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库扎瓦《葡萄籽》中的文学先例现象探析

2019-07-12李重洋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葡萄籽牛犊达利

⊙李重洋[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布·奥库扎瓦(Б.Ш.Окуджава)于1924年生于莫斯科,是格鲁吉亚裔苏联诗人、散文家、剧作家及作曲家,一生创作了逾200首诗歌及音乐作品,是20世纪50至80年代弹唱诗歌流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文辞优美而富有音乐性,带有俄罗斯浪漫曲的风格特征。而他最鲜明的文学创作特点就是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隐喻。这些比喻和隐喻常常与时代背景或文化环境相关联,指代了特定文化现象,从而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给读者留下更多遐想的空间,而这种指代手法正是俄罗斯文学中广泛存在的先例现象。

一、俄罗斯文学先例现象理论概况

俄罗斯文学先例理论最初起源于对先例文本的研究,涵盖了语言学、文化认知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语用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先例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praecedens”,意为“前例、先例”,通常被解释为已发生过的事例或可供后人援用或参考的事例。俄罗斯文学中先例文本的概念于1986年由文学理论学者卡拉乌洛夫首次提出,他认为先例文本对于个体认知和情感有着重要意义,并具有超个体性。也就是说,先例文本应当是为受众个体所处环境中的大多数群体和世代所熟知且能够被理解的。

此后,古德科夫和克拉斯内赫等文学理论家扩展了先例文本的概念,进一步提出了先例现象的概念,扩大了先例性文学现象在俄罗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外延。当前俄罗斯文学中的先例现象根据其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具体分为先例名、先例情景和先例话语等几种类型。

先例名指与“广为熟知”的文本或先例情景有关联的、具有先例性的个体专有名词,包括人名、民族名、地名、事物名等。例如普希金、泼留希金、吉普赛人、伏尔加河等;

先例语句指的是源自电影、民间文学、广告等语料的引语、谚语和俗语,也可以是名言警句等。先例语句一般与先例情景或特定的先例文本紧密关联,在很多情况下是文本标题或文本的首末句。例如出自格里鲍耶多夫的戏剧《聪明误》的 “幸福的人不看表”,出自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等。

先例文本是民族文化的浓缩,是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先例文本包括广告词、文学作品、政论文、歌词等。它并不是完整地储存于人的记忆中,而是通过感知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意识中,需要通过作品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主要情节等相关先例情景和先例语句进行还原感知。先例文本的理解通常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需要建立在与之相关联的先例名和先例语句的基础之上。

先例情景包含具体的情景知识和该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已有的经验,这些经验以知识、表象以及某种评价系统的形式存在。先例情景本身不具有能指功能,它所涉及的先例语句、先例名、先例文本或对该先例情景的简要描述均可充当先例情景的能指。

俄罗斯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先例现象,主要体现为作家对比较和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奥库扎瓦的作品为例,由于奥库扎瓦创作的一大特征就是“倾向于将自己的创作客体化为物体的形象”,将其作为“有灵魂的诗歌工具”。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先例名尤其丰富多样,例如《阿尔巴特浪漫曲》中的“阿尔巴特大街”等。而在奥库扎瓦的诗作当中先例现象体现最为集中的作品当属《葡萄籽》(又称《格鲁吉亚歌曲》),十分值得作为研究俄罗斯文学先例的样本进行解析。

二、《葡萄籽》中先例现象的分析

《葡萄籽》是奥库扎瓦的代表性诗作之一,诗中多处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包含了大量的先例现象,从而表达诗人对于生命循环和人的存在意义的感悟。诗歌中的先例现象来自于电影、宗教、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是运用先例文本的典范,体现了作者的文化背景和精神世界,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深化歌曲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这些先例现象也是我们把握歌曲感情基调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将对奥库扎瓦《葡萄籽》中的先例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我将一颗葡萄籽在温热的土壤中种下,

亲吻它的枝蔓,采撷它成熟的果实串串。

我呼朋引伴,将自己的心向爱情交付。

除此以外,我还能为了什么在这片永恒的土地上存在?

