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经文明的时代

2019-07-15李少威

南风窗 2019年14期
关键词:传教冲突文明

李少威

玄奘大师10岁时,父亲去世,他就去了寺院学佛。

隋朝时出家的门槛很高,比现在招收僧人要求有研究生学历还严格。因为天资聪颖,3年后,13岁,洛阳净土寺住持为他破格剃度。他刻苦学习佛家哲学,但6年之后,他发现中华已有的一切佛经都已不足以解决他的疑问,于是决心前往世界佛学的最高学府—天竺那烂陀寺,获取源头上的知识和思想。

《西游记》里太宗送行,亲切呼之为“御弟”,赐予“护照”、金钵,风光无限,但皆是虚构。决心出国时,唐朝为了戒备突厥,边禁森严,玄奘法师是混于流民队伍,非法出境。

独自西行5万里,背回经典651部,十七年后回到长安。《西游记》里太宗皇帝叮嘱“御弟”“宁爱本乡一捻土,莫恋他乡万两金”倒是玄奘大师精神的真实写照,他在印度受到举国尊敬,但他依然上路回国,带着新获得的知识,回来解答中国人的疑问。回归长安的玄奘大师这回的确受到了皇帝的崇高礼遇,太宗和高宗都曾积极动员他蓄发还俗,为国效力,但他坚决拒绝,用余生把带回的经典翻译为汉文,真正让新的知识和思想惠及民众。

“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

文明的进步依赖交流,历史上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大多数冲突,以及和平时代的文化和贸易往来,都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玄奘大师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学术贡献和在文化传播上厥功甚伟,后人所知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文明交流百折不挠,能够承受一切艰苦卓绝,不为任何现实利益所动的伟大精神。正因如此,鲁迅先生把他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个文明呈现出什么样的姿态,怎样的价值观,从而将在世界版图上取得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的确与文明特性有关。

交流是进步的动力和基本条件。明朝时,皇室和官方对外部世界兴趣浓厚,开放风氣成一时之盛,因此科技进步,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的巨大船队,举世无匹,比西方大航海早一个世纪,造船技术也遥遥领先。西方传教士带来了世界地理知识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科技,明朝君臣均兴趣浓厚,徐光启就成了一名信奉天主教的明朝高官,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正是积极学习外域文明成果的产物。

然而到了清朝,实施死板的海禁,封堵中外交流,于是一步步落后,到最后被动挨打,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奇耻大辱的时代。中国人当时对世界的知识已经少得可怜,连“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都相信欧洲人没有膝关节,近身肉搏将其扫倒在地就再也爬不起来;并且他们以牛肉粉为食,断绝其茶叶供应就会大便不通而死。

玄奘大师的精神,早被清朝忘怀久矣。中国的现代化推进,以及中华文明的再次崛起,与民族精英痛定思痛,再次敞开了与世界交流的大门息息相关。一批批留学生赴欧美、赴日本留学,重新演绎近现代版本的西游取经。

国家间的冲突是利益的冲突,不是文明的冲突。但一个文明呈现出什么样的姿态,怎样的价值观,从而将在世界版图上取得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的确与文明特性有关。北大教授潘维认为,中国是取经文明,西方是传教文明,“取经文明比较容易相信多元主义,传教文明则信奉一神论,习惯于善恶对抗的二元主义思维。在取经文明中,制度研究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在传教文明中,制度研究是为了‘拯救全人类。当预设的制度成了宗教,人类历史就不再开放,而是绝对的、有终结的、早被一些思想精英设定了的‘必然王国”。

而这,正是当下的国际冲突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历史一再告诫,我们要自信,但不要封闭,而要更加开放;不要妨碍交流,而要促进互鉴。惟其如此,才能迎来一个属于取经文明的时代。

猜你喜欢

传教冲突文明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请文明演绎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文明歌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试析传教活动主体的伦理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