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伦理之维

2019-07-19杜立婷

理论与现代化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

杜立婷

摘要:受某种学术现象一定程度的影响,截至目前,我国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中的伦理维度的关注和研究相当稀少。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在场,习近平伦理观的在场,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与其伦理观有机结合的理论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伦理蕴涵呈现出:“两条红线”,一是爱——对祖国、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深沉的大爱,二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三真”,即真实、真诚、真爱;“五义”,即平等之义、和合之义、诚信之义、互尊之义、共荣之义。进一步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伦理之维,消解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巩固对外传播话语权,让世界人民因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特色所传达的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良善德性而感动,极具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对外传播论述;伦理之维

中图分类号:B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9)03-0088-07

网上文献检索表明,西方学界至今还在为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伦理、正义是否兼容,是否存在马克思恩格斯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能否构建等问题争辩不休,否定派和肯定派各执一词,相互难以说服。这一主要发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学术之争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延展到我国学界,我国学界对这一学术公案的商榷、争论、探讨一直延续到当今。受这一学术现象一定程度的影响,截至目前,我国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思想中的伦理之维度的关注和研究相当稀少。在如此学术背景下,可能会引发对本文选题的正当性和可行性的质疑。

在这些年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相关文本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它是完全有别于近现代以来西方主流伦理学范式的全新的伦理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的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脉相承,融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中,由此,习近平总书记的伦理思想也自然地融汇其对外传播论述之中。本文将围绕着该选题的问题域,依次展开简要阐释,并希冀由此为拓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视角和界域献出一点心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业已在场

本选题的正当性之一,在于确认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在场。

众所周知,传播行为是人类基本的普遍实践活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在19世纪40年代末初步形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渐次广布世界各国。在我国,作为-1门系统学科的有别于传统新闻学的传播学研究的兴起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40年的探讨研究,我国学界在借助西方传播学的学理框架、重要范畴、重要概念、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汲取其经验学派、人类学派、民族学派等诸主要学派有益成果,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播学上不断作出积极的努力。事实证明,当代中国,是有我们自己的传播学的,尽管,它还处在不断成型的建设过程之中。

中国共产党有着自己的传播史。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到毛泽东,都极为重视中国共产党宗旨主张及其实践的传播。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同样极为重视执政党为民宗旨及其实践的传播。具体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深受党的传播的熏陶和教益,一方面也在形成自己的传播观,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他积极对应世界发展新潮流、新情勢、新机遇、新挑战,直面国际传播领域中西强我弱的态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的党情、国情、民情、社情,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传播的理念、观点、概念、范畴、任务、要求,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通且具有相对独立学理性的子系统。

通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笔者尝试性地作出如下归纳。

习近平总书记传播论述的子系统包括:1.传播领导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这里当然也包括党对对传播事业的领导,申明这一关键点,自当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遮掩。2.传播主体论。在当代中国,传播的主体包括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侨胞,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强调青年一代在传播中的接续作用。传播主体的多样性,有助于形成合力,优势互补。3.传播导向论。在传播多样主体中,起关键性引导作用的当属党和政府。受国内外复杂因素和主体性因素的影响,传播主体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倾向性偏差,这就亟须党和政府及时有力地发挥导向作用。4.传播类别论。从类别上区分,传播包括政治传播、经济传播、军事传播、文化传播、科技传播,党的传播、政府传播,对内传播、对外或国际传播、公共传播、民间传播、个体间传播等,可以从广义上定义整体性传播,也可以从狭义。上定义传播,即文化传播。5.传播载体论。传播主体和传播类别的多样,决定了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经验表明,卓有成效的传播载体包括:党和国家最高级别的会议、论坛、庆典等;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体育活动等;民间组织的各种活动;尤其“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6.传播融合论。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发展,优势互补,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各种媒体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通融,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国魅力。7.传媒创新论。顺应大势尤其是互联网发展大势,积极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打造融通国内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8.传播艺术论。把握好时、度效,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把隽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方法、技巧表现出来,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9.传播内容论。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传播创新中,内容创新是根本,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2这是对当代中国传播事业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的总体性要求,精要的内容是“四个讲清楚”。

鉴于本文的特定论域,将不对习近平总书记传播论述做详细的展开阐述,只是意在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播的论述确实在场。在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传播观确实形成并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需要澄清一对关系,即习近平的宣传思想与其传播论述的关系。笔者以为,后者归属于前者,是前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传播是国内外宣传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通常是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或在党的外宣工作会议上阐发他对国内外传播的理念、主张、要求。那种认为宣传是宣传,传播是传播,两者平行,互不相干,传播的主体性立场、价值诉求独行其是,这一认识是不对的。当然,习近平总书记的宣传观和传播观完全不同于那种僵化的单向度强加式的宣传观和传播观。

