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懂得 所以离开
——浅析《廊桥遗梦》中男主人公的爱情选择

2019-07-12王艳冰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124010

名作欣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弗朗西斯叶芝罗伯特

⊙王艳冰[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爱情与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廊桥遗梦》讲的是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与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邂逅,激情相爱,但四天后无奈分手,之后二十四年苦苦思念双方,终老后魂归廊桥,演绎了一段凄美绝伦、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一直以来,人们对弗朗西丝卡回归家庭、承担责任的选择大加赞扬,而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在这份爱情中所做出的选择,没有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一、孤独的远游客

罗伯特·金凯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他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在孩提时代便显现出来,“当同龄的孩子唱着:摇啊摇时,他在学法国歌曲的曲调”,这表现出他与同龄的伙伴格格不入,“生活在自己缔造的天地里”。

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罗伯特·金凯,从摄像机镜头里看到了士兵们脸上的恐惧,看到在这里他们被机枪射成两半。世俗文明的惯例、人类的种种行径,他洞察至深,心中充满了对人类无节制繁衍和男性荷尔蒙的诅咒。罗伯特的清醒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是悲剧性的预言家,以不为人知的、孤僻的自我游离传达着对这个即将穷途末路的地球人的“悲悯”,“人已经过时,无用了”。他沉迷于自我心境的构筑中,以形体的瘦、硬、峻和留长发、食素、崇尚环保等异于常人的生存方式抗拒着现实社会发展固化下来的规范与礼仪。但是,他的抗拒只能是无力的,在强大的物质文明的惯例面前,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于物种演变的一个终端,属于过时的品种,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与他对立的物质世界里没有他恒久的位置,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逃避和穷其一生的孤独。

战争结束后,父母双亡、没有亲人朋友的他,孑然一身。有过短暂的婚姻,却因长年在外,无力维持而最终破裂。以摄影为生的他,不肯对杂志的市场需求妥协,始终坚持自己的特立独行,坚持对艺术的品位,不肯被世俗同化。彼时,与之相伴的只有摄像机、旧卡车“哈里”以及永无尽头的大路。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是灵魂的漂泊无依,人最深的孤独源自精神世界的孤独。“有个伴儿多好,一个女人”透露出了他那挥之不去的孤独寂寞。地理摄影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罗伯特常年奔波在路上,看似潇洒的浪迹天涯,隐藏的或许是不易察觉的孤独,对艺术有极高追求的他,也在苦苦地寻觅着爱情,寻求着灵魂栖息的港湾。

二 、因懂得而相爱

作为寻觅爱情的游魂、自由天性的精灵、爱尔兰文化的信使和富于“魔力”的独行侠,罗伯特·金凯遇到热情、美丽的“绰约女子”弗朗西丝卡。在经历了从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后他感到他的灵魂终于有了着落,他甚至觉得,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目的就是为遇见她。他原以为旅行、摄影是他的最爱,当遇见她,他终于明白,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靠近她,与她相爱,他的灵魂终于不再孤独无依。幸运的是,他和她终于在漫长的生命中遇见了彼此,悲伤的是,四天的相亲相爱太短暂。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结合,是建立在互相欣赏、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即彼此“懂得”,并不是庸俗的肉体交媾,而是灵魂的相偎相依。从罗斯曼桥归来后,在弗朗西丝卡的家中喝咖啡时,罗伯特·金凯认真地问弗朗西斯卡:“你觉得依阿华怎么样?”弗朗斯西卡没有立即回答,深思了一下才说:“这里的人很好……但不是我少女时代的梦想。”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女子弗朗西丝卡,带着她浪漫的美国梦,跟随退伍军人理查德来到了依阿华——麦迪逊县。这里的生活安逸却沉闷,人们虽然善良却不浪漫,不谈艺术不谈梦,“这里的话题是天气,农产品的价格,谁家生娃娃,谁家办丧事”。罗伯特一时间没说什么,然后提起他曾经在笔记本里写下的话,“旧梦是好梦,没有实现,但是我很高兴我有过这些梦”。这时的罗伯特·金凯因有着相似的感受,已开始不自觉地理解弗朗西斯卡。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弗朗西丝卡因生活环境的封闭、沉闷导致的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和窒息。

叶芝的诗是连接两个人的精神之桥。弗朗西丝卡经常在天气好的晚饭后,坐在前廊秋千上,手捧叶芝诗集沉醉于浪漫幻想之中;罗伯特也是叶芝诗的爱好者,二人在月夜草地漫步时,他仰望夜空,不经意地吟出“月亮的银苹果,太阳的金苹果”时,她听出是叶芝的《流浪者安古斯之歌》。弗朗西丝卡曾向温特塞特解释叶芝,但他们对诗歌的偏见太深,诗人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与丈夫理查德之间缺少精神交流、沟通和理解,让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弗朗西丝卡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罗伯特用五个词“现实主义、简洁精炼、刺激感官、充满美感和魔力”概括出叶芝诗的全部,而那恰恰是她一直所想而未能表达出的。这位情感孤寂的女子,此刻感受到精神上的慰藉,长久以来精神上的空虚,终于被理解,这无意中的“巧合”,暗示了罗伯特与弗朗西丝卡是心灵相通的,这位长年漂泊天涯的孤独远游客,是“懂得”眼前这个女子的,这种“懂得”是精神上的,是心灵之花的碰撞。

