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亲历者的肉搏与追寻
——穆旦的抗战书写

2019-07-12李静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穆旦抗战战争

⊙李静[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000]

夏志清曾经指出,中国的文人自古以来都难摆脱一种感时忧国的传统,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内忧外患的沧桑史,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始终与政治深度胶着,诗歌创作也多关心家国命运。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流血牺牲,每一寸土地都硝烟弥漫,这场惨烈的战争,让文学多了一丝沉痛的呼唤和悲愤。战争的时代背景影响了一代作家的创作心理,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题材,诗歌作为情感最为凝练的文学形式,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充满了血泪的控诉。穆旦成长于这个国家命运风雨飘摇的时代,战争让穆旦从年少时期就开始目睹国家民族的危难,从认知到创作都与战争交织在一起。不同于宣传特征明显的诗歌创作,穆旦的抗战书写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将分析穆旦的创作经历,以及他与抗战相关的诗歌艺术特点,重估其抗战书写的价值。

一、抗战时期穆旦的经历

穆旦从小成绩优异,文学创作不断,考入清华大学后经常参加爱国组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穆旦是南下护校队的一员,与师生一起搬入了南岳分校。《野兽》创作于这个时期,穆旦此时的内心住着一头想要复仇的野兽,叫声凄厉,怒火燃烧,“以如星的锐利的眼睛,/射出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1938年穆旦是“湘黔滇旅行团”的一员,“长沙临时大学公布‘准予赴滇就学学生名单’,计821人,后又公布‘补准赴滇就学学生名单’,计57人,总名单共878人……”实际上160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一共步行了40天,途径益阳、平彝、昆明等地,像红军的万里长征一样,此次南迁也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穆旦常与闻一多先生一起讨论诗歌,在路上一直勤奋地学习英语。这次长途跋涉对穆旦的影响巨大,“使穆旦的双脚真正踏在广袤而坚实的祖国大地,品尝着山河破碎的国仇家恨,感受着内地农民的艰辛”,他愈加沉稳,诗歌的现实主义特征更加明显,多有泥土气息。以这次长征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有两首《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与《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与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相比,诗歌有了大江大河的宏伟气魄,增添了稳健有力的节奏,这两首诗都将历史的厚重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穆旦后来创作了《赞美》《我看》《园》等诗篇,多赞美自然风景和人民抗战的精神,尤其是《合唱二章》这首诗奔放豪迈,浪漫主义风格还比较明显。战争局势日益紧张,西南联大的校园也不再平静,穆旦借此经历创作了《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描写了飞机轰炸时人们如何逃到防空洞里。1942年2月他辞去西南联大教职,报名参加远征军,“当时的动机为:校中教英文无成绩,感觉不宜教书;想做诗人,学校生活太沉寂,没有刺激,不如去军队体验生活;想抗日。”国难当前,他无法安心做一个教书先生,毅然选择从军。然而中国远征军很快就战败了,被逼退到了野人山。这里被称为魔鬼出没的地方,疟疾、败血症等森林疾病横行,穆旦仿佛随军退入了人间地狱。士兵们被疾病和饥饿围困,穆旦亲眼看见尸骨堆在自己的身边,这次野人山的经历对穆旦的身体和精神的影响颇大,回国后的穆旦据此经历写了《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他用自己的感受来描写战争的诗篇,战争的残酷与血腥都被形象性地赋之于诗歌。

穆旦的南下跋涉和从军经历都是穆旦重要的人生拐点,他的灵魂都得到了重塑,归国后他仍然辗转于昆明、重庆等地,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穆旦与同时期的诗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他把对民族危难的忧虑转化为行动,以一个思想家的高度书写他的抗战诗篇。

二、抗战时期穆旦的诗歌创作

穆旦既是诗人,又是军人,他在前线看到的杀戮、死难都变成了更深刻的生命体验与更客观严肃的哲学思考。诗歌中包括参战经历的回顾、关于战争局势的思考、爱国主义的乐观歌颂等。穆旦的抗战诗歌从战争前夕的《野兽》算起,之后的诗歌《活下去》以及《被围者》等都是抗战名篇。1947年穆旦创作了20余首抗战诗歌,总题定为“抗战诗录”,其中包括《退伍》《旗》《奉献》等。野人山经历几度成为他的诗歌题材,比如说《活下去》这首诗,穆旦在死亡的恐惧中,感受到的是战场的狰狞,想要活下去几乎成为一种绝望之境下本能的呐喊。《被围者》也可以看作穆旦对从军经历的回忆,士兵们被围困,无路可走的漫长等待,严峻的自然环境下意志消亡的绝望。《森林之魅》正是原始森林的再现,等待的士兵想要挣扎着逃亡,可是野花仿佛在头上开放,战士的亡灵也似乎与树木森林融为一体。