作者在诗歌的开篇中所采用的先例名是“葡萄籽”以及“葡萄串”。上述两个先例名所引发的先例情景是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于1975年出品的电影《葡萄串》。电影中讲述了一个叫作扎巴·伊梅达则的研究葡萄的学者,为了进行一系列农业试验而前往集体农庄。在出发去农庄之前,他与妻子发生了争吵。原因是妻子的一个朋友要在扎巴的手下进行论文答辩,希望通过走关系得到一些照顾,而扎巴拒绝为这个朋友的答辩提供方便。扎巴的父亲是一位种植葡萄的普通农民,他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当扎巴回到了这个他父亲度过一生的村庄时,他感受到了家乡的召唤,毅然决定放弃大城市中的纷纷扰扰,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上。

奥库扎瓦本身是格鲁吉亚人,他选择这个具有格鲁吉亚民族性的先例,深刻表现了其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自己民族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探讨。“葡萄籽”和“葡萄串”年复一年地播种生长,恰恰象征着生命就是一个循环,任何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归所,哪怕是经历再多,最终还是要回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让灵魂回归故土的怀抱。

我的宾客们啊,请相聚在我的筵席,

对我坦诚相告,我在你们眼中的印象,

而我的罪过终将得到上帝的宽恕。

除此以外,我还能为了什么在这片永恒的土地上存在?

在本节诗歌中,体现的是基督教中的一个先例现象,即基督教及犹太教中的“审判日”。在基督教及犹太教中有这样的传统,在审判日前夜,教徒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回忆主的事迹,并向主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并祈求主的宽恕,以此来洗涤自己的心境,净化自己的灵魂世界,从而坦然地继续自己的生活。而诗句中描绘的宾客聚集,向神祈求宽恕的场面正是这一先例情景的体现,表达了作者一种希望洗去罪恶、净化心灵的追求,也是作者对永恒世界中短暂生命的真谛的思索。

“盛宴”本身也是奥库扎瓦的诗作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场景之一,例如《关于画家皮罗斯马尼的小歌》中的“想象的盛宴”和《既非流氓也非酒徒》中“远方的筵席”等。而《葡萄籽》中的盛宴场景则反映了奥库扎瓦意识中“生命即盛宴”的观念,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飘动着暗红的裙裾,我的达丽为我歌唱,

身穿着黑白的衣衫,我在她的面前低垂头颅,

这天籁让我入迷,这爱与悲伤将让我死去。

除此以外,我还能为了什么在这片永恒的土地上存在?

在歌词的第三节中,出现了一个人名“达丽”。达丽·查阿瓦是奥库扎瓦心爱女子的名字,是格鲁吉亚女诗人,这一节诗歌也是奥库扎瓦向心上人诉说着爱意。并且“达丽”也有其隐含的先例意义,暗指的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塞尔瓦多·达利。萨尔瓦多·达利是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具有非凡的才能和想象力,他的作品完美融合了怪异的梦境风格和文艺复兴画家的绘画技巧,与毕加索、马蒂斯并称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位画家。

塞尔瓦多·达利的创作深受妻子加拉的影响,从他第一次见到妻子的时候起,妻子就是他的毕生挚爱。歌词中的红、黑两色也是西班牙传统女士民族服装的配色,在这里也是美好女性形象的化身,反映的是达利对妻子真挚的爱情。而黑、白两色是葬礼仪式上的着装颜色,其暗指的是在达利的妻子加拉去世之后,达利遭受了巨大的精神上的痛苦,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的先例。

奥库扎瓦巧妙地使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通过俄语中与“达丽”同音同形的“达利”,借萨尔瓦多·达利的爱情生活这一先例,表现了爱情所带来的巨大的幸福和痛苦,反映了人在一生中所能经受的情感上的巨大波动起伏,展示了爱情的可贵,也借此诉说了对心中倾慕之人的忠贞爱意,这也是女性主题在《葡萄籽》中的体现。

当金光炫目的晚霞在每个角落飞旋时,

就让它们在我身前真切地飘游而过,一次一次,

那白色的牛犊,蓝色的鹰隼,和金色的鳟鱼。

除此以外,我还能为了什么在这片永恒的土地上存在?

