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苏舜钦《望太湖》的情感寄托

2019-07-16程振理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情感分析

摘   要:苏舜钦《望太湖》一诗为当前各类诗词鉴赏辞典鲜有收录,学术界对其所抒情感理解不一,或以为是客居苏州的思乡之作,或以之为排解心忧的田园之作,或认为是不与世争的归隐之作,或解读为渴望用世的请缨之作,亦有持兼有者。文章结合苏舜钦的人生经历与相关作品,对其情感寄托试作深入探析。

关键词:苏舜钦;望太湖;情感;分析

作者简介:程振理,江苏省苏州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兼职硕导,江苏省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3-0014-02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诗人,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嫉恨弹劾被削职为民而避居苏州。次年以四万钱购得原吴越国王钱镠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构亭北碕”取其名曰“沧浪亭”,自此“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苏舜钦在苏州期间著有大量诗文,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现存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等,其中有一篇题为《望太湖》的作品:

杳杳波涛阅古今,四无边际莫知深。

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暝阴。

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

风烟触目相招引,聊为停橈一楚吟。

学术界对这首诗所抒情感理解不一,那么,苏舜钦在《望太湖》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若要精准领悟苏舜钦在《望太湖》中所抒之情,则须逐联分析诗人所写之景。“言为心声”,透过诗人笔下的人事景物,总能揭开其隐晦情感的面纱。

首联“杳杳波涛阅古今,四无边际莫知深”,描绘了碧水辽阔、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太湖又名五湖、笠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流连之地,苏舜钦削职为民闲居苏州后,立于岸边放眼无边无际的太湖水域,不禁感慨自然之力的恢宏与深厚,“阅古今”“莫知深”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反衬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此联意境开阔,格调平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眼前壮阔景象的赞叹与对历史沧桑浩渺的感慨。

颔联“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暝阴”,诗人由首联的远观联想而转为具象表现。苏舜钦选择了湖面上的典型意象“水气”,由近及远、由低到高、虚实相生地描绘湖天水气的独特现象:早晨,湿润的水气凝为清明的露水;傍晚,水汽蒸发如迷蒙的烟雾。诗人借助水气晨昏的变化再现了富有变幻的太湖风光,可谓诗中有画,富有动感。这种变幻多姿的太湖美妙景象中,既有清明的露水,又有迷蒙的烟雾,似乎隐喻着诗人闲居苏州的复杂心境:一方面远离了朝堂纷争,拥有了一份难得的纯净;另一方面又因遭弹劾不得不闲居于此,内心不免有些迷茫。这种因景象变幻而联想到人生变迁的矛盾心境,诗人在《水调歌头·沧浪亭》中也有所涉及:“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意思是: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颈联“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诗人进而描写太湖地区富饶诱人的美食生活。“笠泽”,即太湖别称(一说指太湖支流三江之一吴淞江),湖中盛产鲈鱼,鲜嫩肥美。“洞庭”,指太湖之畔洞庭山,又分东山与西山,山上遍种柑橘,甘甜爽口。诗人选取“鲈鱼肥”“柑橘熟”的典型之景加以描写,既切合时令,又紧扣地域特点;尤其以“玉”和“金”比喻肥美的鲈鱼和成熟的柑橘,写出了太湖物产之盛;以“人脍玉”和“客分金”写出了过往太湖的行人旅客争相品尝美味的情景。此联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表达了诗人对太湖甜美生活的深挚赞美之情。

尾联“风烟触目相招引,聊为停桡一楚吟”,“风烟”指太湖美景;“招引”是“吸引”之意。“楚吟”指吟诵楚歌《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在这里,诗人将太湖风烟人格化,把自己被美景吸引说成是太湖风光在招引他,表达了诗人为太湖美景自然风光吸引而心生眷恋之情。诗人借楚歌表达有心长久驻足这难得的自然美景之中,暗含从此远离尘世、不问朝堂的归隐之意。“聊为停桡”是姑且停船的意思,说明诗人现实中并未完全舍弃入世之心,故只能“暂且停船”,长啸“楚歌”,醉心于眼前短暂的忘我情怀,正所谓“王孙游兮不归”。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的一段话可为佐证:“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意思是:我虽已被削职为民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由此可见,苏舜钦在《望太湖》中的确有着多种情感:既感慨于眼前太湖的浩渺景象,又感叹于历史时空的沧桑迷茫;既庆幸于远离朝堂的难得清静,又夹杂着闲居苏州的茫然心境;既眷恋于太湖风光的富饶美丽,又渴望于哪怕短暂的超然归隐。从诗作的意象选取和意境格调上来看,诗人更多的是对太湖美丽风光与物产富饶的赞美之情,以及由此生出的超脱归隐之意,尽管尚存入世之念。这种融情入景的山水田园情怀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颇多相似。

然而,苏舜钦在《望太湖》中究竟有没有寄托思乡的情感呢?

按常理推测,苏舜钦遭遇免职后闲居苏州,应当牵挂惦念曾经居住多年的开封旧家,也应当在《望太湖》这样的山水诗中寄托所谓思乡之情的。然而,他是因庆历革新遭到反对派的诬陷弹劾而被削职为民,然后不愿意在那个令自己“心志蟠屈不开”的地方居住,而自己主动迁居到苏州来的。正所谓“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此时的苏舜钦对旧家已无眷恋之情,至少在他刚到苏州的短期内并无思乡情感。

这一点从苏舜钦到苏州后很快于府学东邻购置修建沧浪亭亦可见一斑,他在《沧浪亭记》一文中说“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思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至于苏舜钦为什么要闲居苏州而没有回四川铜山祖籍,一则因为铜山地处偏僻、路途遥远,况且自曾祖时代已举家迁至开封,其对四川老家其实早无太多情感;二则因为苏舜钦青年时慷慨有大志,是庆历革新的健将,素与师友范仲淹甚为交好,彼时范仲淹家已迁居苏州多年。加之苏舜钦此时以迁客身份,对“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的苏州情有独钟,他内心的忧愁忧思只能寄托于令人“耳目清旷”的江南山水园林。因此,诗人喜爱并陶醉于眼前的太湖美景,与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田园是一个道理。

那么,苏舜钦《望太湖》是否渴望用世的请缨之作呢?

有人依据尾联“风烟触目相招引,聊为停桡一楚吟”认为苏舜钦有意心存用世,寄望于朝廷有朝一日“相招引”,自当“聊为停桡一楚吟”。这只能说是字面上的意义曲解。为什么呢?第一,前面已经分析了尾联的写景,诗人是被眼前的太湖美景所吸引,从而眷恋流连进而顿生归隐之意;第二,刚刚经历了“削籍为民”的苏舜钦此刻惊魂未定,不可能短期内顿生用世之心,否则他根本没必要“以钱四万”购置修建沧浪亭。

苏舜钦虽以儒家自居,但也同时濡染道家思想较深。无论是早期的“任化而无系,陶然天壤间”,还是被削职后的“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都表明他深受老庄思想影响。据说苏舜钦当年被废后自觉“取辱于都城,使人指笑哀悯,我亦何颜面”,决意要迁居吴中,友人韩维责以“不以义相就”,其则对之以“人生内有自得,外有所适,亦乐矣!何必高位厚禄,役人以自奉养,然后为乐!”可见,避居苏州的苏舜钦是归隐心情有之,请缨之意断无。

综上,笔者认为苏舜钦在《望太湖》中所寄托者,更多的是对太湖美丽风光与物产富饶的陶醉欣羡赞美之情,以及由此生出的短暂超脱不归之意。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情感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情感
回头潮
台上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Units 13—14解题分析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