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广西中职示范特色学校的技术传承与发展

2019-07-11方绪军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6期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化时代,多元化时代背景对技术传承与发展产生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和负向的阻碍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职业教育技术传承与发展路径走向框架:审视技术传承的内涵,尊重个体生命力的自然彰显;适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技艺传承培养网络体系;凸显特色性办学,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鼓励培育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多元化时代  广西中职示范特色学校  技术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方绪军(1982- ),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帮扶县级中专综合改革质量工程项目“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南职院字〔2017〕105号,项目主持人:门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2-0037-04

中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学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早在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便明确提出,组织实施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示范特色院校,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办学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面临着技术传承断裂、特色发展不畅的困境。广西中职示范特色学校建设以“示范”与“特色”为核心,以技术传承与发展为着眼点,探究出一条符合地域特点、民族心理、技术传承、文化共生的发展之路。

一、多元化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技术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结构性变革,职业教育技术传承的使命也面临着多方挑战。既然是技术传承,就隐喻着是传统技术的传承,而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技术能否坚守住最后的故土、能否保住话语权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技术化时代:重视技术传承,忽视个体生命力。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三次生产技术变革后,社会分工细化、智能化程度高、职业界限清晰、岗位能力固着,社会对于人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细化、对于技术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有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了“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用于划分以生产力为代表的技术改良与革新的社会形态。由此可见,技术化的认同感已经根植于社会普适性的价值观念中。

对于培养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来说,技术传承受到了由上至下纵向的重视和发展,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理实比例、实训教学、教学方法等都渗透着技术化取向的蕴意,特别是有些薄弱的县级中职学校更是将“职业教育”定性为“技术教育”,将技术的习得作为人才培养的金科律令,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要把技术的掌握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这种强调人才技术化属性的倾向,往往会错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仅仅是技术化人才,而忽视人才的全方面发展。从本质上来看,这种人才培养定位的不断下移也说明了职业教育功利化取向和工具化取向不断加剧,俨然是将“育人”变为了“制器”。然而,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有观念的高级动物,技术化往往重视技术在人的代际传承与发展,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发展。虽然“能力本位”“人本主义”等高度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术化时代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错判,但是技术化时代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養定位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2. 智能化时代:技术过程去分工化,传承链条断裂。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正式提出“工业4.0”的概念,由此智能化时代拉开了历史的帷幕。2014年,中德两国签订《中德合作行动纲要》,意味着中国工业生产向数字化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中国制造业实施升级战略。2016年,国务院通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标志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迈出了一大步。至此,我国正在快步迈入智能化时代。在智能化时代,原有的生产过程演变为一种“高度集成式”生产。在经历了手工劳动、生产技艺、机器大生产三大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后,高超工匠技术被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器所取代,原来的工匠被操控机器的技术人员所取代,这导致技术过程去分工化愈发凸显。因此,这种生产系统化对于技术技能工序的改变是根本性变革。一方面,将具体的手工技术转型为以智能化机器为核心的集成化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将人从技术与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用智能化机器取代具体的技术工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技术传承的断裂。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职业教育会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将岗位或工序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可操作性、可识别的技术模块或能力模块,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技术工序和生产流程,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培养为职业人。然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在一定层面上淡化了技术的工序和流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人工技能,强调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交叉学科的参与,技术不再体现出精细的分工和高超的工艺,产品的生产环节被精准的机器程序所取代。由此可见,原来的技术环节演变为特殊的技术符号,高超的人工技术传承链条断裂。然而,现有的中职学校还是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本位人才培养模式。

3.多元化文化时代:育人大环境变化,生源空间压缩。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封建社会分工伦理思想的影响,我国近现代以前的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萌而不发的阶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才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中职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中职教育育人外部环境发生着微妙变化。第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加强,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不断下移,无形中分流了中职学校的生源;第二,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冲击,导致中职教育的教育职能和作用受到质疑,甚至被否定;第三,中职学校的地区所辖范围也制约了生源空间,特别是县级中职学校尤为明显;第四,传统思想和思维定式导致中职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发展不畅的窘境。

