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视角看城市外宣英译
—— 以温州市政府门户网站英译为例

2019-07-12陈佩佩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名作欣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传播学温州译者

⊙陈佩佩 [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引言

外宣翻译指的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政府门户网站是各级政府实现国际宣传、交流、对外服务等功能的重要媒介。因此,合理建设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网页这一新媒体媒介,对促进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和形象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级政府都积极重视外文网站建设,但也呈现出各地政府发展水平不平衡,县区得分显著偏低的现象。本文试图以温州市政府门户网站英译版(http://english.wenzhou.gov.cn/ )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政府网站汉英翻译过程的典型错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从词汇、句法、语篇及布局上提高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帮助城市形象构建。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一) 翻译的传播学属性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成熟于70至80年代的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该学科的奠基人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将什么信息(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施加了什么影响或者效果(With What Effect)——认为传播的过程就是传播主体如何利用传播内容通过有效的传播渠道对自己的传播受众实施传播效果达到信息共享的过程。

翻译传播学认为翻译行为是“与语言行为和决定紧密相关的一种特殊的语际信息传递方式”,具有传播学特质。传播学的介入将翻译行为放置在动态开放的文化语境内进行考量,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要求译者关注翻译过程中影响信息传播的外部环境因素,正视翻译传播过程的选择性,克服由审美取向、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噪音干扰;注重翻译的目的性和反馈调控,对原语信息进行适当变化和处理使翻译活动靠近预定目标。

(二) 翻译传播学指导下的政府网站翻译

政府门户网站是宣传城市建设和文化,吸引外商投资和海外学子游客,促进本地经济构建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工具。然而,政府门户网站的翻译不是一个封闭静态的文本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应具有充分的跨文化意识,需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来进行翻译实践行为。

作为一种应用型翻译,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是政府网站翻译实践的第一任务。其设置目的是向对当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感兴趣的外来客商和学子介绍当地文化,宣传投资和旅游资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政府网站一般都会用第一二个栏目对当地政府和城市进行概况说明。如在“Government”栏目之后,上海市设置了“The Encyclopedia of Shanghai”栏目,而北京市设置了“Beijing Info”栏目。其次,鉴于对该网页发生兴趣的海外读者的阅读行为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一般英文网页都会分设几个栏目,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城市的投资环境、人文底蕴、旅游和求学环境等相关信息进行介绍,以适应不同读者的信息需求。如北京市在“Beijing Info”和“Government” 栏目后设置了“Travel” “Culture” “Study”“Business” 和“Photo Gallery等六个栏目,而上海亦设置了“Business”“Live”“Art & Culture”“Travel”“Study”“Career”六个栏目。这种将信息根据其功能性进行分割的做法可以有效帮助读者获得所需信息,从而实现网站功能。最后,政府网站英译一般都在首列中设置“FAQ”栏目,如北京市的“Q&A”栏目中罗列了23个最易被涉及的问题,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将困难和解决途径展示得一目了然,有效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政府网站翻译的传播主体,即译者,具有同时承担“信宿”和“信源”双重身份的特殊性。他需要一方面接受源语信息,分析传播意图,同时尽可能规避或者减少传播噪音对传播有效性的干扰。在这一过程中,他甚至可能基于翻译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的原则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再编译。

就传播内容而言,鉴于同中文网页的传播对象和传播目的不同,译者应对英译网页的信息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再表述。因为纷繁芜杂的中国文化特色信息不仅会模糊受众注意力,更会为传播效果设置障碍。比如,北京市人民网站中文页面中只有“政务信息”“政民互动”“政务服务”和“人文北京”四个大栏目。如果直接翻译这四个栏目,这些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表达无疑会让海外读者困惑不已,甚至望而却步。

除此之外,政府文化网站翻译亦是一种新媒体时代的网页翻译,其传播渠道具有多模态、更新迅速的数字传播特点。英文网页的翻译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促进传播效果。如上海市政府即用PDF文档的形式上传了一份The Encyclopedia of Shanghai用以全面介绍上海,而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均使用了照片来介绍城市的方方面面。

