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素材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思想
——高年级学生开展新闻短评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9-07-15汪晓芳朱华贤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师学生

◇汪晓芳 朱华贤

作文需要生活和素材,需要技巧与能力。光有这些是否就够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想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离不开新颖独特的思想和认识。思想是包括作文在内的一切创作之灵魂,只有灵魂在前面导引和闪烁,才能让人获得智慧与启迪。反过来,人一旦拥有新颖而深刻的思想认识,就能大大提高对生活的敏锐力,从而发现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这个意义上说,拓宽学生的思想疆域,开掘他们的思想深度,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内涵。

从2016年起,笔者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新闻短评的写作训练,以“每周一评,每人一说”的专题形式稳步进行。“每周一评”,是指每周都提供一个新闻事件让学生评说;“每人一说”,指每个学生都要明确表达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具体表现在:他们思想开阔了,对同一事件往往能有意识地从多个视角来评说;思想有深度了,在阐述思想观点时,不但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而且能说出一定的理由;表达的胆量增大了,有了想法,不再嗫嚅,而是勇于站出来直截了当地陈述。下面,具体谈谈开展新闻短评训练的心得体会。

一 只有精心选择新闻事件才能激发评说兴趣

选择什么新闻事件供学生评说?我们认为,标准就是学生的兴趣。选择的事件应该是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是他们想说,只是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会去说的。一般而言,下面几类新闻事件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有的学生甚至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1.适合学生认知基础的。

评说的新闻事件要尽量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难度不能过大,不能怎么解释学生都不懂;也不能太浅显,学生一看就清晰可辨。难易的把握最好是:有些难度,但一辩论,一阐述,学生能豁然开朗,有新的认识。例如:

河南孟津县某初一女生又和同一年级的女生打架了。班主任在让她回避的情况下,组织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是留下她,给她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是让家长把她带走家庭教育一周。结果,26 个同学要她回家,12 个同学让她留下。少数服从多数。得知这一结果,她在黄河渠边留下遗言后,投河自尽了。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观点。

此事件有三个要素与学生的距离接近:一是主人公的年龄,初一学生与评说者五、六年级学生,属于同一年龄段;二是作为事件起因的打架,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同样存在,而且常见;三是处理办法,举手表决是不少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经常采用的方法,美其名曰“民主”。学生非常感兴趣,材料一抛出,有的学生就跃跃欲试,急着发表意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给教师提供了往纵深处引导的契机:怎么看待少数服从多数?是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在什么时候都行得通?这名女生之死是谁之过?对这些问题,学生都会深思。

2.贴近学生空间距离的。

空间距离是指新闻发生地与学生的居住地之间的远近。距离近,通常指本市、本县或本区的事。因为发生在本土,所以感觉到亲近;因为感觉到亲近,所以会特别关注。这是普遍心理。例如:

2017年6月22日清晨5 点,杭州高档小区蓝色钱江18 楼一住户家中大火,女主人和三个孩子不幸殒命。经缜密侦查,认定这是一起放火案。保姆莫某晶因涉嫌放火罪已被警方拘留。有报道说,这户人家平时非常善待莫某晶。于是有人感慨,对她这么好还被狠下毒手,做人真的不能太善良。有人则联想到了农夫与蛇的故事。关于善良,说说你的看法。

杭州当地大多媒体都对这个事件作了详细的报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一事件成了杭州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把这样本土的事件直接引入课堂,并确定“善良”的主题进行深入评说,对于杭州的中小学生来说,可以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对善良的深度理解,而且有助于促进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3.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

有些事件,涉及的对象并不是少年儿童,涉及的地点也不在附近,但它被媒体高度关注,一时成了整个社会的热点,在普通百姓的闲谈中也屡屡被提及,且有一定的持续性。例如:

