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彰显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2019-07-12张妙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太原030001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张妙[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太原 03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些论述指明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

一、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沃土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各领域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成果,提出了很多精深的思想理论,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等。其中尤其是讲仁爱、重民本的政治理念,守诚信、尚和合的社会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不断积淀成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光芒,并深深熔铸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血脉和价值观念当中,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与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素材和精神内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层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可以对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和掌握它们蕴含的思想精华和现代性力量,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从中寻找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探索进行积极有效的总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在于实践,而不是装饰表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作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他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抓好学习和运用两个基本环节,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刻苦学习。“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其文章和讲话中,经常大量引用我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内容涵盖很多方面。二是要科学借鉴。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文,从来都不是原样搬用,而是紧紧联系实际,用传统来说明现实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突出优势。包容并蓄、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财富,它可以凝聚社会各领域的力量,激发全体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融交锋的世界大背景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东方文明古国,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如何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话语权,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习总书记说得很清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他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指出:“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共有精神财富并具有普遍认同意义的思想观点,在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讲话中尚属首次,体现出我们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和新高度。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规律,所蕴含的人生智慧之学,为解决现代人的思想困惑与价值意识提供了范本和参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思想理念,便是最好的例证,它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

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和理想,同时也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及丰富的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不断飞跃,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价值共识,也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寻求价值和谐、维系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终极文化支撑。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意义和现代表达方式,实现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二、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按照时代的新变革、新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拓展、创新、完善,使其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契合,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适应,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一)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全社会的欢迎、传统节日和各地民俗受到重视、传统服饰成为时尚、中国风音乐的流行、文学创作中古典题材的兴起、古典文化类电视节目被追捧……这些社会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共同心理和传播机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可以从中探索传统文化转型的路径,对既有文化现象加以引导,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传统价值的当代回归。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内容,凝练、把握、提升所蕴含的价值内核,使其具有现实的穿透力和张力,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形成更加强大的社会引导能力。摸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家底,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公共数字平台;形成以整理文化史料、提炼精神内涵、挖掘时代价值为重点的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体系;谋划确定一批重点研究项目,围绕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运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理论研究,提炼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诠释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深刻内涵、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等;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基金,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项目未覆盖的领域,注重基础性工作开展,旨在促进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历史典籍、文物和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

(二)积极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展示活动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活动的宣传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用好馆藏资源,宣传展示传统文化;组织引导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文化节日,并通过晚会、庙会等展览、展示、展演形成新的文化主题活动日;策划出版传统文化系列专题图书,图书内容要简明扼要、主题鲜明,可采用“大家小书”的通俗读物模式,作为乡土教材推广,并可与教育主管部门协商沟通,将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融入中小学教程,设置互动体验式活动和课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展示园、体验园,并对公众免费开放;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立传统文化数字体验馆和网上虚拟博物馆、展示馆等;综合运用图书、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力量,创新表达方式,丰富表达内容,并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各类文化机构和知名文化人士通过开办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拓展传播方式,扩大受众群体,大力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三)科学合理布局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发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提炼精选一批凸显传统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标志符号,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公共空间,并在城市地图、街道路标、公交设施、广告牌等导示展示系统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命名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托重点交通线路,就近整合相关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属性,发挥集聚效应,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用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支持传统文化代表性地区做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指导相关地区将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强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统村落保护”联创联建,重点支持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和“特色文化街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重在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方面培育和认定一批知名品牌;要促进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用工匠精神擦亮传统文化品牌,围绕需求端积极培育传统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突出传统文化主题的特色产品、高端文化创意产品。

(四)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要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发挥作用,必须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贯穿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主题活动,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情境和良好氛围;结合“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领域,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并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在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使他们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比例,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样学习古代传统文化,把提高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与为官执政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文艺创作演出团体深入体验生活,创作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引导人们不断提升道德水准。

要适应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使传播路径更加多元;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积极开发数字体验文化产品,鼓励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供传统文化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服务;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形式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创作生产一批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提升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附加值,充分实现供给升级。

(五)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

越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就越具有国际交流与传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树立和彰显文化自信,必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重点支持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联络华人华侨、文化名人,依托驻外机构、友好省市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

同时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眼光谋划布局、配置资源,在政策制定、价值引导、监督规范上教育引导人们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