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会战前后的徐州文艺界

2019-07-12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
关键词:会战文艺工作者徐州

孙 淳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21000)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逼紧,国民党当局却节节退让,签订了《何梅协定》,“一二·九”运动兴起,全国抗日救亡活动进入新的高潮,各地各界纷纷举行抗战活动,徐州文艺界也不例外,虽有一部分人主张消极抗日,但是大多数人在抗战方面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组织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徐州会战爆发后,徐州的文艺界和文艺进入到以动员民众抗日救亡为主要任务的抗日文艺阶段。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了进一步推动了抗日宣传工作,组织起各种团体,创办进步报刊,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从而充分发挥了动员民众,团结抗日的作用。本文主要对1935年至1938年徐州沦陷前的徐州文艺界的组织、活动、人员等进行梳理,探索这三年期间徐州文艺界对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

一、通过各种文艺组织、机构推动抗战

徐州会战前后,徐州内外的文艺组织、机构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抗日活动,传播抗战思想,演绎抗战精神,推动了抗战进程。

(一)徐州民众教育馆提供抗日场所

除了读书会以外,徐州民众教育馆也一度成为徐州文艺界抗战的重要场所。七七事变后,民教馆在进行民众教育的同时成为了徐州文化抗日的中心场所,成员有“徐毓生…….杨文英等数十人。他们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编写演出文艺节目,教唱歌曲、绘制连环画、出版《火线》周刊、书写宣传标语。除在市区外,还深入到农村宣传”1。徐州民众教育馆作为当时国民党的官方文化教育机构,为徐州文人高举抗日旗帜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场所,民教馆的成员们通过各种通俗大众的方式进行抗日宣传,使人们容易接受这些观念,抗日宣传的成效也更为显著。

(二)北平移动剧团演出抗日作品

徐州会战期间,北平移动剧团、全国学联、平津流亡同学会和许多团体都聚集在徐州。其中具有代表性质的是北平移动剧团。

1938年春,由北平一些大学生组成的北平移动剧团来到抗日前线徐州,积极配合第五战区的抗日宣传。徐州城里,他们表演《冲上前线去》等抗日宣传节目,深受徐州市民喜爱,除了演出之外,还教唱歌曲,张贴壁报,召开座谈会,向人们讲解、宣传抗战形势。北平大学生移动剧团在徐州会战之际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组织徐州地区的百姓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徐州会战前后的文艺组织与载体是当时有志青年们团结起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载体。他们或开展读书活动,宣传抗日思想;或编写演出文艺节目,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或创设刊物,慷慨陈词……文艺组织与机构是文艺抗战的载体,这些团体活动向徐州民众宣传了积极进步的抗日新思想,渲染了民主抗日的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徐州人加入到抗日中。

二、通过创办进步报刊宣传抗战

在徐州会战之前,一些新闻工作者通过在当时已有一定影响力的主要报刊上编辑进步文艺副刊的方式宣传抗日进步思想.

(一)“后羿”副刊动员抗日

该刊原为《国民日报》副刊“国民园地”,经常刊登一些小说、诗文、散文和报告文学等作品,揭露社会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宣传民族独立解放,拥护抗日主张,提倡新文化运动等。因此,引起了国民党当局及其宪兵、警察的注意与不满。

“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时有恒先生召开了一次文艺座谈会。参加座谈的都是经常为“国民园地”撰稿的年轻人。如杨侣虹、吴清、杨冰炎、蓝名述等。会议由时有恒召开,讨论了时事、战争与文学,如何办好文艺副刊,推动徐州抗日救亡运动。”2。“后羿”副刊增添抗日救国内容后,受到了广大抗日青年的欢迎,在国难之际,不仅团结了一批徐州市的老作家,同时也培养召集了一批徐州市的热血青年作者,他们抱着抗日救国的理想,关心徐州抗日事业,纷纷投稿。

(二)《国民日报》报道战况

1937年,《国民日报》于徐州创办,以沙克龙社长带头的一群青年有感于中华民族所遭遇的内忧外患,在江北文化氛围较薄弱的情况下,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志,希望通过创办此报团结民众,共同抗敌御侮。《国民日报》不忘办报宗旨,在战火中坚持向徐州民众报道战区新闻,便于后方民众需要及时了解大战的进展和结果。同时动员了读者团结起来一起抗敌,为复兴中华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它进一步宣传了抗战,加深了徐州地区的抗战的文化氛围,给与作战中的徐州军民以精神力量的支持。

报刊因其发行面广,发行量大,与群众关联度高,时效性强等优点在战争中起着舆论导向作用,徐州会战前后的这些抗日报纸勇于发声,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中国军人的勇敢,激励了徐州民众不屈服于强权,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三、通过文艺工作者促进抗战

徐州会战爆发后,除了徐州本地的文艺创作者以外,还吸引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的关注。一些亲赴战场,以所见的战争实景为素材,在各自的领域中积极创作,向全国各地的民众传递战争信息,一些没能前往战场的文艺工作者也通过文艺作品团结民众,鼓励其奋起抗敌。