二、习近平总书记伦理观业已在场

本选题的正当性之二,在于确认习近平总书记伦理观的在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讲话中有着丰厚的哲学思想,既然有丰厚的哲学思想,必定有着丰厚的道德思想,有丰厚的道德思想,就必定有着丰厚的伦理思想,尽管哲学、道德、伦理并非刻板划一,各有各的对应物,但它们之间的融通关系是人们的共识。认清这一问题,需要再次厘清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在我国学界,大都从一体性、融通性、互融性角度看待道德与伦理的关系。何谓道德,即“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或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即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何谓伦理,即“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简言之,即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中外思想学术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里,习惯将道德和伦理在同一意义上看,在黑格尔那里,这种情况有了改观,他视道德(moral)为主观法,主指个体道德、品行和操守,而视伦理(ethics)为客观法,主指客观伦理关系。这种学术传统对我国哲学界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道德和伦理的不可分性,作为学科的道德学,以人们的道德生活为研究对象,对人们的道德生活做理论概括和理论论证,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质、准则作用、评价标准,阐析道德与利益之关系、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之关系、善与恶之矛盾等基本问题。这样,道德学和伦理学成了同一学科,在权威中文辞书中是互释的词条。如此推演下来,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道德生活,揭示道德本质和发展规律学科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学,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反之亦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毫无疑问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和伦理学说的继承者、发展者。道德与伦理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它们是融合关系,道德是伦理的道德,伦理是道德的伦理。具体到习近平伦理思想,同时也是他的道德思想,他的道德思想,同时也是其伦理思想,均为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亦或伦理学说的创新性继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亦或伦理学说发展的一个新节点新高度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实践和伦理实践,是其伦理思想发生、形成的基石,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阔而深刻的实践,是其伦理思想不断生成的源泉和基础。他从幼儿时期受到革命家庭的耳濡目染;他青少年时在陕北延安偏僻贫困山村的知青生涯,使他确立了人民群众是谁、为了谁的正确认知和信念:在他长期担任县、地、省、直辖市、中央领导职务,直至成为党、国家、军队的领导核心,成为人们拥戴的人民领袖的進程中,站在执政党、国家、民族的高度,对政党伦理、国家伦理、民族伦理作出了深刻阐发。

习近平总书记伦理观的文本出处,主要见其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法治中国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中国梦、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们,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留下蓝天绿地清水,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系列重要论述。集中见于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体等重要论述中。通过归纳提炼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文本中丰富的伦理蕴含,可以清楚地呈现政党伦理、国家伦理、民族伦理、制度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生态伦理、军事伦理、外交伦理等思想。这些丰富的伦理思想的理论呈现并非教科书式,而是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相互印证,其中贯穿着两条红线,一条是爱,即对祖国、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深沉的大爱,一条是以人民为中心,即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对习近平总书记伦理观的梳理研究和表达可以是多样的,而这两条红线是不可抽掉和剪断的,否则,势必消弭这一伦理思想的魂和根。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与其伦理观的有机结合

本选题正当性之三,在于确认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与其伦理观有机结合的理论事实。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情势下,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交融是全方位的,在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中,出现局部交锋也在所难免,这就亟须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述好中国特色。在对外传播中,坚持中国立场维护发展中国核心利益是必须而不输理的,但直面各国制度、文化、历史的多样多元,利益主体的多样多元,冷战时期形成的对外宣传模式于当今肯定行不通。在当今世界,对外传播的单向性、独霸性是不可能且不可行的,这其中亟需富有温度和温情的伦理之维,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中的伦理之维是确在的。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伦理之维的探析,可以有多个理路或角度。基于总体性视角,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伦理之维,除了上文提出的两条红线外,还可提炼出“三真”:

真实。对外传播当然要讲求艺术,但绝

非弄虚作假,说大话,摆架子,而是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人民展现于世界,展示光明面理直气壮,成绩讲得恰到好处,对不足缺憾失误不文过饰非。恪守真实,源于自信。这可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首要伦理品质。

——真诚。对外传播体现着中国执政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对人类进步、世界美好的真诚关切,没有丝毫的虚情假意、开空头支票、做双面人,而是坚决做到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待人真诚的伦理之道深刻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之中。

——真爱。怀有真爱的对外传播,绝不是爱的包装在其外,恶的邪念在其内;绝不是打着爱的幌子,去辖制奴役别国人民,在爱的招牌下干着非爱的恶;绝不是传播仇恨,四处播下敌对仇视的种子,而是在传递一种真挚的爱意,希冀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充满爱。通过表达对人类共同栖息的地球的真爱,对同住地球村的人类的真爱,对不得温饱、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尤其是儿童和妇女的真爱,对随时受到恐怖袭击的人们的真爱,呼唤并培植起中国人民与他国人民的互爱,世界人民的同爱。真爱,是绽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之中,具有世界性意义和全人类价值的伦理之花。

四、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核心伦理维度及其展开

即便是基于伦理视角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也会得出不同的伦理解释,这是因为伦理学内部基本范畴、基本概念、不同范式之间的纠葛至今尚未定论。为了尽力贴近本相,把握精要,便于论述,达成自洽,本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思想的核心伦理价值观是广义的“义”。

