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

2019-07-23谭颖李凯梁小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3期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淋巴细胞

谭颖 李凯 梁小沙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反复发作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 其临床表现为湿疹和极度瘙痒, 通常始发于婴幼儿[1]。本研究分析了采用穴位埋线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在本科就诊的9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年龄22~65岁 , 平均年龄(45.21±7.51)岁 ;男 16例 , 女29例。对照组年龄22~64岁, 平均年龄(45.18±7.52)岁;男18例,女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 主穴取大椎、曲池、三阴交、血海, 辅穴取膈腧、足三里、阴陵泉、神门, 按照穴位埋线治疗规范操作, 每次治疗主穴取2对(交替取穴),配穴取 1~2 对 , 埋线穴位 6~8 个 /次 , 每 5~7 d 治疗一次 ,5次/月。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瑞士UCB Farchim SA)治疗 , 5 mg/次 , 1次 /d, 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疾病改善情况。疾病改善情况判定标准参考日本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的分级评分标准(轻度:少数部位轻度红斑、皮肤干燥、脱屑;中度:<10%的体表面积发疹, 伴有明显的炎症;重度, 10%体表面积≤发疹面积<30%体表面积, 伴有严重的炎症反应;极重度:发疹面积≥30%体表面积, 伴有严重的炎症反应[3])。②两组均采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5 ml, 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相关因子, 包括IFN-γ、TNF-α、IL-4 、IL-2及IL-5, 并进行比较。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疾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疾病改善情况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IFN-γ、TNF-α、IL-4、IL-2及IL-5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IFN-γ、TNF-α、IL-4 、IL-2及IL-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IFN-γ、TNF-α、IL-4、IL-2及IL-5分别为(15.31±5.23)、(5.21±1.15)、(12.01±5.11)、(46.13±6.02)、(19.92±4.84)pg/ml,对照组分别为 (12.89±5.53)、(4.72±1.12)、(14.24±5.13)、(43.25±6.52)、(23.21±3.21)pg/m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FN-γ、TNF-α、IL-4 、IL-2及IL-5水平比较(±s, pg/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FN-γ、TNF-α、IL-4 、IL-2及IL-5水平比较(±s, pg/ml)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时期 IFN-γ TNF-α IL-4 IL-2 IL-5观察组 45 治疗前 10.89±8.67 4.24±1.11 16.12±5.21 38.17±10.26 27.21±4.12治疗后 15.31±5.23a 5.21±1.15a 12.01±5.11a 46.13±6.02a 19.92±4.84a对照组 45 治疗前 11.24±9.11 4.13±1.56 16.65±4.22 37.56±8.67 26.71±5.24治疗后 12.89±5.53 4.72±1.12 14.24±5.13 43.25±6.52 23.21±3.2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观察组个别患者出现短暂的局部“麻胀感”, 很快消退, 对治疗过程无影响。

3 讨论

目前,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但现在已经有多个研究报道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异常, 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中有多种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过程, 其中T淋巴细胞(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6]。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可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对机体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7]。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环境中, CD4+T细胞可分化为Th1、Th2、Th17、Treg等亚群, 分化而来的各T细胞亚群既可相互抑制, 亦可相互促进, 使得机体的免疫效应和免疫抑制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8-10]。

穴位埋线疗法是对针灸刺法灸法综合治疗的延伸和改进, 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和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 穴位埋线能通过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等作用, 起到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并能抑制病理信息, 促进机体代谢, 调节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提高人体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能力[11,12]。穴位埋线治疗对慢性过敏性疾病治疗效果良好 , 操作简单 , 痛苦小[13,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疾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IFN-γ、TNF-α、IL-4、IL-2及IL-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IFN-γ、TNF-α、IL-4、IL-2及IL-5分别 为 (15.31±5.23)、(5.21±1.15)、(12.01±5.11)、(46.13±6.02)、(19.92±4.84)pg/ml, 对照组分别为 (12.89±5.53)、(4.72±1.12)、(14.24±5.13)、(43.25±6.52)、(23.21±3.21)pg/m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穴位埋线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大, 可有效改善病情和改善Th1、Th2淋巴细胞, 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特应性皮炎淋巴细胞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野生木耳致植物日光性皮炎4例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婴儿特应性皮炎严重度的相关性研究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