4.创新创业时代:选择性成才多样,技术传承陷入困境。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概念。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自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热点词汇之一。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创新创业人才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为耀眼的亮点。

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全新的概念。然而,当前对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十分薄弱,在推进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仍不时传来质疑之声,更有一些中职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形式化和表面化的倾向,这导致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偏离了初衷。

二、职业教育技术传承与发展路径走向框架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化时代,多元化时代背景对技术传承与发展产生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和负向的阻碍作用。本研究以广西中职示范特色学校建设为例,探索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技术传承与发展。

1.审视技术传承的内涵,尊重个体生命力的自然彰显。相对于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中职教育侧重于培养技术型工人,而非技术研发人员。

一般来说,技术传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传承就是技术工艺本身的传承,广义的技术传承包括技术工艺本身、技术文化、技术哲学以及技术人才四个层次的传承。全面审视技术传承的内涵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技术哲学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育人观的核心,并且构建以课程为载体、以实训教学为手段、以师资为支撑、以教研为抓手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技术传承的实质不仅仅是技术工艺本身的传承,而是要将技术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符号,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承与发展,那么肩负这一使命的人必须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例如,广西商业高级技工学校以建设广西民族餐饮风情园为手段,把民族文化融入职业教育。通过改革办学模式,“校—企—政—行”多主体育人,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等,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质、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

2.适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技艺传承培养网络体系。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各个学制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不同。其中,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主要是技术工艺的教育;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中端阶段,主要是技术工艺与技能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端阶段,主要是技术技能研发和创新的教育。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技术过程去分工化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呈现出人才结构分层化、人才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服务生产一体化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处于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中职教育要找准人才培养定位,选择适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术的全方位传承为己任,构建技艺传承培养网絡体系。

中职教育构建技艺传承培养网络体系,既要在学制上为学生发展提供上移的空间,建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纵向的技艺传承培养维度,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在中职学制范围内建立以课程、教学、教研、实训为主线的横向的技艺传承培养维度,完善中职教育技术传承路径。例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坭兴陶民间工艺传承的实际,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基于“实习导师制”的“2+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阶段、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了民族工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工需求紧密对接,为学校开辟了一条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共同发展的新路,对钦州坭兴陶民族工艺与职业教育的有机对接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3.凸显特色性办学,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一定的质疑,中职教育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职教育办学层次较低、办学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所致。在中职示范特色学校建设期间,中职学校应凸显“示范”和“特色”两大主题,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哲学层面来看,“示范”是普遍性、共性的展现,“特色”是特殊性的凝聚和凸显,缺乏“特色”的“示范”往往会变得“平庸无奇”,而缺乏“示范”的“特色”往往会变为“无源之水”,因此,“示范”和“特色”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彼此关联的矛盾共同体。在中职示范特色学校建设期间,通过学校的“特色”提升办学的“示范”水平,同时通过“示范”去反思“特色”的效益。

一方面,中职学校必须要有内部自省的思维方式。中职学校求发展一定要对办学问题有明确的界定、理性的思考、科学的规划、内部的反思,否则会陷入无序化的发展窘境。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建立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办学实力,增加办学吸引力,这样才能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具体来说,从技术传承层面来看,中职示范特色学校的“特色”应定位在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上,并通过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外部环境、特色校外实训基地等具体路径来实现。另外,职业教育属于跨界的教育形式,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以此改善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例如,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改革,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运行机制,推动以区域特色产业为目标的全产业链典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辐射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带动校内专业改革发展,成为一所教育理念新、管理水平高、师资队伍强、教学质量优的示范特色学校。

4.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鼓励培育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技术传承与创新创业两者的和谐共生。

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以专业技术传承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做好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步骤、有目的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去,切勿为了追求时髦而盲目无序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以学生的专业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另外还要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方式“筑巢引凤”,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如孵化园、创业园和产业园等。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依托“民族绣织坊”加大与企业合作开发口金包、抱枕等家用产品的力度,将“民族绣织坊”打造成为集设计、研发、展示、发布、采购、电商于一身的创客孵化型工作室,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屹,方绪军,李春春.广西中职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2]方绪军.反思、挑战与重构: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成人教育,2017(12).

[3]王屹,李春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