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识字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9-07-15吕俐敏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字形儿歌规律

◇吕俐敏

课标在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中指出:本学段识字目标是“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一、二年级是学生学习独立识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学生要学习独立识字的方法,课标列举的方法有:通过部首检字,查找汉字的读音,能够读出这个字音(并查找意义);通过音序检字,查找汉字的字形,学习汉字的写法(并查找意义);根据拼音能够拼读一个陌生的汉字。此外,没有列举的独立识字的方法还有:通过汉字的系统规律,能够推导或者猜测一个字的读音或意义;通过语言环境,大致判断一个字的读音或者意义。这两种方法,一个是根据汉字的系统规律,一个是根据阅读环境。总之,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形成的关键就是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巧妙地利用上述识字方法,独立处理陌生汉字。

册别 单元内容 偏旁认识与积累一(上)识字一 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识字二 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木、口、人、门、氵、艹、讠、虫、夂、辶、犭、鸟、勹、亻、竹、日、囗、纟、扌、八、彡、穴、刂、目、彳、忄、禾、女、攵、玉一(下)识字一 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 雨、阝、弓、走、钅、疒、又、冫、心、广、足、卩、舌、页、土、子、厂、立、米、衤、火、身、牛、大、户、车识字二 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人之初二(上) 识字 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 形声字声旁的积累:巴、包、方、青、马二(下) 识字 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 贝、钅、玉、火(灬)、刀(刂)、心(忄)、月(肉)、礻、衤、冫、氵、金、木、水、火、土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上述独立识字能力,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指标,统编教材在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帮助识字的材料和具体识字方法的指导,比如字典检索的方法、汉语拼音的学习等,都是明示的独立识字的学习方法。而关于通过语境和汉字系统规律来识字的方法,则比较隐蔽。本文将根据1~4 册统编教材,梳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内隐材料与方法,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一、二年级教材“识字”单元及具体内容如下:

从内容看,这些材料有看图识字、韵文识字、词串识字、儿歌(字族歌谣)识字等。同样是看图识字,《口耳目》《中国美食》的配图和《日月水火》的配图便不同,前者是实物图片,后者的图是甲骨文字与实物。甲骨文字在这种看图识字中是媒介,架设了从实物到文字的形体转化桥梁,在抽象的字形和具体的事物之间做了过渡,对字形的识记帮助比较大。而《口耳目》《中国美食》的配图则只是帮助学生完成事物和概念的对应关系,在字形的识记上,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在使用此类学习材料时,教师要适当地补充恰当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字形的记忆。

韵文识字,是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宝贵识字教学方法,“三、百、千”便是很好的范例,主要是利用了低龄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通过背诵朗朗上口的韵文,帮助儿童记忆陌生的汉字。对韵歌、童诗、押韵的童谣等,都可以算作这种材料。教学的时候,不妨先让学生朗诵、背诵,然后再脱离语境检测生字,学生认识的便不再讲解,不认识的,要通过复现、意义理解等强化的办法帮助记忆。

词串识字,在苏教版教材中很常见,主要是同一个语义场下的词语呈现,所以,有一定的语境,比如《小书包》前面的“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等就属于“文具”这个语义场。但是,统编教材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单独呈现词语之后,又呈现了一首儿歌,那么在教学时,就可以先学习儿歌,再检测词语、生字,也可以按照顺序学习。

还有一些字族文,比如《小青蛙》《动物儿歌》《日月明》。《小青蛙》的目的是学习“青”为声符的字,通过类聚使学生掌握声符标音的汉字构形规律;《动物儿歌》的目的是学习“虫”为形符的形声字,通过类聚使学生掌握形符表意字的构形规律;《日月明》是会意字的字族文,通过拆会意构件写成儿歌,体会会意字会合表意的构形规律。

在有些《语文园地》中还安排有生活中识字的引导,比如二(下)《语文园地一》中的“公园导览图”就是很好的生活中识字的引导,教师不妨根据本地的情况,适当改造教材,引导学生绘制自己家房间的导览图、超市导览图等,引导学生在导览图的绘制中识字。

“集中识字”经历了一个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传统语文“集中在一定时间内的随文识字”,到后来的根据汉字规律,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识字。前者依赖语境,后者依赖汉字的构形规律,都为识字教学做了积极探索。本次教材编写,也可见端倪。比如在二(下)《语文园地三》中,对“火(灬)”“刀(刂)”“心(忄)”等偏旁和偏旁变体的归纳与学习,既有对意义的归纳也有对形体的归纳,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偏旁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为了照顾汉字方块字的特点,就需要妥协、变形的规律。而这样的训练一直持续到三年级,在三(上)《语文园地三》《语文园地八》的“词句段运用”和“识字加油站”中,还安排了从“口”“目”的字,并把这些字按照意义进行分类。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虽然都是从“口”的字,但是,可以表示发出来的声音,也可以表示吞咽动作和发声动作。

教材一般会在课后的认字条中,顺带呈现一些常用偏旁,如上表中的“偏旁认识与积累”一栏的内容。这些偏旁有些呈现得非常好,有些就需要商榷或者斟酌使用。比较好的如一(上)《江南》中,跟“江”一起呈现的“氵”,跟“莲”一起呈现的“艹”,这样的偏旁在积累的时候,比较容易跟字形联系;而像同册书《秋天》中跟“叶”一起呈现的“口”,便有点欠佳,“叶”作为一个记号字,跟“口”没有关系,那么“口”的积累,就不如到后面的“吃”“吧”等字形中进行。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作(亻)、朋(月)、点(灬)、到(刂)、得(彳)、快(忄)、席(广)、净(冫)、奇(大)等,很显然,这几个偏旁例字的选择都不太具备典型性,不利于类推。比如“到”字,“刂”在这个字当中是一个声符,表示读音,跟意义无关;“净”本从“氵”,是水起到清洁净化的作用,而不是“冫(冰)”;“奇”字中的“大字头”就不如放在《大象的耳朵》一课跟“耷”这个会意字一起学习更加有趣,并且容易记忆。

猜你喜欢

字形儿歌规律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睡觉儿歌
巧解规律
添一笔变个字
儿歌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