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在信息化校园中的传播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9-07-12徐嘉聆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
关键词:校园学生

郑 硕 徐嘉聆 陶 虎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 221000)

中国互联网的媒介载体每三五年就出现一种全新的形态,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在新传播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全面覆盖的背景下,具有特定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的高校群体反馈迅速。从微博、公众号到当下应运而生的短视频,通过精炼的内容、较短的时长、操作的便捷、构建的象征性现实,在信息化校园形成过程中逐渐扮演起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短视频在信息化校园中的传播特点

1.即时直达与关注反馈

高校中信息资源的流通必不可少。得益于互联网和数字通讯技术,区别于以往的言语通知、上传下达和张贴公告,短视频一经发出,便可同时面向所有学生,实现即时直达效果,让当中的信息内容第一时间快速传递。形式上被接受度高,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转换更为频繁。而学生个人衡量自身需求,对不同信息赋予不同重要程度的关注,通过点赞评论表达意向,发出者根据信息再传递得到反馈,促使你来我往的互动更加高效。如人民日报发布的短视频《有种骄傲叫中国红》在微博端被大量转发,各大高校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也在频频接力。

2.人际关系的横向互动

高校信息流动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反映。领导老师通知、社团学生会组织宣传、同学交往都是在校园这个共同意义空间下实现的多向互动。短视频的传播与反馈也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师生、学生的信息沟通转向于横向的平等交流。各个社交软件也融入短视频的功能插件,如微信推文的链接、微博的最近动态、QQ聊天框的长按小视频模式设置。由此可见短视频搭载新媒体,渗透到生活各方面,波及到的受众范围也逐渐扩大,更有甚者模糊界限、交流输出,全球传播。也使得学生既身处校内,又睁眼世界。

3.内容多样且短小精悍

大数据时代,短视频APP为增加用户黏性,通过分析和抓取数据,根据用户的浏览兴趣喜好进行定制性推送,充分满足了大学生既丰富且个性化的需求。在高校中,学生群体的经历认知、兴趣爱好的差异,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决定着学生需求的多样。他们也乐于接收多种形式与多样化内容的短视频。同时短视频重点在“短”,体现在内容较为松散,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信息。所以限制时长更有利于创作者对重点的关注,在生活类短视频成片中更为凸显。在市场压力与争取目标受众的外部环境的刺激下,短视频被赋予了针对性的突出特点,也促进了优质短视频的海量涌现。

4.操作简易与门槛降低

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使得短视频贴近大众并容易上手操作。在传统媒体技术成熟前提下,短视频门槛相比较有所降低。从专业者到爱好者,从专业设备到人手一部的手机,短视频平台创造的条件也在有利于作品的层出不穷,校园中出现的大批自媒体组织组织传播也证实了这点。

《第七艺术宣言》将影像世界推崇到艺术殿堂,现代化的短视频基于现实世界而营造的生活真实感将艺术与大众雅俗共赏,借用以往传播优势的因素又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信息在高校中被不断探索,短视频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姿态广而传之,在校园信息化的进程发挥明显数字化的技术优势。

二、短视频在信息化校园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缺乏约束意识

在网络空间中,信息流通可以达到一传百、百传万的效果。传播主要的施加影响在于信源的单向传递,虽然受众的反馈评价点赞取决于自身好恶,但基于学生群体追求新奇、喜欢接受新事物,群体压力下会产生爱好偏移的特点。难免产生盲目的群体模仿现象。

除却“我酸了”“我太难了”欢愉逗笑类的网络热词,网络直播受到了学生的广大欢迎,其质量参差不齐。以台湾的知名网络红人谷阿莫为例,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套近乎儿,快速讲解电影剧情时也抒发自我的诙谐调侃,创造的“妖艳贱货”“大魔王”词汇也早已成为受众常用口头语,并让网络用户有集体狂欢的认知感。学生群体出于好奇心把这种词汇当做潮流,这种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会产生联动效应,让学生乐于反馈并转发,或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短视频创作心理,在作品中刻意迎合这种“时尚”。从心理学角度看,渴望得到情感的慰藉又害怕被看出心里脆弱的矛盾,使得隐晦的悲伤放大式输出与转发成了表达的手段。但鉴于学生对自身约束力较低,容易发生盲目的随大流。让作品夹杂消极词汇,让“佛系”“丧”充当个性标签,还误以为自己紧追大众潮流。这种被拷贝支配的信息波及,传播范围扩大,使得整个信息化校园产生病毒般传播现象。

2.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

现实的法律和道德约束,让网络空间显得宽松包容。网上正面与负面的言论各抒己见,辩论话题势均力敌。高校的大学生,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一定程度上会被带偏。他们会误认为网络是真正自由的乐土:言论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加上现代的压力、离不开手机,真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空间交替更快。学生生活中得不到释放的情绪,会想要到网络得到满足。为了满足倾吐的快感,发布的也往往是带有消极情绪的谩骂吐槽,而短视频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困境,为了博人眼球的低俗内容也大量存在。

这种对于网络误判得到广大认可时,影响到短视频就会出现良莠不齐的问题。从而波及高校信息,造成低迷影响。其实国家早已开始关注互联网问题,从广电总局加强对电影内容审核可以看出。而高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短视频创作的导向,如我校开展的V-log春日计划,明确要求体现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相关组织怀着引导的心理,进行适度的规范,让创作在预想的轨道向前奔近,继而带动整个短视频事业的繁荣向上。

