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滚学校》电影中的摇滚精神诠释

2019-07-12成一舟通讯作者南京林业大学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
关键词:代课布鲁斯杜威

成一舟 李 岚(通讯作者) (南京林业大学 210000)

一、摇滚精神及文化概述

在谈论摇滚精神,尤其是从《摇滚学校》这部电影的视角下出发的摇滚精神,我认为一定要对摇滚文化做一个概念界定,以方便界定我们所要研究探讨的摇滚精神。显然摇滚精神是包含于摇滚文化中的,然而摇滚文化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首先我们必须定义什么才可以被称为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一百多年以来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世界上仅在正式的出版物中,所出现的文化定义即达160多种,而根据以西方人类学者I.B.泰勒为首的文化解释,“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1865年),以及顾康伯在他的《中国文化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年版)对文化的描述,“夫所谓文化者,举崞政治、地理、风俗、宗教、军事、经济、学术、思想及其他一切有关人生之事项,无不毕具。”总结来看,我们更认同的是一种“大文化”的观点,即文化便是人类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活动创造。我将要讨论的“摇滚文化”,也是基于广义的大文化的理解出发的,理解为和摇滚音乐有关的一切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创造。那么我们便能够界定我们想要讨论的“摇滚精神”的范围了,即通过摇滚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皆可称为摇滚精神。

谈论到了摇滚文化,就不得不提摇滚文化的源头,便是摇滚音乐的诞生,虽然世界上有不同的学者,艺术家都对此有过不少的研究,但都公认为摇滚音乐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反文化运动,这一音乐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一个被艺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反叛,先锋,真实和个人性”在发展,而这个话题也可以被认为是摇滚精神的本身,甚至很多西方学者诸如David Stokes都对摇滚精神的源头做的是一种神话式的解读,例如他们会从当时的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和思潮中找出这一精神的源头,显然这是缺乏证据的,受到了像Lawrence Grossberg,Simon Frith,Auslander这样的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本质化的解读。而在我看来,摇滚精神显然离不开摇滚音乐,应该从摇滚音乐的诞生去追根溯源,摇滚音乐便是摇滚文化的根。摇滚音乐是为了什么目的?为了表达什么情感或者想法而兴起的?透过这样的音乐,或者说创造这样的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理解摇滚精神?便是对摇滚文化的深度剖析——即通过摇滚音乐对摇滚精神的深度理解。

摇滚音乐的发源,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艺术界至今也都没有一个定论,是类似于神话起源一样的起源,只能说在20实际60年代,有这么一批爵士和布鲁斯音乐家通过对当时的几种流行音乐的思考,创作和改革完成了摇滚音乐的雏形,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正如上文所说,摇滚音乐的起源无论是从那一种版本的故事,无一不围绕着“反叛,先锋,真实和个人性”展开。比较常见的版本是,当时美国都有着仍然明显的黑白人种歧视,并且这种歧视从听音乐的种类上区分开来,白人听民谣和乡村音乐,认为比较优雅,而黑人听爵士和布鲁斯音乐,白人认为那是格调低下,吵闹嘈杂的,但是有的白人不接受这样的歧视,一个白人音乐电台主持人便在他的音乐电台节目专门挑选最吵闹的黑人布鲁斯音乐播放,并擅自用黑人俚语“rock and roll”(做爱激烈到地动山摇,直译为摇滚)来命名这些音乐,所以艺术界普遍认为摇滚音乐起源于布鲁斯和爵士音乐,而这些不满于社会歧视的反叛的,先锋性的,注重个人权利和真正道德内涵的文化传播者就被认为是摇滚的鼻祖。其中就有布鲁斯电吉他大师Jimi Hendrix,B.B.King,同时还有大名鼎鼎的“猫王”Elvis Presley(他是白人,却尝试将民谣和布鲁斯音乐融合,结果自然受到了白人的大力谴责,故“猫王”也经常被称为“摇滚之王”),美国的布鲁斯音乐的蓬勃发展,伴随着当时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的出现,美国战后经济危机以及美国二战以后多次对朝鲜,越南的侵略性的军事行动,冷战的时代大背景,是摇滚音乐诞生的摇篮和营养。这一时期便是美国国内社会诸多矛盾显现,人民的不同思想冲突交汇的时期,于是摇滚音乐可以说是当时人们面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一种客观表达,同样的,美国布鲁斯音乐的蓬勃发展,并在1975年前后英国陷入空前的经济萧条下传入,同年2月,撒切尔夫人当选保守党党魁,力推个人主义。同时,法国1968年的“五月革命”的余响仍然对海峡对岸的英国年轻人有着不小的震动,促成了相当多的英国摇滚乐队的诞生,他们多半是失业的工人,在酒吧中通过自己编写的粗俗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满,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幻想。这些乐队之多,以及后续的发展与本论文无关便不再一一介绍。

总而言之,摇滚音乐都是在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面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国家行为时期出现的,而蕴含于其中的摇滚精神,它的叛逆性与先锋性来源于基层群众对当时社会事件和国家形势的批判与思考,它的真实性与个人性则是对现实世界的冰冷与残酷的客观刻画,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

二、电影摇滚学校简介

(一)剧情简介

电影《摇滚学校》是一部喜剧电影,由派拉蒙公司于2003年出品上映,故事内容简单却富有传奇性,讲述了一个事业惨淡还惨遭乐队开除的职业摇滚乐手杜威为生计所迫,利用朋友小学代课教师的身份假扮小学代课教师进入一所规定严格的良好贵族小学,代课来谋求工作工资,最终把摇滚音乐带入刻板规矩的小学,带领所教授的学生一起组建乐队,并在“乐队大战”选秀节目上风头频出,最终成功的创办并改革了这所小学为摇滚学校的故事。

