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视域·潜沉意象·缝合机制:网络大电影《驯兔记》叙事内核的三重突破

2019-07-12李俊保青岛大学266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
关键词:母题内核意象

李俊保 (青岛大学 266000)

网络大电影的前期创作形态大多以小人物为切入点,采用山寨文化的一贯叙事方式,虽缺少相应的文化思考意识,但却以中小成本的投资和直白化的主题表达吸引了大批制作团队及观影者的目光。自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全面颁布实施之后,网络大电影也由“量变”向“质变”转型,不仅题材和类型上趋于多元,主题和叙事内核方面也更多涉及个体生存状态及社会思考。

在网络大电影精品化的趋势下,部分影片以其头部效应的存在改善了整个网络大电影市场的影片质量。网络大电影《驯兔记》即典型代表,既在形式上以童话故事题材融入了中国动画特色,也在母题上直击儿童受教育现状,并以“同化之困”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驯兔记》侧重展现了处在教育压力下儿童的成长困境,并以失控的教育手段、无效的反抗方式展开了全部的影像叙事,以该影片为引,可以窥探到网络大电影在影片创作中的叙事内核突破。

一、传统母题拓展与民间视域开发

从母题及视点出发,在教育压力日益加剧的社会中,儿童教育的发展状态本身就呈现出极不均衡性及两极化的特点,一线城市亦不例外,而这样的教育状态及处境直接导致了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片面理解及压迫性教育方式,基于这样的大教育现状,影片在叙事时则更需要注意空间叙事所承载的现实世界。“叙事是具体时空中的现象,任何叙事作品都必然涉及某一段具体的时间和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空间。”1而我们所联系的空间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最大程度解读,这对于网络大电影的叙事内核更是影响颇深,因为我们在影片故事讲述过程中必须锁定区别于他者文化模式的母题。以网络大电影《驯兔记》为例,其不同于市场上千篇一律吸引幼龄群众的童话题材影片,叙事内核的转变打破了已定认知与虚构立场,母题锁定当下社会的教育体制并进行拓展。从《驯兔记》的母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启蒙意识与影片叙事内核的现代性融合,要承认,市场上散布着很多同类型的影片,而这其中必定存在某些共相与异相,共相隐含着这些同类型题材内在结构的同一性,异相则代表着不同社会取材、不同母题内核、不同受众群体的叙事个性表达。《驯兔记》以童话故事题材、动画展现形式将叙事内核进行了二次开发,吸引了大批的观影者,这种源于社会教育母题的叙事话语无疑是网络大电影在内核展现上的一次突破与创新

网络大电影《驯兔记》从微观家庭个体出发,以儿童个体的核心发散至父母、教师、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整体风格上侧重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审视,这种大众范围的涵盖及民间视域的拓展更易引起观影者的群体性反思,这无疑是对影片叙事内核的二次突破。民间视域的拓展并不偏重于剪辑技巧的惊心动魄与思想内涵的曲高和寡,凡可以真实表达民间教育现状并窥探出群众内心情感变化的角度,便是纯粹的民间视域。当今电影市场在进行现实主义影片的创作时很少会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展现,而网络大电影《驯兔记》借着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成功将民间视域进行了二次开发,亦打破了思维灌输式叙事理念,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没有即定认知的强行附加,而是将其儿童动画影片思维灌输的弊端成功转变。民间视域一定要表现出“真感情”的内核,《驯兔记》可以从社会角度看到民间社会中真实的教育现状,也看到了过分压迫与控制的教育体制下给儿童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驯从。值得一提的是,《驯兔记》中的影片风格和动画特色都独具东方美学色彩,加之原著作者郑渊洁坚持本土立场及受教育者的自我阐释,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该影片的情节展列,这更给影片提供了突破的机会,这种叙事内核的突破以童话故事为载体,又以喜剧化的叙事方式来表达电影人反讽的创作意图,使得影片更具反差力。

二、显性叙事突破与潜沉意象建构

网络大电影《驯兔记》在叙事内核突破的第二点表现在影片叙事符号和隐喻中,该部影片打破了网络大电影一贯过于符号化的显性叙事,并且在潜沉意象中建构了儿童独立性思维体系。美国“直接电影”大师怀斯曼说:“我是依据这样的目的来安排每一个段落的,即是希望它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层次,在这个抽象的层次上,电影就成了一个对社会问题的隐喻。”2潜沉意象的隐喻其实给影片《驯兔记》注入了更多的思考,而儿童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构建属于自身的独立性思维,简言之,这种叙事内核的突破更易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思维的建立。虽说显性叙事对于低龄化的观影群体而言更直白和浅显,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童话故事题材电影市场中涌入了大量的青少年及成年观众,而过于浅显的叙述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种趋势,因此适当的潜沉意象隐喻反而会激发儿童观影群体的独立思考意识。“潜沉意象不可与过去的或陈腐的意象相混淆,它总是潜伏在‘全部视觉之下’,它诉诸感官以具体的意象,但不作明确的投射和清楚的呈现。”3《驯兔记》中的“兔”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生物体,它实际上是在隐喻一种驯服、无反抗意识与反抗能力的弱势群体,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驯兔记》实际上涵盖了不止一种的比较维度。这种维度在拿捏上需要注意尺度,过于深奥容易给观影群体“不知所云”的感受,而过于直白和浅显又毫无突破与创新意识,网络大电影《驯兔记》的拿捏则明显得当。

