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器物
——剃头挑子研究

2019-07-18关淑廖文锦中国传媒大学

流行色 2019年5期
关键词:剃头匠水盆剃头

关淑 廖文锦中国传媒大学

剃头匠起源于清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曾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京城地面广阔,仅四地设棚仍不能及时让汉人剃去头发,朝廷又批准军中伙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这也是剃头匠的最初形态。

剃头匠挑着担子沿街走,那担子就叫“剃头挑子”。剃头挑子是走街串巷的为人们提供上门服务的,所以,工具是一根扁担一边挑起客人坐的凳子,另一边挑起为客人洗头发的水盆,水盆下边有火炉,保证水是热的。便有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用来形容一方热情、一方冷淡的情形。现在以“九佬十八匠”:韩光友先生民俗器物藏品展中的剃头挑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型、功能等设计特点与美学价值。

一、剃头挑子的形态综述

1、客人坐的的凳子是上面是长方形的木板,木板中间有个3—4公分左右的小长方形的小孔;下边的凳子腿像梯形一样四脚张开,四个脚之间有木板相接,中间夹置三个抽屉,第一层抽屉一般是锁着的,因为里面装的是顾客从凳子面上的孔中投进去的钱,付的剃头的费用,曾经有过小偷趁剃头匠不注意的时候直接抱起凳子跑走,就是因为里面装着剃头匠的收入;第二层与第三层都是分别装剃刀、围布、篦子、掸刷之类的工具。如图1所示。

2、扁担的另一头是木质的长圆笼,里面放铜制的小火炉,火炉高出圆笼,火炉上面放铜盆,是给顾客洗头发用的。最开始,下面的长圆笼并不是放置火炉的,而是装违抗剃头令的人的人头的,发展到后期演变成服务顾客洗头的火炉。这也体现了剃头行业的发展变化,从最开始的行政命令到服务大众的服务行业。长圆笼有四条腿,其中一条向上延伸成“刁斗旗杆”,象征着皇帝颁布的剃头令的圣旨,旗杆的形式一直保留了下来,后来匠人在上面做了实用的改变,用铁丝穿过旗杆做成挂勾,可以挂毛巾与磨刀布等,剃头匠在剃头之前总会在磨刀布上面来回蹭几下,是刀口格外锋利。剃头挑子的形式从南到北没有太大的变化,说明当时行政命令的统一度较高。这种变化也体现着人民群众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时代的需求的变化适时的跟着变化,转化成适合新时代的功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可以说明并不一定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这一道理。如图2所示。

3、剃头挑子的扁担也是有讲究的。中间稍宽,两边窄,中间宽的部分是为了挑担子的人比较舒服与容易平衡的挑起担子。剃头挑子是用绳子挑起两头的用具,在“热”的这一头,因为比较沉,绳子在担子上会绑许多圈,也是为了固定不让下面的东西滑动,下面的绳子从长圆笼的四条腿上的铜环里穿过。扁担的另一边有两个小圆孔,绳子可以从孔中穿过,固定位置,下面的绳子套住两边的凳面,担子抬起时,凳子受力均匀,不会倾倒。如图3所示。

4、“唤头”是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的响器,他们不吆喝,只要打响唤头人们就知道剃头匠来了。所谓“唤头”,又名“梭子”,就是一头烧结成把儿,方便用手拿握,另一头微张的两块条铁,通常长35公分左右,就像带短把的金属大镊子,剃头匠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铁棍,通常长15公分左右,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由下向上快速抽出发出“嗡嗡——”的颤音声响,并且传的很远,听见这个声音就知道剃头匠过来了。唤头使用有讲究,剃头匠都很珍惜唤头,不会轻易让外人敲打,因为不正确的使用唤头会影响唤头的音质。如果声音暗哑,还需要送修,但是这样就会影响生意,所以剃头匠对唤头很是珍惜。唤头也是“民俗八不语”中的一种响器。