(二)主要人物简介

杜威·费恩:一名中年男子,居无定所,心胸却满是摇滚音乐和摇滚精神的追求,因为自己对商业的不屑,对摇滚音乐和摇滚精神的投入,和多支乐队合作不佳,分道扬镳,事业无成,只能暂时借住在老朋友内德家里。

内德·斯尼勃利:一个小学代课教师,杜威的好朋友,曾经和杜威一起组建过乐队,是乐队里的贝斯手,为了追求自己心仪的爱人帕蒂,组建家庭而抛弃了过往的乐队工作,转行成为小学代课教师,同时也是杜威的房东。

帕蒂:内德的爱人,对摇滚音乐的狂野嗤之以鼻,坚定的自律主义者,规范有效的对男友内德进行管理,并屡次对杜威不满,甚至驱赶杜威,威胁其交不出房租就应该走人。

罗莎莉·穆林斯:小学的女校长,注重严格的纪律,坚定的信仰着绝对的纪律所带来高效的教学效率和成果,但内心其实对年轻时的狂野与激情充满着压抑的渴望。

众学生:成为了杜威代课以后所组建的“摇滚学校”乐队的乐手,经理,观众和策划的小学生们,各个身怀绝技,天赋聪颖,和杜威“别具特色”的课程中打为一片,最终逆转了家长对摇滚音乐的刻板看法,成为“乐队大战”选秀中最闪耀的明星。

三、电影摇滚学校所诠释的摇滚精神及启示

摇滚学校显然已经脱离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摇滚精神就已经没有了发展和延续,摇滚音乐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岁月,其音乐风格在不同国家的本土化中发展成了非常复杂的音乐体系,并深深影响着其他的流行音乐,和其脱离了特定时代背景却依然独具魅力的“反叛、先锋、真实与个人性”是分不开的。

首先,我们从电影主人公杜威来看他所阐述的一个现代青年应该有的摇滚精神是什么样的,杜威的经历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思想正确的反叛”,他并不是无意义无目的,仅仅凭借感情去否定,排斥一切,而是拒绝一切以商业,经济利益为目的的音乐创作,这其中还存在一个理解误区,很多乐手认为杜威是极端的,因为现代化社会的音乐是需要商业经营的,它有着作为娱乐行业的商业性的一面,但杜威所反对的是单纯为了金钱而进行的音乐创作,因为摇滚音乐是杜威人生的全部,换言之,是梦想,是一个人一生的价值感与荣誉感来源,所以,简而言之,杜威的不妥协,面对现实的反叛是对梦想的固守。其次再说到杜威所表现的先锋,真实与个人性,这三者是融汇贯通显现的,杜威在第一堂课上什么都没讲,因为他没有备课,没有做过老师的他也不知道该和小学生讲什么,心烦意乱下选择了让学生自习,面对其中一位学生对于自习的抱怨杜威真诚发言,“曾经起码是有一种人民对于被压迫的发言方式的,它被称为摇滚,但大人物还是用音乐娱乐节目把它给毁了。”面对有着一定音乐天赋的小学生们,杜威虽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帮助自己实现摇滚音乐的梦想,但他在摇滚音乐的教授中却开始更多的专注于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学习问题以及性格问题,简单说他考虑到了他们的人性追求,并通过摇滚音乐尽可能的满足了他们对学校严格制度的突破。这无论是他从教学上把摇滚音乐和育人观念结合到一起,还是他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敢作敢当的先锋性,追求客观真理的真实性以及注重个人诉求的个人性的体现。

其次,两个重要配角,杜威的好友内德和被杜威激发了对人性的勇敢追求的女校长罗莎莉,在摇滚学校乐队演出前后的种种表现,也是摇滚精神的“反叛,先锋,真实与个人性”的完美体现,必须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为什么说虽然摇滚学校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它所诠释的摇滚精神却是非常值得每一个不了解摇滚文化和摇滚精神,以及每一个熟知摇滚文化和摇滚精神的人去学习的,因为它的反叛性是建立在客观的真实性,合理的个人性的基础上的,并不是摇滚文化发展中所凸显的某些“无政府主义思想”,同时它所体现的先锋性也是如此。内德和女校长对杜威的为人,摇滚精神的观察和理解过程,从反抗到思考,体会,慢慢接受,正是正确追求摇滚精神的态度,也是我们作为国人接受西方摇滚精神的重要启示。

这部喜剧电影告诉我们,单一的叛逆性只是耍流氓的胡闹,帕蒂从不了解摇滚之前对杜威的刻意的为难,对摇滚的曲解,排斥甚至陷害去演出的孩子们的计划便是从反面的角度去表现这一单一的叛逆性;单一的先锋性不过是标新立异,其中那些毫无对音乐创作的人生感悟思考,不考虑音乐创作的客观人性基础和真实一味只为了乐队大战奖金,最后被观众唏嘘的乐队便是例子;单一的真实与个人性,从主人公杜威和孩子的相处中性格的变化,成功胜任并且赢得了孩子超过其他教师的尊重与爱戴的表现,也从反面衬托出在此之前失败的杜威式为人处世。

猜你喜欢

代课布鲁斯杜威
代课老师
让我们摇起橹来
月薪从一百五十元涨到九百元
请给我一幅画
代课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
代课教师的命运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10美元的纸
小猫杜威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