3.公众信任消耗散失

基于个人盲从和群体消极状态,以讹传讹的情况也在消磨着公众信任。然而传媒事业从报刊发展起,报道与统治阶级观念相符的真相,就代表着一定的主流观念和绝对意义上的理性力量,体现出传媒的公信力。网络起初主要起到搜索信息的作用,为人们信服,后来的发展偏向了丰富生活与娱乐。到当下反而有违初心。从媒介环境下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从印刷时代下的父辈到我们电视人似的幼时,再伴着互联网发展更融入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重理性重逻辑的思维面临困境。为了追求短视频的话题性与新鲜感,学生很可能走向猎奇。为了抒发不吐不快的情绪,享受调侃的快感,常常会分不清高明的调侃和低俗的肉麻,而当事人会误判这都是有趣。在此心理创作的短视频,将会给人味如嚼蜡的体感;当个人接收太多这种感觉,不但对短视频萌生失望感,对整个网络环境也会缺乏信任。

在校园信息环境中,传播主体要有敏感性,能合理预测新生话题的走向,从源头对学生进行引导。高校学者也要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用言论行为指引学生进行正确创作,而非形式主义空架子。当越来越多有价值的短视频被关注认可,网络的公信力也会一点一滴的回来。

三、短视频在信息化校园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分析

1.从高校来看

(1)着重思想教育

在2017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言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力”。思想教育是学校亘古不变的出发点,从校风校训到张贴海报,甚至刷在操场墙的红色宣语,都是校方在上层建筑基础灌输给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流传的即时性特点下,学校判断主流价值导向更为敏感。例如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第一时间高度呼应的声音就来自高校,并得到大范围宣传。到了十九大二十四字更是充斥着视野的各个角落,让学生耳熟能详。当下若是把思想的内容以短视频方式具象化,以动画形式,生动而不失庄重的表达,想必达到更显著的效果。与此情形,高校使用短视频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时,把高校学生作为统一整体,在综合考虑个人受所学专业、价值认知、成长经历有所差别情况下,从整体出发进行凝聚思想的传播。

(2)进行分众化分析

凝聚的思想不与分众化研究相冲突,短视频的积极互动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选择。大学文化传播应当基于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特点,让短视频传播发展形成可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方式。这就对短视频有了更高要求,甚至需要对不同学生群体推送不同信息。有效的途径可以利用校园已形成的文化环境,与社团联合,将爱好进行归纳,联系专业与爱好特点,便于从整体到个人的锁定。同时开展问卷调查,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想法,以用户思维去设定传播,有效划分学生群体,而非以平台自我为中心。与学生横向互动,区分现实的等级关系,平民化传播也是短视频具有的优势。

(3)扩宽短视频交流视野

以校为圆心的信息辐散在扎根本土基础上,也要将视野推向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全国的交流。而发展不同,文化认知存在偏差,必然进行分众化调查。倘若一味追求宏观,却不能拿出使全国流行的优质内容,作品就会沦落假大空的层面。也不忘进行文化包容,如同对待电影我们热爱本民族文化产业的《哪吒》《飞驰人生》《少年的你》,但也不排斥漫威宇宙系列英雄逆袭带来的能量感,不否认宫崎骏动漫心灵上的波动。所以站在用户思维,让海量信息涌向用户,用户自主选择,并不断探求不同高校学生在喜好上的一个平衡取向点,促使短视频跨地区的传播。所以短视频的起点在个人在群体,但视野不能局限在这一方土地这一种身份。对世界的美好向往,能激发起美好感情的内容都应该被容纳。让主流价值观影响着学生,营造宽松环境,创作引人共鸣的短视频,从而扩宽传播的空间。

2.从学生角度看

(1)抓好机遇,弯道超车

传统媒体时代的创作需要足够设备和传播平台,而当下可以说是从底层直接到核心环节的飞跃。短视频时代下,每个学生都有做主体的条件,有成为精通领域意见领袖的机会。在信息时代进程的变化中,学生抓住机遇,利用短视频力量,在互联网这一关键时期进行弯道超车。例如何同学创作的《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就得到了广泛关注,甚至在微博上引起了oppo副总裁沈义人的邀请。在短视频时代,才华不怕淹没。在当代校园中,高校开设传媒专业力量,学生组织的新媒体宣传部门,无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机会,在主动寻找与机会锻炼中不断深思,从小做起,将自己推向更高平台。

(2)创新领先,价值底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于国于人都是如此。从新媒体大力发展而唱衰电视的观点可以得到启发,都认为电视在互联网冲击下会丧失活力,实际上媒介融合下电视节目收看量反而暴增,反作用推动了电视类型多样化。高校学生虽然在物质条件、技术能力暂时有所欠缺,仍可以借鉴已探索到的创新点,如以戏剧形式讲述《国家宝藏》文物故事,用“和诗以歌”的模式于《经典咏流传》中宣扬传统文化。挖掘传统媒体的创意,学而优则创,借助短视频优势增加实现的可能。与此,高等教育下的教导,内涵价值的支撑,付以情感的流露、心灵的表达。短短《三分钟》,感动受众万千。这才是应有的创作态度:即使生活小事,也要让真情跨越屏幕,一起聆听心的跳动。

短视频在新媒体的发展下有着无限生机,信息化建设是校园传播的长久之态,在信息化进程中借助短视频优势,对其宏观引导、规避盲区,使其伴着价值表达、创意形式,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校园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Q爆校园
赶不走的学生
再见,我的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