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2019-07-15王丹丹赵文勇赵学华

现代计算机 2019年15期
关键词:资源库可视化高职

王丹丹,赵文勇,赵学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深圳 518172)

1 研究背景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如何将互联网与高职教育融合,特别是与高职学科信息化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了当前高职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达到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等教育形式,其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然而,基于多种原因,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认同度不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的高职教育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被动的心态,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在信息技术大环境下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已成为高职信息化教育改革领域一个研究热点。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传统的授课方式来促进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2012年3月,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报告中,鼓励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报告突出了信息化在高职教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对高等职业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对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以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得师生互动增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但是,信息化教学给高职教育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教学过程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研究,盲目追求信息化,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没有将信息化教学与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然以最终的学习成绩最为评价标准,缺少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因此,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何借助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案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为例,提出了信息化教学分析、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实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此来解决高职信息化教学目前存在的弊端,并为高职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3]。

2 信息化教学分析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从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案例讲解对信息可视化技巧进行专门分析。教学的重点是对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各要素和设计法则的讲解、分析和运用。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以及交互设计、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字化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思维,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课程是针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经过前序、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良好的Adobe Illustrator(AI)软件操作基础,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知识。爱创意,对多媒体教学很感兴趣,但没有用AI进行统计图设计,对实际的项目有畏惧。

(3)教学内容选择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内容分为三大块,第一信息可视化基础知识,第二是文字、图形以及色彩基础知识运用,第三是信息可视化应用案例实践,包括日历信息可视化设计、统计数据可视化以及地图导览信息可视化设计。其中,统计数据可视化案例实践是将枯燥、复杂难懂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图形简单清晰的呈现出来,帮助用户快速地获取信息。本文就以统计数据可视化案例展开信息化教学实践,以信息技术手段化解重难点,并提高教学效率。

3 信息化教学设计

(1)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课堂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抽象、教学空间有限等问题。针对于此,我们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雨课堂推送国家级“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雨课堂”小程序、微视频、教学动画、“腾讯文档”小程序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过程。为了较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们采用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法和游戏法,完成统计数据可视化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2)信息化教学手段

综合利用国家级“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雨课堂”小程序、微视频、教学动画、腾讯文档小程序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了课程的信息化。

图1本课程涉及信息化手段示意图

4 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三个部分。每个教学环节中采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图2所示。

4.1 课前导学

教师通过“雨课堂”小程序推送课前预习内容,明确作业要求。通过在线分享、自主学习,拓展了课前学习的时空。

(1)学生登录国家级“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观看微课视频,完成AI绘制统计图表操作任务,上传到资源库平台;

(2)搜集喜欢的“统计图信息可视化”案例,上传到资源库,并说明推荐理由;

(3)完成“雨课堂”推送的问卷测验,了解学生掌握AI工具使用情况,并对统计数据可视化内容有个初步认识。

4.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回顾导入、知识点讲解、游戏环节、任务创设与实施、考核评价五个部分。

图2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内容架构图

图3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活动

(1)回顾导入

根据学生的课前反馈,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AI绘制统计图的软件操作能力,但对于提交的案例推荐理由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只从视觉效果来搜集案例,未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数据特征、关联性以及数据的组织对案例设计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资源库”导入学生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学生推荐理由,从而开启本节知识点的讲解。

(2)知识点讲解

按照统计数据可视化的设计流程,需要三方面的知识:数据来源、组织方法、呈现方式。教师播放“教学资源库”《The Five Hats》动画,让学生了解信息组织的五个方法,LATCH,其中 L(Location)代表位置信息,A(Alphabet)代表字母排列信息,T(Time)代表时间信息,C(Category)代表类别信息,H(Hierarchy)代表层级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采用这五种方法组织和呈现。

教师开启雨课堂授课模式,讲解学生通过“雨课堂”的“不懂”标记功能,及时反馈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发言反馈,教师讲解,使学生对信息数据可视化的理解更为具象化,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教师播放“教学资源库”微视频:动态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视频《Hanks Hans Rosling's 200 Countries,200 Years》,讲解视频内容。通过统计数据的动态呈现,使枯燥、抽象的统计数据变得更加有趣,加深学生对统计数据可视化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

(3)游戏环节

设计一个完整的“统计数据可视化”方案,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发现数据特征,二是组织数据,三是版式设计能力。为此,教师通过课堂游戏对以上三方面内容进行一一突破。

①游戏之“猜猜看”。教师组织五组学生,任选一组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站成一排,学生通过“雨课堂”小程序的弹幕功能,猜测排列方式。通过弹幕弹出的答案,让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锻炼发现数据特征和组织数据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反馈,指出这正是数据分类的方法。由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新知,印象更为深刻,化解了教学难点。

②版式设计能力,教师展示课前学生提交的推荐方案,结合游戏的认知,学生通过资源库平台,修改推荐方案的理由。教师指导评价,发现学生对方案的理解从课前的视觉设计认识,提升到对数据展示的逻辑认识,形成认识转化。

通过游戏环节,改变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完成对重点知识的自主学习,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信息化课堂的学习效果。

(4)任务创设与实施

结合知识点讲解和游戏互动,教师创设课堂任务:“设计班级学生信息统计图”。整个任务实施阶段包括:数据收集、组织数据、方案设计以及方案优化。

①数据收集阶段:教师利用“腾讯文档”小程序推送数据采集任务,学生录入数据,教师汇总。

②组织数据阶段:根据学生的汇总信息,按照LATCH方法筛选和组织数据。

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手绘草图,利用AI进行可视化设计,将作品发送到“教学资源库”平台,教师系统评价。

④方案优化阶段:学生根据教师评价,优化设计方案。

(5)考核评价

教师通过“教学资源库”平台线上分析统计数据,重点考核学生的课前自学(占15%)、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和任务参与、(占25%),课后作业完成等情况(占30%)、和课后拓展作品(占30%)。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专家评价,多元多维的评价结果,计入过程性考核。

表1考核评价指标

学生再次完成课前“雨课堂”小程序推送的问卷测验,教师检查学前学后的测验结果。

通过学生作品,学生基本掌握发现数据特征和关联性的能力,并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教学的目标能够实现。

4.3 课后拓展

通过“雨课堂”推送课后任务,学生登录到“国家数据”网站,各组观察数据特征,确定主题,组织数据,并设计信息可视化方案,提交到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分享,教师点评。通过实际案例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对细分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统计数据可视化的内容。连线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学生筛选数据特征和可视化设计进行有针对性讲解。

5 信息化教学效果与反思

利用国家级“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平台统计功能,进行教学过程数据分类汇总,根据线上数据分析显示,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这四个方面参数的大幅度提升。

图4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效果对比

本课程特色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地位主体化:结合课程技艺并重特点,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显了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课堂形式多样:游戏教学法为信息化课堂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提高学习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新知,挖掘学生潜力的同时促使其取得更多的收获。

(3)教学管理信息化:利用国家级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平台、微视频、动画、雨课堂小程序,腾讯文档小程序,实施了课前、课堂和课后教学管理的全程信息化。

6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通过开展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改革与实践,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今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个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猜你喜欢

资源库可视化高职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思维可视化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五女拜寿》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短道速滑研究可视化分析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