“90 后”吴姑娘驾车,看见对向一位老人拄拐杖过斑马线,她立即减速停车避让。没想到老人竟停下来,然后对着吴姑娘脱帽鞠躬,以表示感谢。感动之余,吴姑娘把行车记录仪记录下的画面发到了微信朋友圈,视频迅速走红,得到网友的盛赞。这位88 岁的老人,名叫闵庆昌,是一名离退休干部。他说,年轻人车速很快,老人家走得慢,但是年轻人停车让老人走,他受了感动,想要说声“谢谢”,又怕她听不到,所以他才脱帽鞠躬向她表示感谢。

这个事件很小,但反响强烈,事件中的吴姑娘和老人一时成了“网红”,大家纷纷赞扬他们。中小学生同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与愿望,他们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过斑马线是一个常见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此类事件深入分析,正符合他们的内心期待。吴姑娘和老人为什么会得到盛赞?赞扬他们什么?这些也是学生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

二 只有多视角评说才能开拓思想疆域

新闻事件评说得好不好,除了要看观点是否正确,还有两个标准:广度与深度。观点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不说。这里先说广度。“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一个新闻事件几乎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说,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而已。在进行短评写作训练时,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开拓广度,让他们在广阔的视野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话语。例如: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参赛者达7 万人之多,进入电话面试2 万多人,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战胜北大硕士生彭敏,获得总决赛冠军。1981年,雷海为出生在湖南邵阳洞口县,他7 岁起开始读诗,喜欢文字的韵律感。2001年,他中专毕业后外出打工,做过电工,送过快递,后来全职送外卖。他能背诵上千首诗。有次送餐,半路电瓶车没电了,到维修店充电时,他马上掏出《唐诗三百首》给自己“充电”。外卖小哥获大奖,给你什么启示?

对此事件,有几个角度可以评说?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从雷海为长期坚持的角度进行赞扬,如“坚持不懈总会成功”“有一种成功叫坚持”。这样写当然可以,但比较浅显,且容易撞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努力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角度,从雷海为所干的活与他对诗的兴趣这两者之间性质的差距,寻找一个新的评说视角,如“诗意,人人都可追求”“体力劳动者同样可以仰望星空”;可以从才能的角度进行评说,强调才能的可贵,是金子总会发光,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先想想自己有没有才”;还可以从不同社会阶层的角度入手,开掘出一个新的视点,如“高手在民间”“中专生战胜硕士生说明了什么”;还可以从社会文明的角度,赞扬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公正、公平,越来越文明,一个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没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底层人,竟然也能获如此殊荣……多视角评说,旨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空间。广度与新意是密切联系的,只有视角多,才会有发现新大陆的新鲜感,才会有更多的兴奋与激动。

广度的拓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通过具体训练来实践的,它不是灵感,不是顿悟,不是奇思妙想。训练的基本途径就是着眼于每一个相关对象,进行逐一排列和思考。例如下面的新闻事件:

2016年5月31日晚,南京玄武区警方抓获一个小偷,叫刘金霞。她有一对患病的双胞胎女儿,丈夫不堪忍受离家出走了,她一个人靠种地撑着家。这次,她带着一个孩子到南京治病,因为住不起院,她只能让孩子白天在医院输液,晚上租住在两平方米的房子里。因为孩子的肾脏有问题,需要吃杂粮,她就到超市偷了点杂粮和一个鸡腿。“为什么不多偷一只鸡腿?”办案民警很疑惑。“我就是为了孩子,不是自己吃。”刘金霞说。而偷的儿童读物,刘金霞说是送给孩子的六一儿童节礼物。这个事情经媒体报道后,南京市民纷纷伸出援手,共募捐11.3 万元资助她。请你对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此事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评说呢?可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对象。事件主要涉及的对象有刘金霞、刘的丈夫、刘的女儿、警察、南京市民、新闻媒体。涉及的这些对象,实际上就是不同的视角,有的同一个对象还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对刘金霞,既可以赞扬她的担当与真挚的母爱,也可以批评她的偷窃行为;对刘的丈夫,自然是批评他缺乏应有的担当;对刘的女儿,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许多同龄人能收到丰厚的礼物,而她没有收到礼物,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表示同情;南京的警察,充满人性化;南京市民,不但没有计较刘金霞的偷窃行为,反而慷慨解囊,表现出宽容与大度;媒体,自然也做得非常好,为底层百姓鼓与呼。在这一事件中,媒体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媒体的报道,这一事件就不可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每一个相关方,实际上都有独特的视角。