罗伯特说:“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觉。”他们有着共同的饮食爱好(吃素不吃荤),共同的文学爱好(欣赏叶芝的诗作),这种由感情的互动和情感的沟通到心灵的交流,使弗朗西丝卡知道罗伯特是“懂得”她的。于是,在古老宁静的乡村,两颗彼此“懂得”的心灵,在情感的双向激流中缓缓地积聚、靠近、拥抱、交缠,终于碰撞出原始的热烈的伟大的激情。

三、 因懂得而离开

时光从不为任何人停留。四天的生活结束了,他们终将面对去与留的抉择。

罗伯特请求弗朗西斯卡跟他一起走,只要她跟他一起,他怎么样都愿意。漂泊一生的罗伯特,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所有的等待终于有了着落。此后人生,他不能没有她,要带她一起走,无论如何,他们必须在一起,永不分离。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他无所畏惧,愿意面对任何困难。“我径直跟你丈夫谈……这事不容易,不过我会做到的。”

弗朗西斯卡的内心极其矛盾,她多想放下这里的一切和爱人一起离开, 可是责任使她不能那么做。想到善良的丈夫理查德和尚未成年的孩子们,如果她离开,他们怎么面对人们的议论,怎么生活下去……这一切,使她极度痛苦。

罗伯特理解弗朗西斯卡,他知道如果他强烈要求弗朗西斯卡和他一起离开,她不会拒绝的。可是,如果那样做了,她以后便不会快乐,想到这里的一切,负罪感会伴随她的一生,使她的灵魂无法安宁。他知道她是对的,可是,他舍不得她,等待一生、寻觅一生,终于遇见彼此,可是,短暂的相处,就要永远地分开,这种痛,让他如何承受。“他望着窗外,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拼命去理解她的感情,他哭了。”真正的爱情不是捆绑对方,而是把对方的幸福置于重要的位置,哪怕牺牲自己。

罗伯特不愧是一个强有力的男人,在对人生的理解中,在灵魂和肉体深处“人”和“兽”的搏击过程中,这个无所畏惧的“物种演变终端的生命”,“最后的牛仔”,为了成全爱人的责任,为了爱人的安宁幸福,他牺牲了自己的感情,分别的刹那,“泪水从他的两颊流下来”。他离开了麦迪逊县,离开了罗斯曼桥,离开了已经和自己融为一体的恋人,他以离开的方式成全了他的恋人的责任。

我们不难想象,罗伯特·金凯做出这个痛苦的抉择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孤独一生,苦苦寻觅,终于遇到心意相通的恋人,短暂的相聚之后,却要在日后漫长的岁月中,寂寞、凄凉地继续漂泊,苦苦思念,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何等的勇气。若不是对爱人的真正懂得,若不是对爱情有着至深的理解,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四、 刻骨铭心的思念

罗伯特离开小镇以后,仅1965年9月写过一封信给弗朗西斯卡外,再没有打扰过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完全有机会见到弗朗西斯卡,但为了履行当初的承诺,为了不打扰恋人的平静生活,他便没有去找她。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孤独一人,浪迹天涯。但不同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不再孤独,他每时每刻心里都装着最心爱的人。他在项链上刻下恋人的名字,一生保存着第一次见面的那张小纸条,他再没有过其他的女人。晚年,他和萨克斯管演奏家卡明斯成为挚友,并在一次醉酒后向好友倾诉了他们的故事。“大滴大滴的眼泪落下来,老人才这么哭法”,被感动的卡明斯将它谱成了《弗朗西丝卡》,罗伯特每周二都去欣赏这支爱情名曲,在魂牵梦绕中回味他们充满激情和魔力的日子,整合弗朗西斯卡的形象,这已成为他风烛残年最后也是唯一的慰藉。

五、结语

真正的爱情只能建立在双方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正如罗伯特·金凯的爱情选择,虽痛苦“离开”,却实现了爱情的坚守,实现了爱情的永恒。在当今这个千金一诺随意打破、爱情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的社会,重读《廊桥遗梦》这部爱情经典,是否能够给我们荒芜的情感世界以启示!

猜你喜欢

弗朗西斯叶芝罗伯特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以建筑的力量回馈社区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勇敢与懦弱
大哲学家买鱼
大哲学家买鱼
英男子当“裸体木匠” 干活时只穿靴子
当你老了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