-83(70.62±3.54)岁。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心律失常,且年龄>60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检查的配合度较好。

1.2 方法 入组的160例患者在双盲法下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为12导联的便携式检测仪,按要求连接各胸导联,适当固定,嘱患者不可洗澡及强烈运动,避免电极片脱落;24 h后取出芯片,在相关软件系统内进行数据资料的回放与分析[3]。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由两名资深心电图室医生进行判断,一致下达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项目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疾病的检出率。包括常见的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房速、室性早搏、房颤及房室传导阻滞。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软件,心律失常检查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经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100.00%,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疾病的检出率

3 讨论

老年人的心律失常容易被合并症所遮盖,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临床容易发生漏诊。因各种因素影响,老年患者的心肌逐渐出现纤维化改变,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对心脏肌层的作用减弱,形成了窦性心动过缓;而后者可增加早搏的发生概率,进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心律失常[4]。当老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后,对血压的影响较大,在短时间内因心脏泵血功能的变化,周围循环供血不足,可导致抽搐、晕厥等,增加了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及时的进行心律失常的诊断利于尽早进行相关干预,降低心律失常的不良影响。

常规心电图是一种有效、无创的心脏功能检查方式,通过分析波形,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但是常规心电图难以连续记录患者心律情况,当前的心脏状态并不代表患者整体的心脏功能,且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常存在隐匿性,当合并其他病症时,可无法诊断心律失常,因此单凭常规心电图进行疾病诊断可导致误差,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动态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效果不断被证实,通过将患者24 h内的心律情况进行全程监测,保证任何时间段的心脏电位变化均能得到记录,降低临床诊断的误差率,特别对于无规律的老年心律不齐监测效果更好。在进行动态监测过程中,患者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受到影响,对患者无任何创伤,安全性高。在进行心律监测时,能较好地分辨伪差,并对异常的心律波动有极高的敏感性,在对应时间点上产生可信度、精准度极高的心电图波形,方便医生对捕捉的异常电位活动进行分析,解析患者的疾病状态。

本研究中,160例已经确诊的患者在双盲条件下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24 h动态心电图将所有的心律失常全部检出,诊断符合率达到100.00%,显著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93.75%)。数据结果说明,在老年心率失常的诊断中,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能较好地诊断疾病,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为下一步治疗指明方向。

综上,动态心电图能较好的进行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能准确地辨别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提高诊断效果。

猜你喜欢

心律心电图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房性自主心律连续夺获窦性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分析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心电散点图技术在诊断室性并行心律中的应用价值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