《驯兔记》不同于以往童话故事题材影片的涉足点亦体现在叙事的隐喻上,无论是影片的色调亦或是后现代化游戏元素的融入,这都隐喻着影片的主题和内核:颁奖典礼时或明或昏的光线象征儿童心理的明暗变化,狭小的红色居住空间暗示儿童压迫式成长环境,后现代化游戏元素的融入隐喻儿童成长所触及的电子诱惑,黄色落叶林中的熊猫人则寄托了创作者对当下教育环境转变的希冀。相比于以往的童话故事题材影片,《驯兔记》摒弃了过多的显性符号,更多以潜沉意象去构建影片的叙事框架,这种由直白化向深度化的转变彰显了当下童话故事题材更多涉及叙事内核深层结构的特征。

三、思想共识达成与缝合机制营造

无论是何种题材的叙事都需要观影群众与电影制作团队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基础更多体现在观众自我身份的代入上。当下童话故事题材影片的大市场呈现出审美疲劳和创新疲态的问题,这需要电影市场的创新和进步,而以网络大电影《驯兔记》为代表的部分优秀影片则凭借其头部效应改善了网络大电影的市场环境。说到底,影片的叙事内核都要达成某种社会思想共识,而这种共识更能促使电影创作市场的全新语境形成。黑格尔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这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成长着的精神也是慢慢地向着它新的形态发展,一块一块拆除他旧有的世界结构。”4当下童话故事题材的影片群体受众愈发扩大,涵盖的年龄阶段也呈现多层次的特点,要想达到观影后自我改造的精神状态,影片叙事中角色情感的代入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营造该类型影片时代语境的基础。而达成这种代入,《驯兔记》必须规避那些过于直接化的摄像机叙事镜头,只有这样,才能使观看影片的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投射出其本体对电影角色的认同感,这也是叙事影片的“缝合理论”。

“美国电影理论家丹尼尔·达扬在《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一文中指出,好莱坞电影的正反打镜头成功地将观影者缝合进叙事的意识形态效果,使其向电影主角投射主体认同。”5而尼克·布朗则认为:“观者往往同时具有若干位置:那个虚拟的观察者的位置,那个被观察对象的位置,同时还处在对两方的观点做出评价和反应的位置。这一事实表明,电影观众犹如一个梦中人,他是一名具有多元性的主体:在他的读解过程中,他既是又不是他自己。”6因此,当观影群体看完网络大电影《驯兔记》之后是否会直接认同影片角色主体所表达的观念,亦或是在影片意识形态表述之下产生一种个体思维与影片叙事内核的碰撞,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代入感”。回归影片创作市场,处于审美疲劳和创新疲态的童话故事题材影片为创作者提供了极为契合的切入点,《驯兔记》的代入感体现在现实化取材和大众化的角色涵盖,成年人可以从影片中找寻少时的记忆,并且在这种角色与个人的共鸣中对影片叙事内核进行洞察;儿童更可以将自我身份全面代入,更易将幼龄观影群体引入影片故事情节,达成主人公与观影群体的思想共识。当观影群众与影片达成了思想共鸣与社会共识,缝合机制的营造便已然成型。

要承认,虽然有相关政策的把控,但网络大电影市场依然是良莠不齐。即使偶尔有高口碑代表作以其头部效应改善了整体环境,但大部分影片的质量依旧粗糙,甚至有些影片的内容也极尽低俗:2019年上半年度的网络大电影仅有一部豆瓣评分到达6分(《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豆瓣评分6.0),最低到《唐伯虎点秋香2019》、《东海龙棺》甚至低至2.8分,距离《驯兔记》8.3分的高度仍有很远距离。片面追求盈利的态度对网络大电影的市场产生了极大影响,而《驯兔记》的存在对于我们当下的影视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无论是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不能远离对现实的思考,创作者更应戒骄戒躁,从社会问题的母题内核出发,去探讨和关注大众真实的生存环境及受教育现状,更应在题材内核突破中去架构独属于中国特色的现实美学影片。

纵观网络大电影《驯兔记》,无论是其对儿童教育的母题阐释,亦或是叙事内核的三重突破,其实都是一个导演和作家在教育压力急剧增长的处境里对于儿童群体生存状态的深思和教育方式的阐释。网络大电影《驯兔记》所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开发、儿童思维的构建以及思想共识的达成,在电影市场疯狂裂变的大潮下,网络大电影如何展现出个体的生命存在形态,如何塑造和拍摄出具有先锋代表性的影片,如何折射关于社会母题的本体意义与现代性诉求,以及如何展现时代变迁下的社会思考与哲学思辨,这是一个需要投资团队及电影创作者一同探析的问题。时代从未停止,所以思辨和探索亦不会终止,虽有头部效应的存在,但网络大电影仍需要树立起标杆性意识,通过影片自身的叙事内核突破去把握社会母题的叙事话语乃至重构国内电影市场对网络大电影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会因其时代性和突破性而更具价值。

注释:

1.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4.

2.林少雄.多元文化视阀中的纪实影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434.

3.奥斯丁·沃伦,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93.

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

5.丹尼尔·达扬:《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陈犀禾译,载《当代电影》,1987年第4期.

6.尼克·布朗:《本文中的观众:〈关山飞渡〉的修辞法》,戈铧译,载《当代电影》,198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母题内核意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基于《隐逸传》视角的艺术母题“在场”与主题“出场”的意义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人民情怀:柳青为文为人的内核(评论)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意象、形神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