三、政府门户网站英译网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笔者采集温州市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网页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的网站语料,考察其中英文文本中的信息传递有效性及探讨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 区分信息优先级,合理布局信息模块

政府门户网站英译属于应用型翻译,因此译者应首先满足其信息传达的需求。在将附着于原语中的信息解码并转译/编码至目的语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发挥其“守门员”的职责,基于常识以及对目的语读者阅读预期的判断,决定信息的优先级,并保证目的语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所需信息。

温州市政府网页的中英文网页基本上是同源的,属于宽泛意义上的“内稿外译”。但是,不同于传统的机械翻译模式,译者需对中文网页的信息模块进行整合和优先级的再排序,以方便目的语读者抓取主要信息。以“温州概况”这一信息板块为例,译者将原中文版式中的十二个二级信息模块和三十五个三级信息模块凝练成十个二级信息模块和四个三级信息模块,删减掉了 “区域人口”“产业经济”“市树市花”三大模块,并增加了“Wenzhou Info”模块。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的市级政府,温州市政府需要首先向自己的受众递上一张简要明了的个人名片,而不希望被“市树市花”这类非重要信息模糊了要点。译者通过信息重组编译原文,将注意力集中于主要信息中,不失一个得体的翻译策略。

因此,作为应用型翻译,如何实现信息传达的功能是网页翻译实践的第一要务。因而,身为政府网页的翻译人员,应首先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合理预估目标读者的阅读预期,对原中文网页的信息重要性进行排列并合理布局信息传递的优先级,保障传递过程的流畅性。

(二) 重构文本结构,突显关键信息

由于中英文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各异,导致中西宣介文本的行文方式各有不同。英文强调逻辑清晰、质朴准确的表达,而中文强调词句整齐、结构工整的宣介方式。对于没有相应文化积淀和思维锻炼的外国读者而言,华美的辞藻和信手拈来的对仗不仅有可能造成理解困难,无法感染受众,更有可能留下不知所云、逻辑不清的印象,反而伤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在面向外国受众的外宣翻译时,有必要“以译语受众为中心,在话语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重构和再表述”。如 例1:

原文: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

译文:As early as the Southern Sony Dynasty (1127-1279), it was opened up as a foreign trade port, enjoying a reputation as a prosperous coastal city comparable to Hangzhou, which was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原文在介绍温州历史时引用了诗词来描绘曾经的繁荣,但如果直译诗词,过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会为目的语读者带来阅读困难,疏离读者距离,同时也会因为过多的信息负载使读者陷于不知所云的处境。原文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原文,并用增译法补充文化信息解释杭州的历史地位,从而使读者更直观理解温州曾经的历史地位。为了消解文化交流障碍,译者不仅需要重构原文信息,同时也需要对原文信息的组成结构和方式进行再归类和再建构,以使译文更贴近原文读者,实现信息传播。如例2:

原文:[1]温州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2]年平均气温17.3—19.4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4.9—9.9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6.7—29.6摄氏度。[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以得名温州。[4]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间。[5]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热带气旋,无霜期为241-326天。[6]全年日照数在1442—2264小时之间。

译文:[1]Wenzhou derives its present name from its mild climate. [2]It is located in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zone, featuring noticeable alternating monsoon in winter and summer, distinct seasons and abundant rainfall,yet without intense heat in summer or bitter cold in winter.[3]It has an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17.3 to 19.4℃ (4.9-9.9℃ in January and 26.7-29.6℃in July). [4]It has an annual rainfall of 1113-2492 mm,much owing to mould rains in the end of spring and beginning of summer, and tropical cyclone during July and September. [5]It boasts a frost-free period of 241-326 days and anannual duration of sunshine of 1,442-2,264 hours.