穆旦刻画了农民兵等小人物,《农民兵(一)》描绘了可爱的农民兵,也讽刺了骂人愚笨的长官。《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是穆旦以军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写出了希望战争不要踏碎女孩的纯洁之心声。在《奉献》这首诗里,穆旦想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旗》是士兵厮杀的动力,高高飘荡在空中,士兵们即使壮烈殉国了,军旗也会因士兵的鲜血而变得更加鲜红。《七七》是穆旦在“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八年创作的,倾诉了战争对人精神的消磨。《胜利》这首诗是对战争的反思。《退伍》告诉读者英勇杀敌归来的士兵,在城市中无所适从。在《牺牲》里,穆旦的痛苦更加深切了,穆旦作为一个曾经死里逃生的战士,对战争的反思是沉痛的。战争之后,战士们用生命换回了和平,这和平的代价是惨烈的。穆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直用他的睿智书写着抗战。

三、穆旦抗战书写的特色与价值

抗战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家大多都从民族利益出发进行了抗战书写。穆旦的抗战书写在抗战诗篇中,是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

首先,穆旦的抗战书写是深刻的、是沉思的。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也是现实主义奉行者,唐湜曾说:“如果说中国的诗人中也有真正的(不是虚伪的)现实主义者,那么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因为别的现实主义者大多只有抽象的‘现实’口号教条与浮薄的零碎的现实表象,而他却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论的精神,以肉身的感觉体现万物,用自我的生活感觉与内在情感同化了又贯穿了外在的一切,使蜕化成为一种雄健的生命;真挚、虔诚、坚忍,一种‘坚贞的爱’,一种爱与恨的凝结与趋进使他有了肉搏者的刚勇与超越博大的生命力。”即便在抗战时期,大多数作品都流于宣传抗日时,穆旦仍然不放弃思想家的高度,他的作品有鲁迅式的思考,钱理群甚至认为:“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尽管声称是鲁迅的‘学生’,而事实上却根本不能理解(接受)鲁迅。穆旦是少数经过自己的独特体验与独立思考,真正接近了鲁迅的作家。”穆旦一直逼真地再现着他所有的生命体验,也不忘记反思战争的惨烈。他具有一个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意识,一直在思考人性,他像一个赤身肉搏的人,以一个战争亲历者的身份,将战争加诸与身体的疼痛与思想的痛苦形成文字。

其次,穆旦的抗战书写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穆旦采用了戏剧化的抒情方式,在这场持久的战争中,穆旦感受到的是自我的分裂与冲突,他把面对战争的害怕、担忧、纠结、反思都缠绕在一起,用一种肉搏者的姿态去寻求答案与意义。穆旦一直在抵抗空虚和无意义,也一直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寻找新生。这种内心冲突被穆旦表现在他的大部分诗歌里,既有艾略特《荒原》的特色,又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特征。《从空虚到充实》就把这种分裂表现到了极致。忍受不了寒冷饥饿的“我”,只想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座孤岛上空虚地活着,张公馆的少奶奶、德明太太等都是在战争之中被动消耗生命的人。而另一个“我”看到了无意义和空虚的本来面目,仍旧期待一个干净的世界,仍旧渴望新生,渴望战后会重建起来的国家。在《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这首诗里,两个对抗的自我已经不再纠缠了,诗人已经拒绝了那个空虚的生活方式,发现过去的“我”已经死去。这种分裂就是穆旦对生命真谛的追求,正如《玫瑰之歌》里寻梦的呼喊一样,穆旦仍旧不愿放弃对意义的追求,对新生的向往。在战争的洪流中,穆旦感受着痛苦,严肃地解剖着自我,勇敢地寻找着梦。他的诗歌是现代性的艺术,实现了历史与自我的统一,他把动荡的历史与挣扎的自我融入他的诗歌。

结语

穆旦是一个青年时期就遭逢战争的人。从北京转到长沙,再从长沙步行入滇,穆旦赶上了一场教育界的大迁徙,在战乱中又选择了从军。他以一个战争亲历者的身份,与时代赤身肉搏,在分裂的痛苦中仍然追寻着他关于新生的梦与信仰,他的诗歌在抗战时期都是前卫性的。当战争远去时,穆旦诗歌的艺术价值更加熠熠生辉,在当今时代仍然散发着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穆旦抗战战争
《穆旦诗编年汇校》的意义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主持人语
象牙战争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战争催生的武器
穆旦研究的集成之作——读《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