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交互式编校模式的可行性

2019-07-16周江川

科技传播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

周江川

摘 要 “编校合一”和增加作者自校环节都是目前多数学术期刊在尝试的编校模式。互联网技术成熟和即时通讯方式的普及,为构建编辑与作者参与“编辑加工”和“三校一读”工作的全程交互式编校模式提供了可能。这一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出版物质量,提高编辑人员的水平,而且更加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有利于改善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增强期刊的凝聚力,促进期刊发展,尤其针对科技期刊的办刊工作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编辑;作者;校对;交互式编校模式;科技期刊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5-0004-03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是我国现行的关于出版物质量管理的行政法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规定出版工作必须执行“三校一读”制度,《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则从内容、编校等规定了图书质量考评细则,其中“校对”都被视为把控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工作。关于如何保障和提高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从业者一直在探讨和尝试各种方法。比如:有人认为我国学术期刊编辑部参照出版社模式分设编辑岗和校对岗,各司其职“三校一读”在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于是提出并尝试了“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1]。事实上我国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几乎都只设编辑工作岗位而没有专职校对员的岗位,编辑加工和校对都由编辑人员完成。因此,有人撰文探讨“编校合一”模式的利与弊[2]。但是,对于“编校合一”模式中,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合二为一”是编辑部所在单位人事管理的制度安排,这种现实我们无力改变,倒是“合一”后的“三校一读”工作方法的优化[3],以及如何提高学术期刊的编辑加工和校对质量[4-9],有大量文献讨论和实践,比如:王晓珍提出编辑加工稿和一校稿、二校稿请作者参与编校的模式[10],赵志鸿提出了编排校合一模式[1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科技期刊编辑实践,提出一种编辑与作者全程交互式编校模式,与同道交流。

1 编辑与作者交互式编校模式的思路

完成初审、专审(复审)、主编终审确定录用的文章,进入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环节。现有的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大多是编辑部内部完成。由于编辑部的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都是合二为一的,一篇文章的执行编辑既做编辑加工,也在参与后期的校对,因此,执行编辑与作者点对点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全程“交互式编校”变得可能。全程是指编辑处理完成的稿件和“三校一读”稿件,执行编辑与作者至少做5次交互式校稿。

科技论文编辑加工中大致有4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政治性、科学性、语言文字、技术性[12]。对于出版要求、技术规范、政治性和语言文字润色等,编辑的能力或许强于作者,但是,对于科学性,编辑是肯定不如作者专业和精通,正是基于科技论文中的专业特性,即使是编辑加工中的语言文字润色问题,编辑也不敢说加工处理得绝对准确。因此,执行编辑与作者有必要开始第一次交互,把编辑加工完成稿发给作者校对返回再排版。

排版完成开始真正意义的校对环节。从校对的两个功能来看,“校异同”对于现代无纸化办公条件下的编辑部,已经没有意义,“校是非”才显得更为重要。质疑是非审稿环节要做,编辑加工环节要做,“三校一读”仍然要做。当真正发现是非疑问时,基于科技论文中的专业特性,仍然少不了要与作者直接交流,所以,编辑人员与作者全程交互式编校模式的实施,一定能够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

上面强调的是论文作者参与“校是非”问题的必要性。而对于出版专业规范性问题的校对,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出版知识培训,对其不了解、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的情况都有。如何让作者实质性参与编辑加工和校对,那就需要编辑部针对科技期刊编辑加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和有关出版规范性问题的规定等,制订简明扼要的编辑加工和校对注意事项的模板发给作者,培训或指导作者参与编校。

2 从科技发展现状看交互式编校模式的可行性

电脑和手机电脑化的普及,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超越,电子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人性化功能的应用,无论你身在哪里?距离不再是交流的障碍,通过文字、语音、面对面视频交流都变得轻而易举。一对一交流,建立当期作者群交流,建立栏目作者群交流等等,只有想不到的方法,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些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条件支持,坐堂办刊的编辑人员要与地处天南地北的广大作者,开展你来我往的书面交流,交互式编校工作模式就是痴人说梦,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让交互式编校变得可能。

