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联合MRI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临床应用

2019-07-13刘瑞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8期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

刘瑞

【摘要】 目的 探究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

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CT检查,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MRI检查, 与病理诊断相比, 比较两组患者分期准确率。结果 病

理诊断结果:观察组患者Ⅱ期14例, Ⅲ期15例, Ⅳ期6例。对照组患者Ⅱ期13例, Ⅲ期14例, Ⅳ期

6例。观察组患者分期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分期诊断子宫内膜癌中应用MRI联合CT能提高确診率, 为临床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值得广泛采用。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CT;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24

子宫内膜癌又被称作子宫体癌, 在临床十分常见, 已对女性生命健康产生较大威胁, 该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患者临床特征为月经紊乱、疼痛、阴道排液明显增多、出血以及腹部包块等, 疾病会累及肾脏、膀胱等器官, 导致患者无法怀孕,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身衰竭[1]。伴随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且呈现日渐年轻化趋势。有研究提出[2], 术前对疾病进行正确分期,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伴随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 多种影像学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中, 主要包括MRI、CT以及超声等[3]。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用MRI联合CT检查, 观察其在分期诊断中的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68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5~69岁, 平均年龄(56.89±5.14)岁;病程0.3~9.0年, 平均病程(5.26±1.35)年;22例为绝经患者, 11例为未绝经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36~68岁, 平均年龄(56.72±5.20)岁;病程0.4~9.0年, 平均病程(5.28±1.34)年;23例为绝经患者, 12例为未绝经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②均得到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肝功能障碍者;②伴有心血管疾病者;③伴有血液类疾病者;④伴有免疫类疾病者;⑤临床资料不全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患者应用CT检查, 选择16排螺旋CT仪(德国西门子)对患者进行检查, 检查前帮助其取仰卧位, 后对其患处进行横断位平扫, 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20~140 kV, 管电流为250~300 mAs, 层厚为0.625~1.250 mm, 螺间距为1.0~

1.5, 显示野为350 mm, 矩阵为512×512, 后对其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前经其肘静脉快速注射60~100 ml碘型非离子对比剂, 注射完毕后在25 s与60 s行增强扫描, 后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传至工作站, 后行多平面、多曲面的图像重建。

1. 3. 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MRI检查, CT检查结束后48 h可行MRI检查, 选择Bruker AVANCE NEO磁共振仪, 扫描序列具体包括脂肪抑制序列、T2WI横断位自旋回波、横断面、矢状面、T2WI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先对患者行平面扫描, 后对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扫描前给其静脉注射15 ml钆喷替酸葡甲胺( Gd-DTPA)对比剂, 采集信号次数均为2次。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分期确诊率。CT检查判定标准:Ⅱ期:子宫体积有增大, 子宫畸形或子宫内膜呈现左右不对称, 宫颈变粗;Ⅲ期:阴道有受累, 且阴道内壁有肿块和淋巴结肿大, 直径>1 cm;Ⅳ期:直肠与膀胱均受累, 子宫内壁伴有增厚、腹水以及肿胀。MRI检查判定标准:Ⅱ期:

肌层外缘的子宫轮廓呈现不规则状态, 子宫纤维间质有低频率肿瘤信号;Ⅲ期:阴道有受累, 且阴道壁中低信号呈现阶段性消失, 存在肿大淋巴结, 直径>1 cm;Ⅳ期:直肠与膀胱均受累, 且远处器官中伴有肿块[4]。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病理诊断结果 观察组患者Ⅱ期14例, Ⅲ期15例, Ⅳ期6例。对照组患者Ⅱ期13例, Ⅲ期14例, Ⅳ期6例。

2. 2 两组患者分期诊断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期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作为妇科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 在所有常见肿瘤中位居第七位, 在绝经女性中较为多见, 已对其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临床多选择手术方式治疗该病患者, 而手术前对疾病进行分期能提高手术疗效[5-9]。

本研究结果显示, 病理诊断结果:观察组患者Ⅱ期14例, Ⅲ期15例, Ⅳ期6例。对照组患者Ⅱ期13例, Ⅲ期14例, Ⅳ期6例。观察组患者分期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CT密度分辨率较好, 肠蠕动对其影响较小, 能明确显示出盆腔占位数目、范围、大小以及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等, 同时还能显示出积液和淋巴结肿大, 具有一定优势, 能发现淋巴结扩散等, 但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和肌层浸润分期缺乏敏感性, 对鉴别子宫内膜癌晚期原发病灶与转移病灶缺乏一定特异性[10-12]。而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力, 且组织对比度较好, 能直接显示出肿瘤的具体情况, 可通过改变成像参数以促进对比度的提高, 从而使肿瘤的预测范围进一步扩大, 同时MRI还能清楚反映出肌层和周围器官的侵犯情况, 联合MRI和CT两种检查方式, 能达到优势互补, 促进诊断准确率提高的目的[13-15]。

综上所述, 在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诊断中应用MRI 联合CT可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能为临床开展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 窦斌, 李兆蕾. CT联合MRI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价值分析与效果观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4):107-109.

[2] 蒋丽娜, 李嘉舟, 孟青, 等. 超声、CT及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粘膜层侵犯及淋巴转移的判断价值比较.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3):100-102, 127.

[3] 俞丽, 宋迪. CT和 MRI联合检查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价值.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1(6):943-945.

[4] 康洁, 刘亚静, 高志红, 等. MRI 和 CT 增强结合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应用. 河北医药, 2014, 9(18):2801-2802.

[5] 崔凌, 龙小武, 郝敬军, 等. 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分析. 吉林医学, 2013, 34(16):3092-3094.

[6] 刘付燕玉. 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对比. 中国医药科学, 2017(23):153-155.

[7] 张梦雅. CT联合MRI检查对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研究. 医学新知, 2017(4):349-350.

[8] 苏鹏飞. CT联合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诊断中应用研究.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6, 3(12):44-45.

[9] 欧阳光. CT和MR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当代医学, 2013(18):66-67.

[10] 周恩友. 探讨CT联合MRI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46):130.

[11] 郭威, 曾照志, 刘明标. CT联合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17):99-101.

[12] 崔永琼. 联合应用CT和MRI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6):1-2.

[13] 陈飞, 冯晓刚, 曲留更. CT联合磁共振成像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价值与效果.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10):53-54.

[14] 马啸天 . 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17):2641-2642.

[15] 芦杰, 张志红, 马海英. CT和MR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診断中的价值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9):1679-1680.

[收稿日期:2018-11-20]

猜你喜欢

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
配对盒基因2和CD44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