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人寻味的巴洛克音乐

2019-07-16刘欣雨

北方音乐 2019年7期
关键词:巴洛克和弦巴赫

【摘要】在巴洛克的诸多艺术成就中,巴洛克音乐绝对算得上是艺术史中的一股清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如今巴洛克音乐却被许多人不理解,常以听不懂风格,理解不了曲子意义来诉说。因此大多数人喜欢浪漫时期或是古典时期的音乐,但其实经过了系统的了解之后,就会慢慢发现巴洛克音乐才是最耐人寻味的,它所表现出的恢宏、大气、庄重、威严给予了每首曲子深刻的内含,抛弃绚丽浮华的外表拥抱最朴素的内心。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c小调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巴赫,许多人都会觉得巴赫的曲子并不是很好听,听不出来旋律,不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弹琴的过程中时常会觉得枯燥乏味,以至于不愿意去弹巴赫的作品。特别是像他的二部创意、三部创意、十二平均律之类的,听起来或者弹起来总没有浪漫时期的曲子好听。但我觉得这都是个人的偏见,事实上在巴赫的作品中,复调手法以及声部之间的和声进行都是十分明显的。说他的作品不好听的其实都是没有真正认真的去分析他的作品。在巴赫作品的和声进行中其实可以清楚的听出曲子的旋律进行。而且它的旋律并不亚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旋律,同样是十分优美和吸引人的。下面我将要举例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第二首c小调前奏曲来分析他作品中旋律的内在美。在《十二平均律》这本书中,巴赫从24个大小调入手,每个大小调都包含一首前奏曲和赋格。前奏曲带有印子的性质,常常放在其他乐器之前进行演奏,而赋格则是多个声部之间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以训练弹奏者的复调思维。

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第二首曲子是c小调前奏曲,从谱面上来看,出现了许多的表情记号,在巴赫作品的原稿中有些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在分析了众多的作品之后统一得出的结论,觉得巴赫在写到这的时候应该使用这样的表情术语。但是不管是否是巴赫在原稿中写出来的,还是只是后人加上去的,我觉得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会给演奏者的理解以及演奏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要提一下谱面上存在的重要标记。(后附谱例)

整首前奏曲一共有39个小节,首先从速度标记上来说:在曲子的开头出现了Allegro的标记,翻译成中文是小快板的意思,有活泼之感。速度在最开始就给出了一分钟120下,调号为3个降号,纵观整体,全曲结束音结束在了左手的c和弦上,所以这首曲子的调性为c小调。节拍节奏为四四拍,通过这样简单的谱面上的分析,就对整首曲子有了大致的把握。

从速度和表情记号来看,在曲子开头第一个小节,一个f标记,将全曲的情感直接强劲有力的带入,两个意大利表情记号energico(精力充沛的)、articolato(流畅的、流利的),以及全曲大面积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让全曲的速度始终保持。纵观全曲大面积的力度重音符号,落在十六分音符四个音一组的第一个音上,虽然是节奏十分迅速的跑动但却在密集的音型中找到了规律感,弹起來律动感十足。在谱子的第11小节出现了dim,意思是渐弱,但同时也出现了segne,为了延续、不间断、不停顿,虽然有渐弱的趋向,但是音符的密集程度以及旋律的流动性并没有发生改变。随着乐句的进行,在第18小节处出现了p(弱)的记号,由曲子最开始的f到现在的p,曲子在力度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在第19小节处crease a poco poco(一点一点渐强)的标记开始慢慢将全曲的速度逐渐加强并将全曲推向高潮。最终在第25、26小节都出现了f,27小节的piu f 记号又加强了力度,28小节高潮之前最后的ff将力度强至顶端,转而曲子从Allegro(快板)转向Presto(急板)。29、30、31小节左右手交替出现meno f的标记,右手的力度稍微撤出留下左手,左手力度稍微撤出而留下右手,两手相互转换之间增添了曲子的趣味,旋律也出现了起伏之感。在平均律这本书中谱面上也有这样的标记:为了使上方和下方声部之间的卡农能够清楚的表现出来,必须慎重的注意音调上的强弱层次。32小节的sempre molto f意为始终保持f的力度进行下去。33小节右手旋律上方出现poco rit(少许不多的慢、慢一点),而后曲子又从Presto(急板)转向Adagio(柔板)。34小节一个波音之后,在f力度下出现了come recitativo,recitativo一词多出现在声乐作品中,翻译成宣叙调。宣叙调有诉说的意味在里面,所以在这里右手的跑动相对自由,没有什么约束,像是在讲一个一句话亦或是诉说一个故事。两小节短暂的宣叙之后,36小节又从Adagio转回了曲子最开始的Allegro,之后慢慢渐弱,力度标记从f走向mf,sempre allargando(不变的调性,渐慢并渐强),在一个渐弱符号的标记下,全曲最终回归了p(弱),仿佛一切喧闹,内心情感起伏之后又重新回归了平静。