二、剃头挑子的功能分析

剃头挑子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以人为基础设计的。人们坐的最舒服的高度是45公分,现在宜家的家具一般是这个尺寸来的。剃头挑子中的凳子的高度是45公分,所以,人坐的高度是舒服的。35公分是人坐较舒服的面积,但是凳面的宽度没有达到35公分,这是从便捷快速的角度设计,剃完头发也不会久坐,影像下一位客人的时间。而且,凳子不仅是坐具,还是容器,第一层与凳面形成存钱罐的形式,顾客只需要将钱投入凳子内,既节省空间又方便快捷;充分利用了凳子的空间。另一头的水盆的高度在65公分左右,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家具中固定式书桌标准高度为75厘米,那水盆的高度是剃头师傅只要稍弯下腰便可以为客人洗头或泡毛巾,也是人坐在凳子上低头比较恰当的高度。人体上肢左右固定活动的范围是135度,根据GB3975-83《人体测量术语》和GB5703-85《人体测量方法》,一般成年男子的手臂上臂长为310毫米、前臂长为237毫米,剃头匠工作时凳子与水盆相隔大于40公分,剃头师傅站在是最方便剃头洗头的距离。剃头挑子的形式从清朝流传下来,在细节处会有改变,但大体形式没有改动,说明了剃头挑子功能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三、剃头挑子与固定地剃头匠的对比

在“九佬十八匠”:韩光友先生民俗器物藏品展中剃头挑子旁边就放置啦剃头匠的另一种形态——在背风处的街角固定地点的剃头匠的工具。和剃头挑子的主要工具类似,一把椅子与供客人洗头的有火炉的水盆;区别在于椅子的形态不同,但椅子的功能是一样的,椅子腿的空间都是容器。固定地点的剃头匠的椅子因为不需要经常搬动,可以让顾客更加舒服的剃头时是有椅背的,椅背的上面还有头枕,这些都是方便客人舒服的剃头净脸设计添加的。座椅的高度还是45公分左右,椅背与椅面的夹角为90度左右,椅子坐面左右两侧有扶手,这是人靠在椅背上时习惯手有依靠。椅子腿部的形式与剃头挑子的凳子的形式一样,只是因为剃头匠会站在椅子后面为客人剃头,所以抽屉便改在后面,这样剃头匠只要弯腰便可以拿到剃刀等工具。为了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固定地点的剃头匠在服务顾客的用具上花了更多的小心思。在水平的上方设计了一面镜子,在顾客剃完头休整好之后可以查看自己的仪容。

四、剃头挑子的美学价值

剃头挑子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劳动人民对于多个工具一起移动:同时还要保持工具的服务功能、便携性还有储存空间的多功能集合成——剃头挑子。从外观形态上看,用木头材质组成,具有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在与人体接触的部分会有圆角的形态,并且经过时间的打磨,给人带来手工制造的亲切感。并且剃头挑子经过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不断的改良之后,发展成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形状样式,不仅满足了当时剃头匠服务需求,也满足了剃头匠走街串巷的移动便携性功能,虽然最后被时代、社会抛弃,但还是由于它是具有时代性的民俗器物而成为时代特色的记忆。

五、总结

剃头挑子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它的消亡是因为它对现在这个时代没有了价值,它被时代所抛弃。讲究的剃头挑子都是刷红漆的,在“九佬十八匠”:韩光友先生民俗器物藏品展中的剃头挑子还可以看出来是刷的红漆,年代的原因颜色已经掉落了。剃头挑子对于剃头匠来说,或许并没有多少科学、美学等因素的考虑,它只是流传下来的形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调整创造出来,使用时既满足了使用者对功能的需求,又满足了接受者的使用需求。从其创作设计方面分析:1.使用的无障碍,当看到剃头挑子时,看去即会明白什么地方该是什么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一些独特的空间可供使用者使用。它既不是装饰物也不是艺术品。但它有着时代的印记与民间的传统,是民俗器物中宝贵的财富。2.设计周到。任何细节都没有敷衍了事,为了使用者的便利细节的设计尤为重要。3.简洁。它浓缩了用品的必备因素,剔除了不必要的东西。没有不必要的装饰,多余的东西会增加不必要的重量,为使用者带去负担。

剃头挑子很长一段时期内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民俗器物的珍贵在于,它记录了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寄托着百姓生活的朴实而真挚的情感,当老一辈人指着剃头挑子对着小一辈人说:“这是我小时候……”,这也是民俗器物最好的价值体现,老百姓最真挚的情感传承。

猜你喜欢

剃头匠水盆剃头
活明白了的剃头大妈
剃头
剃头匠
YSP—3 型养水盆研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