以上这个段落是文本重构的典型例子。首先,译者将原文中第三句信息提前至第一句,并通过重新表述将之提炼为一个主旨句,将原文螺旋式的中文段落结构更改为直线型的传统英式思维结构。英文语篇结构通常都是以主题句开头,然后纵向发展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层层递进但又回归主题句。因而整个段落具有严谨的逻辑特点。而东方语言是竹节式的,作者通过看似不经意的信息堆叠或者描述得到一个水到渠成的结论,而这一结论通常是需要读者自己意会的。对于缺乏这一文化和思维底蕴锻炼的西方读者,这样的段落会使他们如坠云里。同时,译者在每个句子内部都根据英语的行文方式重新调整了主次信息的呈现顺序,使之更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原文的第4、5、6句为例,译者将原文的第5句包含的三个并列信息分成两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即“春夏之交有梅雨”和“7—9月间有热带气旋”这两个信息块以原因状语的形式附加于第4句上,用于说明温州降水量大的原因;而该句的第三个信息部分,即“无霜期为241—326天”合并至第6句成为对温州气候的一个总结性概述。因此,修改后的英文就变成一个由主旨句开始,并从气候、温度和降水量三方面进行论证的英语篇章结构。

除此之外,原文本通篇都是省略了“温州”这一主语的陈述句,句式结构单一,是比较典型以信息陈述为主要功能的中文外宣文本。相反,英文外宣文本语篇则偏向灵活多变、长短句相结合的句式特点。但是译者只是按照中文的句式结构进行简单的翻译,并未灵活运用各种句型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使译文显得单调乏味。

因此,在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目的的外宣翻译中,译者需得充分考量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预期,综合分析阅读者的价值观、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等多种信息,权衡各信息之间的优先主次,不仅要努力正确传递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合适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原文的结构和行文模式。

(三) 补偿缺省信息,保障文化沟通

汉译英的外宣文本翻译是信息从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流动的过程。英语作为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化,信息的意义更多地体现于信息本身,因而表现出更加清晰明确的文本特征。而中文则相反,信息更多地内化于非语言编码之中,需要依赖于语境获得解码。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作为一种非语境编码,通常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是彼此不言而喻、不说自明的信息。当信源和信宿之间具有共同的记忆时,文化缺省可以提高交际效率。而当二者缺乏这一基础时,文化缺省就形成了交际的障碍,亦给翻译带来了难题。为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缺省造成的交流障碍,外宣文本的译者需得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平衡,在保证信息传递流畅性的前提下尽量实现文化传播,从而达到外宣翻译形象输出的功能。如例3:

原文: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

译文:It was also called the City of White Deer because, according to the legend, when the city was being built a white deer passed by holding a flower in its mouth,a sign of good fortune.

在这句介绍温州鹿城名称起源的句子里,原文作者用了“白鹿衔花”这一概念。中西文化中对“鹿”这一意象的共同记忆并不相同。在西方文化里,鹿通常是基督的象征,是蛇的天敌,因而具有更浓厚的宗教意义,而鹿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更为温和。《述异记》中记载:“鹿千年化为苍,又五百年化为白,又五百年化为玄……玄鹿为脯,食之,寿两千岁。”因此鹿在中国文化里有长寿、吉祥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这一意象时,采用了增译的补偿手法,增加“a sign of good fortune”将隐形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通过补足原文中不说自明的不在场信息,使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方面达到对等,从而实现文化沟通。又如上文例(1)中译者亦对杭州进行了增译,以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杭州当时的历史地位进而更能体会温州在南宋时的繁华。但是,对文化缺省的补足应该是审慎而有节制的,不补偿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而过多解释或加注会破坏阅读的乐趣,使读者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如何掌握二者之间的度,在信息渠道畅通和阅读舒适度之间把握平衡就是译者需要权衡的难题。

缺省文化的处理关乎着城市形象的建立和文化输出的有效性,因此,译者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借助文字、影像和超链接等超文本工具,打破现实文本的时间空间掣肘,延展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并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信息。