3 从作者层面看交互式编校模式的可行性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者,也就是说,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来说,精心编校完成出版的每一篇论文,都体现的是对社会、对期刊,特别是对作者负责的奉献精神,因此,交互式编校模式意在提高论文编校质量与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完美出版的主观意愿相一致,作者具有积极参与配合编辑部工作的内生动力。不仅如此,作者还有2种获益。

3.1 作者的著作权被获得充分尊重

编辑加工和校对的主观意愿都是清除作品的瑕疵,但是,客观上事与愿违的情况多的是。比如:在文章表达方式上,我们坚持语言要尽量做到精炼,可有可无的字、句、段要尽量全部删除。但我们在编辑加工时,第一不能随意增删,每改一个很小的地方都要有自己的理由;第二,要把自己改动的地方与原作者的原稿很清楚地放在一起,让作者一看就知道编辑改了哪个地方?为什么改?要让作者能够很清楚地将改过后的文字与原作相比较究竟是改好了还是改差了?或者是改錯了?如果不沟通,假如把作者自我感觉的得意之笔删去了,作者会心存芥蒂,对之反感,编辑部得不偿失。如果采取交互式沟通,这种结果就不会出现。所以我们强调沟通,不是迁就,而是尊重。

关于学术规范性的问题,在编校中交流后再确认也同样体现对作者的尊重。比如下例编辑实践中发现的情况:

有的作者对“质量”一词概念模糊,“质量”一般用来表示所含物质的“量”,但总是习惯于把它用来表示品质,甚至将其用在论文的题目之中,我们尊重作者的著作权,不能随意给他一改了之,而是讲清道理,让作者自己纠正。有作者用词不当或是意在拔高自己的文章。例如,研究的领域很小却主观扩大其影响范围;应用前人的成果或公式计算,或应用别人的方法解决问题,却说成是自己“提出了”某种新方法。还有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同一个名词,却出现了两处不同的定义。这就要尊重作者,征求作者的意见决定取舍。

3.2 可提升作者写作水平

不少作者,尤其是在年轻作者中,有一些人其实并不擅长于论文写作或缺乏论文写作经验。写作学术论文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他既要阐明科学技术或学术理论创新的内涵,还必须严格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比如谋篇布局、学术话语、学术规范、公式图表、数字用法、量和單位、文献标注等。由于编辑岗位的职业特征和工作要求,编辑人员往往在对学术话语和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以及论文撰写的科学与学术规范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必然体现在文稿的编辑加工过程中。

例如有的作者不善于写文章摘要,往往把文章的摘要写成写作提纲,和“结论”完全相同;有些人把文章的题目原封不动搬到摘要里;有的作者不善于写文章引言,往往又把摘要重复一遍,对他人研究的相关文献不做阐述和分析;有的作者不善于写科技论文的结论,重复摘要或者引言,以及使用形容词表达科学结论,缺乏严谨性;又如常见作者用“本文”作主语,文章是作者写的,观点是作者的,“本文”不能充当主语,应该改为无主句“本文中”。在来稿中经常出现“如图1所示”,而插图的名称就是“图1”。图1已经很明确表示了就是某某图,为什么还要“所示”这两个字呢?

遇到这些情况,帮作者厘清头绪,通过编辑与作者的交互式编校交流和讨论,无疑提高了作者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提高了作者撰写科技论文的写作技能。