刚开始练习这首曲子,旋律上并没有听出来多少门道。的确巴赫的作品不像古典时期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人,浪漫时期李斯特、肖邦、舒曼等人的作品似的,一听就会让人觉得很好听,旋律优美,前后变化明显,这首曲子看起来只是简单的跑动,四个音或者八个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让人不觉得好听,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的和声进行是十分明显的,每个小节右手开头的第一个音可以看做是这首曲子旋律的走向。曲子虽然是三个降号,但中间却出现了许多临时变化音,一升一还原之间为曲子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旋律也变得丰富了起来。25小节,曲子逐渐从平淡推向高潮,由左手带向右手的分解八度,采用层层模进的办法,旋律从低音GBDFAFEF推向最高处BFDB,而后面的AFEF又重新撤回来。26、27两个小节也都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将旋律直接推向高潮。28小节,左手低音G站住,此处虽然只有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但却可以处理成长休止,后接右手一连串向下进行的旋律走向。30到33小节,一串旋律向上向下模进进行。34小节波音处停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后一个音D应该保持不放,知道琶音的前四个音都弹奏完毕,这样就能够与后面的E音连接起来。之后右手独自的宣叙,旋律开始下行,最终在琶音的协助下全曲结束。

这首曲子当中我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是它的和声进行,这首曲子的和声进行并不是靠单纯的和弦音来体现的,而是依靠和弦的分解,每个小节都能够构成一个和弦。先从前三个小节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每个小节看似不清楚的旋律之下和声效果却是非常鲜明的,省去多余浮华的十六分音符,只看骨干。右手旋律CEDE在第2拍的时候进行到了C,第3第4拍则是重复前两拍。左手同样也是这样进行的,从CGFG在第2拍的时候进行到了也可以说是解决到了E,第3第4拍同样重复前两拍。所以在第1个小节,左手C降EG,右手C降EC构成了一个悦耳的和声体系。第2小节的处理也是这样的,构成了左手CG降A,右手C还原E降A的和声。第3小节构成了左手CG降A,右手D降E还原B的和声。以此方法和规律类推下去,每个小节都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和弦,这样的旋律一直到了第24小节结束。从25小节开始,就变换了一种形式,变成了和弦琶音式的分解,一层一层慢慢推进,将旋律进行到琶音的最高音,经过一系列的跑动,以及右手的宣叙,左手和弦从CEG降B一级七和弦到CFA六级6和弦,之后左手回归CGC一级主和弦,最终完成了属七到一级6再到一级的完美终止。

以上我通过这首曲子的速度、力度、旋律以及和声进行三个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虽然并不是十分的详细和深刻,但却加深了我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感悟。慢慢地,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那么排斥弹奏巴赫的曲子,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而是在感情上充满了起伏变化,其次是曲子的和声进行,让我从专业方面了解了这首曲子。现在的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听巴赫的作品,品味他作品独特的魅力。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这极大地丰富了巴洛克音乐的内含,使其在众星闪烁的音乐星河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光。

参考文献

[1]周薇.zhouwei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唐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欣雨(1996—),女,汉族,河南省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艺术指导。

猜你喜欢

巴洛克和弦巴赫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miumiu艳遇巴洛克
巴洛克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