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之传承

2019-07-19吴琼徐琦王玮霖

活力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吴琼 徐琦 王玮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鲜活的生命。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强劲的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科学辨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便是当今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想要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就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投入更多关注。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当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融合,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中国”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传统文化究竟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呢?

一、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也不够通畅。想要将传统文化传承好,一是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传统文化源自不同历史时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相对于人类进步的脚步来说,有些文化内核存在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针对传统文化做好梳理和审视,将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摒弃掉,萃取精华,真正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二是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如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钻研精神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内容,使之真正发扬光大。三是要坚守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当前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阶段,东西方文化互相交流、互相渗透。想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绝不能自我封闭,既要海纳百川,也要守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

二、创新传统文化内容

很多人潜意识里会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那么让传统文化走下神坛,走进生活便是首要目标。一曲被90后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意外蹿红,白居易600多字的古诗配上现代曲调竟然出乎意料地好听,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该视频仅上传两天就收获1300多条弹幕,2万多次点击。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找到了背诵古诗的正确姿势”,甚至有网友封其为“高三语文必听曲目”。当人们感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时,一种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把昔日亭台楼阁中的“大雅”还俗于民间。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传统文化的“面目”决定着它的亲近感与传承度。那些陈腐的、高高在上的传授是无法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身上复活的。新时代的青年人会用他们新鲜的思维打开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创造性转换”。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只有在古典中国的语境中才能显示价值和意义,旧的传统吸入新的成分才能成为真正的传统。

三、鼓励新兴群体的参与

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新兴群体的形成,成为文化复兴的支柱,他们决定了文化的发掘、传播、成型、发展。20世纪50年代日本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新兴的有产群体的形成。这个群体对于除了温饱的物质追求,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人文主义意识。带动了新兴中产阶级的形成,物质上富裕的阶级对于艺术、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现象。舒适的生活,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富裕的社會环境以及对文化的集体性需求等,极大地推动人文主义发展和优秀的作品诞生。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了关注人文和文化的新兴群体。

而在中国,关注文化的这一群体也正在形成,其中以“90后”的群体为主。正如资深的二次元文化创业者陈睿分析的那样,这个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人文素养。网络为他们打开了全世界的窗口,了解更多信息,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外来文化的灌输,他们需要更好的文化自信。于是主动发掘并传播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追寻更加适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成了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播的主力军。

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险阻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和满足后,拥有诗意的世界成为我们的共同向往。厌倦了肤浅的潮流文化,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传统文化——曾被我们忽略和遗忘,却是最独特、最纯粹、最宝贵、最永恒的精神力量。积极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