在最后一节诗歌中,奥库扎瓦描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并化用了三个出自《圣经》典故的先例名“白牛犊”“蓝鹰”和“金鳟鱼”,三个意象各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白牛犊”这一先例名来自于基督教中关于以色列人请求亚伦塑造金牛神像的传说,最早可见于《出埃及记》。当时摩西前往西乃山与上帝对话,以色列先民们群龙无首,无法感知上帝的存在,因此请求摩西的兄弟亚伦铸造了一尊牛犊神像作为上帝的化身进行崇拜,牛犊也因此成为上帝的代名词之一。然而奥库扎瓦并未直接使用金牛犊这一先例名,而是改成了“白牛犊”。在俄罗斯文化中,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和谐融合,是神圣的颜色,是生活圆满的象征”。在奥库扎瓦的作品中,白色常带有纯洁、反战之意。因此,“白牛犊”不仅具有其宗教原型,同时也融入了诗人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鹰”也是早期的上帝的象征之一,现在在东正教堂中更多的是以鸽子的形象出现,代表圣灵。在这一节诗歌中,“鹰”并不是司空见惯的灰色雄鹰,而是蓝色的,这一先例映射的是俄罗斯民间传说中能给人带来幸福的青鸟。此外,蓝色在奥库扎瓦的作品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他在诗歌中使用过的意象包括“天蓝色的森林”“蓝色的山峰”“五月的蔚蓝”等等,这被看作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讴歌”。因此,可以说“蓝鹰”这一先例名指向的不仅是宗教精神,同时也包含了俄罗斯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的向往。

“金鳟鱼”体现的则是基督原教中神的化身,鱼是最早被用来表示耶稣基督的符号之一,至今在一些较为古老的教堂中还广泛保存有鱼的图样。同时,“金鳟鱼”这一先例意象还有其世俗根源,那就是俄罗斯童话中《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故事中一个渔夫捕到了一只金鱼,而金鱼开口讲了人话,请求渔夫放走它。渔夫大发善心放走了金鱼,金鱼为报答渔夫的救命之恩,实现了渔夫的三个愿望。因此,结合“金鳟鱼”所指代的宗教和世俗先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奥库扎瓦对于人、神、自然之间和谐平衡的追求。

“白牛犊”“蓝鹰”“金鳟鱼”共同代表的是基督教中至高无上的被祝福的爱、善良以及平和的心境。奥库扎瓦本人是基督教徒,他运用这些来自于基督教经典的先例也表现出了他的精神追求,即在永恒的世界中保持对神与自然的崇敬和信仰,不断追寻内心世界的平静。

三、奥库扎瓦《葡萄籽》的创作风格

奥库扎瓦的《葡萄籽》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中的“哀歌色彩”以及对于“永恒主题”的执着探索,兼具了文学性和哲思性。对死亡和生命永恒性的思考一直是奥库扎瓦文学创作中的一大主题,这也印证了他的作品的哀诗色彩。然而与传统哀诗文学突出死亡的悲戚气氛不同,奥库扎瓦的作品对于生命终结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在他看来,死亡并非是“绝对的终结”,而是一场时光的戏剧。这种看透死亡的豁达态度也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反思,既然不惧死亡,那就虔诚地去生活,这一思想也反映在了《葡萄籽》当中。

奥库扎瓦是俄罗斯现代诗坛运用先例的文学大师,以比喻和隐喻的方式运用文学先例是他的一大鲜明特征。同时他不仅使用了“金牛犊”“金鱼”等固定的大众化的先例,也使用了“葡萄籽”“达利”等极具个体性的先例。其作品中出现的先例来自于民族、宗教、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这不仅与他的个人经历、民族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相关,同时也体现了他自身广博的学识和内涵修养。《葡萄籽》中先例隐喻和比较的使用也反映了奥库扎瓦创作风格中的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传统。在诗歌中综合出现了多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载体:宗教神话现象、颜色象征、人物象征等等。然而奥库扎瓦的创作又不囿于传统,还体现了一些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元素,在借鉴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从文学表达效果的情感渲染角度上来说,奥库扎瓦在《葡萄籽》中对大量先例文本的巧妙运用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文化思想内涵,在提高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能通过共同的文化背景,引起了读者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让作品主旨直达人心。后期奥库扎瓦也将这首诗歌谱成了浪漫曲,将文学与音乐融合,让《葡萄籽》这首内涵深刻的诗歌广为传颂。

猜你喜欢

葡萄籽牛犊达利
“初生牛犊”
吃葡萄籽可以防癌抗衰老吗?
新生犊牛肺炎的治疗及防治措施
牛犊量少 价格上涨
小虎与牛犊
吃葡萄要不要吐籽?
不从众,才会出众
不从众,才会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