4 从编辑部层面看交互式编校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编校全程交互,可改善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改变作者对编辑部工作的认识,更加理解编辑的劳动,增进作者对编辑的感情和对期刊的认可,从而建立期刊稳定的作者群和稳定的读者群,促进期刊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编辑出版业务中,“校是非”与“校异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往往经过编校加工处理完成交付排版的“定稿”仍然有问题,在后面的“三校一读”中都仍然会有新发现。但无论是“定稿”的文本,还是校样,我们都以保存修改痕迹的忠实的信息文档传达给作者交互。当作者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或文字标点之后,势必会增加对编辑行业的“带入感”,还会认为编辑只会改错别字吗?编辑人员的良苦用心和在幕后付出的巨大心血一目了然,作者对编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情感体验的升华,会迅速拉近作者与编辑的情感距离。本人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曾经多次收到作者的来信,充满感激之情。有作者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尽管其中包含过誉的成分,但这些溢美之词或感受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交互式编校不是向作者凸显编辑能看出多少论文瑕疵,不是硬要作者接受编辑修改,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共同完成编校工作,保障出版物的质量。交互中也会有编辑修改不当的情况发生,因此,这种模式也有利于提高编辑的知识素养,特别是增强编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熟悉。

5 科学实践编辑与作者交互式编校模式

编辑与作者交互式编校模式,对于传统的“三校一读”均在出版机构内部运行是一种局部的突破,是出版流程的一种创新探索,优越性很多,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因此,在实践中仍然需要遵循现代校对原理与基本方法,同时,要将创新性流程与原有校对方法有机结合。要把握力度和方向,不能异化为由作者替代编辑校对人员做校对工作。该有的责任心必须有,该尽心尽力编校的必须做,与作者互动只是希望锦上添花。只有这样,即使遇到个别作者推诿懈怠,敷衍了事,也不可能出现校对“空心化”,影响出版质量。

编辑与作者交互式编校的目标是合理分担工作任务,加强校对功能,提升校对质量。在实践这种模式中,要做好出版档案和工作数据的保存,确保在万一出现出版事故时能及时查找原因,也督促作者和编辑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提高出版物质量。

目前,我们的采编平台已具备在线审稿功能和部分项目具备机器自动校对功能,稿件处理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性,但总体上没有一套高效的在线数字化的互动编校流程,我们以后将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优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实行规范化管理。

6 结论

忽视用户体验的传统“闭门办刊”的编校模式已经过时,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为变革旧的编校模式提供了可能,交互式编校相当于“开放式工厂”,甚至“直播平台”。编辑与作者之间进行交互式编校,是增加作者对编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出版物质量,扩大出版物影响,建立稳固的作者队伍,增强期刊的凝聚力的有力措施。值得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相较于编辑部内部自行完成修改加工和“三校一读”的出版流程,实施编辑与作者交互式编校,显然会增加编校人员与作者交流沟通的时间成本,考验编辑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交际能力。因此,培养一支具有敬业奉献精神,愿与作者交心、交朋友,充满活力的编辑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孙艳.“编校合一”模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质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6):127-129.

[2]杨敬.从辩证角度谈“编校合一”的好处与弊端[J].采写编,2016(1):143-144.

[3]郭纹.再谈“编校合一”模式下高校学报的校对工作[J].太原大学学报,2014,15(4):115-117.

[4]梁倩.巧用作者自校环节,提高文章的编校效率和质量[J].传播与版权,2017(1):34-35.

[5]张忠,唐慧,王开胜.科技学术期刊作者自校的目的及其实现方法[J].编辑学报,2015,27(4):357-358.

[6]姚萍,何绍仁.科技学术期刊应加强作者自校环节[J].编辑学报,2008(1):58-59.

[7]栾奕,陶映雪,刘利.科技期刊作者自校及其意义[J].编辑学报,2006(3):221-222.

[8]朱大明,夏庆麒.科技期刊的结构性校对[J].编辑学报,2007(2):101-102.

[9]王卫勋,杜亚勤.科技期刊编校经验谈[J].编辑学报,2010,22(6):495-496.

[10]王晓珍.作者全程参与的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控制[J].科技与出版,2016(5):53-56.

[11]赵志鸿.科技期刊编排校合一模式探讨——以《工程塑料应用》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6):48-51.

[12]塔世根·加帕尔.科技文章编辑加工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1997(2):88-90.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