(四) 调适冗余信息,减少文化噪音

语际交流中的另一个障碍是冗余信息。冗余信息是指传播者传递的超出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语际交流能够有序进行,得益于适度的冗余成分。在跨文化的语际翻译中,如果把一个语言中原本适度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动地搬到另一种语言中,就会造成信道过载,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译者作为原文信息的接受者和目的语信息的发起者,需要通过技巧性的调节来调整原文中的冗余成分,减少文化噪音,从而适应目的语接受者信息接收,保障信息传递的成功。如例4:

原文: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度03分—28度36分、东经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间。

译文:A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south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Wenzhou borders Lishui to the west,Taizhou to the north, and looks out to the East China Sea on its eastern coast.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作者在介绍了温州的基本地理位置之后又以经纬度来补充说明具体信息。对于有意来温州经商、旅游或者求学的海外读者而言,只需要了解温州大致的地理位置就足够了,并不需要以专业的身份了解其经纬位置。因此,译者对这部分采取不译的策略。同样进行删减的是“南毗福建”这个概念。原文中按东、南、西、北的顺序依次介绍温州的周边地理环境,然而在语际转换中,并不需要如此面面俱到地介绍,毕竟对于一个海外读者而言一个关于温州的相对地理概念就已经足够了。因此,改译后的英文相较于直译的原文信息更加简练,事实更加客观,对读者更有可信度。笔者认为,在此处,可以在简单介绍温州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增加译出google地图,通过放大和缩小来直观了解温州的地理位置和周边情况。

对冗余成分的处理不仅包括对重复冗余表达的处理,同时也包括对冗余文化信息的处理。如例5:

原文: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

译文::Being the land of Ou in ancient times,Wenzhou had become the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the Eastern Ou.

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对两处冗余进行了处理,首先译者用“Being the land of Ou in ancient times”代替了“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这一信息;其次,具体的时间概念“公元前192年”被删除掉了;再次,译者用“the Kingdom of the Eastern Ou”(东欧国)这个概念替换掉了原文中“东瓯王”这一概念。整体而言,译文是对原文颠覆性的重写,这其中固然有译者简化信息量,保障交际功能的考量,但是由于对原文信息的过度简化反而削弱了外宣文本文化介绍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此处保留东欧和东瓯王驺摇这两个文化信息,并以音译加注的方式进行补充说明。同时,应该借用网页超链接的方式扩展阅读体验,了解温州的文明发展起源。

四、总结

政府网页翻译时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向目标读者介绍当地信息,输出当地文化形象,因此译文的传播效果是考核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应以“内外有别”为指导原则,遵循信息传播规律,以信息的传达和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重构、删减、改译、增译等各种不同的技巧来实现这一翻译目的。在研究温州市地方政府英文网页翻译过程中,发现译者已经意识到了翻译的传播学属性,并会根据目标受众的接受度调试信息负载,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发现了误译、文化信息传递不当、文本结构单一等问题,降低了海外读者的阅读乐趣,削弱了文化传递的传播效果。另外,在多媒体的网络传播时代,译者应摈弃翻译是两个不同言语之间转换这一传统思维,充分调动音视频、多媒体文件、超链接等超文本形式,利用丰富多样的大众传媒形式来丰富文化传递的宽度和深度,同时亦能保障文本本身的冗余适度。

① 《我国政府外文网拥有率提升——第六届中国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测评结果》,《信息化建设》2012年第8期,第60—62页。

②⑤ 唐卫华:《论翻译过程的传播本质》,《外语研究》2004年第2期,第48—50页。

③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④ 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40—45页。

⑥ G. J. Ashworth, H. Voogd.

Marketing the City: Concepts,Processes and Dutch Applications

Town Planning Review,1988年第1期,第65—79页。

⑦ 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⑧ 雷沛华:《对外宣介翻译中的修辞问题——以高校网页翻译为例》,《中国翻译》2014年第4期,第112—116页。

⑨ 任昉:《述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⑩ 孙建成,李昕亚:《传播学视角下的网页汉英翻译——兼评故宫博物院英语网页》,《中国科技翻译》2009年第3期,第28—31页。

猜你喜欢

传播学温州译者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好玩的温州乐园
英文摘要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