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临摹蒋兆和《流民图》

2019-07-16关海山

参花(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蒋兆和

摘要:所谓时势造英雄,无论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传统绘画中,往往在重要的时代节点都有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而他们的思想或者作品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还给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论据。那么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可以从作品临摹中体会到什么?是创造性的技法,是画家的思想,还是学习和思考一些有用的绘画问题?本文将从临摹蒋兆和《流民图》出发,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蒋兆和 《流民图》作品临摹 绘画学习

一、蒋兆和先生与他的《流民图》

蒋兆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物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他在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西方美学的优点,创造性地将中国水墨的骨法用笔和国画山水的皴、擦、勾、染结合,并运用西方的素描光影的表现手法,拓展了水墨人物画技巧,让人物画造型更为精湛,在人物画以形写神的刻画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蒋先生的《流民图》。

蒋先生的《流民图》作于1943年,处于民族危机的抗日战争时期,在此时期,战争日益激烈,波及甚广,并导致老百姓大多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难民们拖家带口集体逃亡,赶往还没有被战争所波及的地区。这种逃亡的难民随处可见,这给蒋先生观察和感悟难民的悲苦提供了一个很有利的条件,也让他积累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为最后《流民图》的创作做了大量前期的铺垫。《流民图》(该图原作后半部已失)长2700cm、高200cm,全画卷以一批残砖瓦砾作为背景,画了100多个难民形象。这些难民的神情悲凉苦楚,却被蒋先生刻画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并充分表达了百姓饱受战争折磨,痛苦、流离失所的悲惨社会现状。

笔者最喜欢临摹的是《流民图》中“母亲怀里抱孩子”的那一部分,这画面令笔者深深震撼。画卷中母亲一直皱眉,看着怀里的孩子,脸上透着痛苦无助却无可奈何的表情。孩子则奄奄一息地躺在母亲的怀里,四肢和脑袋无力地向下垂着,似软弱无骨一般,让人揪心。蒋先生用寥寥几笔就把母亲无助悲凉的神态和孩子因无力而向下垂着的身躯勾画得如此出神,让人震撼。

二、临摹《流民图》的过程

在开始临摹原作时,笔者总是发现自己手中的毛笔所呈现的线条是那么苍白无力、软弱如绵,与原作的线条差距甚远。后来经过咨询老师,同时又查阅了关于蒋先生绘画时珍贵的视频和资料,才了解到蒋先生在绘画中大多是中锋用笔,同时结合书法中的提按笔法,才能让线条充满弹力和活性。经过多次的练习和思考才解决了线条软弱如绵的问题。

通过不停地临摹原作的某一部分,笔者渐渐地体悟出临摹原作在绘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临摹并不苛求要画成原作的样子,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临摹和尝试,学习原作是如何用笔和线的,了解它的笔性是什么,如何用墨,颜色是否可以吃透到纸里,色度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通过不断地尝试、思考、打磨,把从原作中学习到的笔墨知识、勾染技法运用到自己往常的写生和创作中,感悟笔墨带来的独特趣味性与可行性,并学习和训练运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去表达什么样的人或场景,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的用笔风格和表达方式。

三、总结临摹《流民图》所得

这都是临摹蒋兆和《流民图》后带给笔者的收获,也正是这种临摹经历让笔者切身了解临摹,在长期临摹中积累了大量的笔墨知识与经验,这将为笔者之后的独立写生与创作打下重要基础。反观这次对原作的临摹让笔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前经常听老师提到“临摹与写生是相辅相成的,临摹与写生不分家”,直到这次不间断地临摹和写生才让笔者醒悟,当写生中出现自己想不明白和琢磨不透的地方,立馬就应该换纸临摹原作。慢慢从临摹原作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种理解会更为透彻明了。不假思考的临摹是徒劳的,不假思考的绘画更是表面,学会思考才会让临摹和写生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陈丹青.永垂不朽《流民图》[J].书画世界,2015(01).

[2]孙艳魁.试论抗日战争时期难民西迁的社会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1994(05).

(作者简介:关海山,男,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水墨人物画主题性创作)(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蒋兆和
“家国情怀”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思政启示
乐器演奏绘画选登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论蒋兆和的《与阿Q像》
论蒋兆和的水墨艺术
浅析蒋兆和《流民图》中的写实性
蒋兆和简介
蒋兆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蒋兆和自叙
人道之光蒋兆和
蒋兆和之子: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