在儒家道德或伦理学理框架内,在儒家价值观体系内谁居最高位阶,谁占据最核心位置,谁最具统摄力,众说纷纭,至今未达成高度共识。在“义”和“仁”的位阶关系上,学界前辈曾有过辩争。冯友兰先生认为:“义可以包仁的,仁二底行为,必亦是义的行为。仁蕴涵义,是义的行为,不必是仁的行为”。蔡尚思先生则反驳道:“仁可以包括诸德,义的范围实狭于仁。这是古人已经定论的,冯先生之说殊无根据”间!我国由古到今的文论通常在广义和狭义两大层面论及义,狭义的义,是诸德中的一德,排位并不固定,但从未高居首位,广义的义,则具有其他诸德所不具有的粘连性、融通性和统摄力,自古流传至今并依然广泛使用的道义、德义、二义、礼义、公义、信义、理义、利义、孝义、正义等伦理观念或概念,足以证明义在伦理价值观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至高位阶。

如上所言,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是个有机整体,论及诸多方面,既有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又有策略性的操作安排,既有传播器具层面的论述,又有传播之道层面的高扬。所有器具性的安排,归根结底,是为道义性理念的实现服务的。在对外传播中,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器具的运用要符合义,对外传播的内容理念更要合义。义的展现主要集中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思想关于传播内容的论述和实践之中。应当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义”的理解和阐释,一是广义的,即从义的通融性和统摄功能层面讲义,阐发“最大的义”,提出了信义、情义、正义、道义等范畴。二是狭义的,例如强调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弘义融利,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等。本文基于义的广义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中的伦理之维。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中,基于义而展开的伦理维度大致有“五义”:

——平等之义。在当代,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平等之正义成为西方伦理学主流,不是偶然和人为的,这有着深厚的现实背景和强烈的社会需求。对外传播的伦理性大前提,就是平等。在长时间内,中国在国家交往中吃尽了不平等的亏。现在,中国日益强大起来,但绝不会因为过去自己吃过不平等的亏而再搞不平等,决不搞强而必霸,绝不信奉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强权即真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的价值是平等的,承认这一平等性,是实现传播主体间平等关系的大前提。国家传播主体间的话语权是平等的,不能因国小国弱而剥夺其传播的话语权,漠视其传播的话语权,也不能因是发展中大国而把自己的传播话语权拱手交出,奉西方强国传播话语为圭臬,任凭所谓传播霸权的摆布。于小国弱国不欺不霸,于强霸之国不弱不软,秉持平等谦和,弃傲慢与偏见。

——和合之义。相争相斗起于不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合。反过来说,平等的实现需要合理念的坚守和奉行。由于主权国家利益的分殊,各自传播话语的主体立场、利益诉求必然不同,对此,要静心虚心地倾听,即使我不认同你传播话语的主张,但我尊者你传播话语的权利。含蓄内敛的茶与热情奔放的酒完全可以兼容,都是解读世界的方式。面对世界范围内传播主体的多元多样,利益诉求的多元多样,中国的伦理智慧是坚持和而不同,在各异的话语传播中,要对话,不排斥,要交流,不取代,寻求最大的共识,求得最大的公约数。

——诚信之义。人与人、国与国交往诚信为本,真诚相待,讲信修睦,赢得互承互信。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被行动证明的语言是最有力的语言。对外传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恪守诚信之道,传达中国言必行、行必果的承诺和实践,而霸权主义举行的说一套、做一套,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乃至口蜜腹剑、翻脸成仇,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所坚决摒弃的。

——互尊之义。各个国家实行什么制度、走什么道路、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能由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自主选择,旁人无权左右。同理,我们不希望、不接受冷战思维、零和思维,更不希望、不接受传播领域中的霸权主义。悉数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出席国际会议论坛、接见外宾等涉外场合的讲话中,对对象国的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如数家珍,对对象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了如指掌,对对象国的诗歌警句、格言的引用信手拈来,运用巧妙贴切。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高度尊重。

——共荣之义。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帶一路”倡议和建设、增进周边友好睦邻关系、中非友好合作等,中国传达出的主张和伦理理念是:结伴而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共处;互谅互让、共同发展;尊重多元多样、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善待自然、尊崇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对非洲,秉持真实亲诚,对周边国家,秉持亲诚惠容;对世界各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为公。

“因为我们懂得周恩来,所以毋须翻译,我们也会懂得或会懂得任何自由、权利和独立的语言。”这段赞颂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开拓者、践行者周恩来总理的话语,见20世纪60年代初埃及《共和报》发表的题为“毋须翻译”的评论,在对外传播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提出来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理念,作出了诸多的新表述。他的语言大道至简,至诚至亲,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用中国的声音打动受众。简而言之,在全球政治场域中,要拥有对外传播话语权,关键是确立对外传播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所主导的对外传播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归根结底,是由打通中外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道义和道义实践决定的,疏离或漠视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中国之道义及其实践,中国的对外传播势必舍本求末,进而失去其正当性和合法性。为此,进一步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的伦理之维,消解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巩固对外传播话语权,让世界人民因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特色中所传达的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良善德性而感动,是极具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

注释:

①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在全国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2-17.

【2】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3】辞海(第1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08.

【4】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4.

【5】冯友兰.新原道——中国哲学之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27.

【6】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附补篇)【M】.上海:上海世界出版社,2012.247.

【7】轉引自国纪平.唱响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主旋律【N】.人民日报,2018-09-01.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