(一)中外记者报道抗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初,日本在采取武力进攻的同时操纵着舆论导向,当时,许多民众不了解战时状况,国际新闻倒向日方,抗日战争迫切需要公正的新闻报道。1938年中日徐州会战期间,许多新闻工作者深入前线进行实地采访,据有关资料记载,陆续来到台儿庄前线采访的中国记者有“新华社的陆诒、张企程,《大公报》的范长江、高元礼……接踵而来的外国记者有“塔斯社的顾里宾斯基,合众社的爱博斯坦、白尔登……等10余人。”3他们深入徐州民众,报道战火下的徐州。

国内外新闻记者的报道,记录了战场风云,收集了丰富的战争材料,向大众传递了战争信息,反映了战况。通过这些报道,世界知道了徐州会战的战况,其中,关于台儿庄大捷的报道使西方国家认识到日本法西斯的丑恶嘴脸,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抗战观望的态度,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二)作家书写抗战

文学创作者从国内各个地方前往徐州进行文艺创作活动,其中,报告文学大放光彩。这些文学作品以纪实为特征,充分反映了战争的实况。真实度高。《津浦北线血战记》、《战地书简》、《徐州突围》等报告文学集坚持了新闻工作者的忠实于事实的写作原则,收集了当时前往徐州采访的部分作家的报告。黄薇在《从火线到后方》一文中对“突围”之前徐州惨遭敌机轰炸的描写如下:“徐州遭受着空前的浩劫。在敌机的无情轰炸之下,电线打断,铁路破坏,医院、民房炸成平地,繁华的大同街,变成了荒凉的一片焦土。即使十字架高耸,屋顶铺着法国国旗的天主教堂也难幸免……”4。抗战初期的文学带有着“救亡”的任务,文学作品蕴含着宣传性和战斗性,也寄托着作家们对徐州会战胜利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它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国上下读者的心情,扩大了徐州会战的影响。

在当时日军围攻徐州,战况紧急的情况下,文艺工作者们不顾危险,深入前方,留下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战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客观分析了徐州会战战况,将民众关心的问题如实反映出来,以文字的力量鼓励徐州地区乃至全国的人们坚持抗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三)艺术家创作抗战作品

徐州籍画家李可染于1932年初在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任美术干事。“上海 ‘一·二八’事变后,李可染与同事们在民教馆开辟了一个抗日宣传展览室,创办抗日画报。‘七七’事变后,他以民众馆名义和当代爱国热血青年组成抗战宣传队,领导大家绘制了近百幅抗日宣传画,携至各乡镇流动展览。同时组织了戏剧和歌咏宣传”。此外,1937年九月十四日,洪琛、金山、冼星海、王莹等人组成的上海抗敌演剧队第二队来到徐州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洪琛编导,金山、王莹等演出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活报哑剧《九一八以来》以及《东北之家》等。王莹回到武汉便决心要把自己亲眼见证的用文字记录下,由此诞生了两个话剧《台儿庄》与《台儿庄之战》。这两部反映台儿庄大战的纪实文学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界的关注。冼星海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松花江上》、《九一八小调》等抗日歌曲。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徐州民众的抗日情绪,还给徐州文艺界增添了宣传材料。他还专为徐州人民谱写了一首抗日歌曲,并在民教馆等各处教唱,极大激发了徐州人民的抗战热情。

文艺工作者们深入群众、深入部队、深入生活,在各自的领域中宣传抗战思想。记者们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了战争实况,向国内外传递战况;文学创作者们通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反映徐州军民的斗争思想与生活;艺术家们深入前线,表演戏剧、演唱歌曲,激励军民团结抗日,进一步鼓舞了士气。另外,文艺工作者们在徐州会战中所创作出的作品们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流传,这些作品饱含着文艺工作者们在徐州战场上的感受,通俗易懂地反映了现实,拉近了文艺与大众的距离,有利于团结全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增添了胜算。

四、结语

徐州会战虽以失败告终,但是它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除了给日军以巨大打击外,徐州会战中的一些阶段性胜利如台儿庄大捷使中国人民相信自己有击败日本的能力。而在徐州会战前后,徐州地区的文化宣传工作也是整个革命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除了当地的爱国组织、报刊、文艺人士以外,大批的爱国作家、诗人、记者、学生等,从全国前往战场。青年学生们参加文化社团与组织,在其中举办各项抗日爱国活动;编者们创办刊物,刊登救国进步文章,宣传抗日精神,动员徐州民众奋起;文艺工作者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对前线将士进行采访报道、表演等,鼓舞了军民的抗战精神。他们在徐州团结一致,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共同推动着抗战顺利进行。这些文艺组织、文艺刊物、文艺工作者对于徐州会战乃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有着舆论宣传、鼓舞抗战士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的重要作用。

注释:

1.时善刚:《片纸尺笺忆抗战——父亲时有恒遗物中的徐州文艺界抗战故事》[N].《彭城周末》,2015年10月23日.

2.时善刚:《时有恒诗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3.《台儿庄文史资料》(第1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85页.

4.徐州突围编委会编.《徐州突围》[M].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1页.

猜你喜欢

会战文艺工作者徐州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疫散待春回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库尔斯克会战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