三 只有层层挖掘才能汲取清洌甘泉

只有挖掘达到一定的深度,才可能获得清洌的甘泉。写短评也一样,也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要以为短评只要有个观点就可以了,用不着分析事理。短评同样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两个问题。只是在回答“为什么”时,不用具体展开而已。当学生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思考形成了某个基本观点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追问: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样说?例如:

一个老太太抱着孩子上公交车,司机梁师傅用广播和喊话的方式提醒乘客让座,可车上迟迟不见有人行动,梁师傅索性将车停下。大概过了5 分钟,一个中年男乘客站起身,给这个老人让了座,梁师傅才重新启动车子。事后,梁师傅的行为引发争议。请你说说:梁师傅做得对不对?

问题指向很明确,只有两种:一种认为梁师傅做得对,另一种认为梁师傅做得不对。明确表达“对”与“不对”,这只是一种基本倾向和态度,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迫使学生把倾向和态度转化为鲜明的观点。认为梁师傅“对”的学生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观点:梁师傅积极倡导文明礼让,值得赞赏。认为梁师傅“不对”的学生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观点:文明礼让不能强迫硬逼。对此,教师都可进行第二次追问,对前者的追问可以是:文明礼让应该倡导,什么叫倡导?对后者的追问可以是:文明礼让为什么不能强迫硬逼?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教师再进行第三次追问:文明礼让是否属于法律法规的范围?它与法律法规的区别在哪里?假如梁师傅停车后,一直没人起来让座,是不是就可以一直停下去?作为司机,梁师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步步追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深刻理解事件的实质,以提高思想认识。追问之后再动笔,写出来的文章即使短,也会有一定的深度。短评的价值在于思想,思想的价值在于深刻,在于有独到之处。

四 只有教师亲自引领才能收获硕果

新闻短评的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每一步都少不了教师的引领,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教师的引领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事件选择上的导向,二是思想观点上的导向,三是写作实践上的导向。新闻短评写作是一门动态的课外写作课程。所谓动态,是指作为教学内容的新闻事件是不固定的,新闻是滚动式的,教学内容具有新闻特点,是时时变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广闻博览,全面掌控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及时筛选出适合学生评说的新闻事件作为教学内容。博览,需要的是大量时间;筛选,需要的是独特的教学敏感。相比之下,思想观念上的引导难度要更大些,它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升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必须比常人站得更高,看得更广。这是因为,有些新闻事件的评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是不易说清楚的。例如:

2017年5月2日凌晨,福建宁德的一场火灾中,三个英勇的消防战士一起冲进正熊熊燃烧着的火灾现场,营救被困群众。其中23 岁消防战士姚为君在救一个老人时,被突然倒塌的墙体压埋,壮烈牺牲。随后,人们议论:23 岁的姚为君为救95 岁的老太太而做出的牺牲值得不值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此题涉及的是一个生命的价值问题,要说清楚,难度着实不小。我们可以不把它列入教学内容进行评说,但假如学生看到后再来问呢?教师总不能应付搪塞。好在如今许多报刊都设有评论专版,对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会进行详细的解读,教师如果经常耐下心来读读评论,想必对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教师必须明白,理论素养的提高不是突击一下就能见效的,需要长期积淀。短评写作是一种实践能力,从口头上指导,确实也会对学生有帮助,但如果教师能亲自下水,在要求学生写作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写,并展示给学生,其示范意义就更大了。

猜你喜欢

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快把我哥带走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教师赞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