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展望

2019-07-11孙翠香孙奇涵徐荣青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转型研究

孙翠香 孙奇涵 徐荣青

[摘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既关涉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又关涉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分类管理等新时代教育改革主题。“地方高校转型研究”也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2013—2018年发表的1500余篇该主题研究文献后发现,已有研究有如下特征: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递增态势并于2016年达到峰值,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自地方本科院校,硕博论文的作者主要是“高等教育学”与“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中国教育报》和《教育与职业》是刊载该类研究主题最多的报纸和期刊;“地方高校转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什么是地方高校转型、为什么要转型、转型“转”什么等。反思已有研究,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研究数量增长、研究内容尚不全面系统等问题;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转型中“产教融合”这一核心问题研究,在研究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还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 研究内容分析 研究量化特征

[作者简介]孙翠香(1975- ),女,山东德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孙奇涵(1961- ),女,河北邯郸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徐荣青(1962- ),女,河北武强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天津  30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跨界与合作: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BJA150057)和天津市教委2016年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JWZD38)的阶段性成果,还得到了2017年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2-0025-08

一、引言

作为我国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政策构想,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引领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行动指南。2015年10月,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转型的主要任务和配套政策及推进机制,成为推动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之后,教育部等部委不断完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应用型高校进行了日益清晰的政策构想与设计,尤其在2017年1月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应用型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类型,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①。在国家顶层设计框架下,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也日益清晰。不仅如此,“推动高校转型发展”也日益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在2019年1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被列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至2022年所要達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也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被提出来。这意味着,“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指导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方政府层面,目前已先后有辽宁、四川、广东、河南等20余省(直辖市)发布并实施了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配套实施方案。整体上看,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实践展开的重要依据。在实践领域,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实践也开展得轰轰烈烈,目前已有3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展了转型改革试点工作,合肥学院、黄淮学院等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国家政策颁布、实践领域的探索相呼应,“地方高校转型”研究也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系统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对提高研究质量、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现状分析

以“地方高校转型”为主题词,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搜索平台进行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2013年6月1日②至2018年12月31日止,共搜索到文献1545篇。

(一)量化特征分析

1.研究文献年度发展态势。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态势,不仅能说明学界对该问题领域的关注程度,而且也能反映出随着时间变化这一问题领域的理论建构水平。从“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文献数量来看,期刊论文的总数量(1499篇)远远超过学位论文的总数量(46篇);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居多(42篇);期刊论文年发文数量较多,由2013年的17篇猛增到2014年的140篇,并以迅猛增加的态势增加到2015年的338篇,至2016年达到最高峰389篇,连续三年维持在每年300篇以上,但自2017年始,相关研究文献数量逐步呈递减趋势,2018年文献数量已减少至260篇(见下图)。因期刊论文数量较多、占比较大,因此,从整体上看,期刊论文发文数量变化趋势与整体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整体研究文献的变化态势上来看,有两个显著的增长期,第一个增长期出现在2013—2014年,2014年文献数量比2013年增加了123篇,增速明显;第二个增长期出现在2014—2015年,2015年文献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205篇,增加态势强劲。

2.从研究者及其机构来看,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自地方本科院校。从研究者及其所属机构来看,“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绝大多数研究者均来自地方本科院校,论文作者所属单位频次出现最多(20篇以上)的是许昌学院(51篇)、黄淮学院(30篇)、湖南文理学院(30篇)、钦州学院(21篇)、白城师范学院(20篇)、贺州学院(20篇)等。这些地方高校均是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之后由原来的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许昌学院是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来自许昌学院的多位研究者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论文,主题涉及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教师主体性变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管理保障机制、基础学科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业能力提升、“许昌模式”等。在这些来自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者中,部分研究者对“地方高校转型”研究进行了持续关注,刊发了一系列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其中,来自黄河科技学院的研究者杨刚要重点关注了国外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及办学特色及创新创业教育等。

3.硕博士论文主要来自师范类院校,作者所学专业主要是“高等教育学”与“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硕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往往与最新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该主题的受关注程度。从数量上说,以“地方高校转型”为主题的硕博士论文整体呈增加态势,2017年达到高峰(见26页图)。从这些硕博士论文作者的所属单位来看,作者主要集中于师范类院校,在全部46位作者中有24位作者来自师范类院校,占比52.17%,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沈阳师范大学(7篇)和陕西师范大学(3篇)。从硕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专业来看,主要属于教育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下的子学科(专业)(见下表),其中,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目录下“高等教育学”与“职业技术教育学”两个专业的作者比较多,分别占到总数的41.30%和15.22%;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目录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作者也占比较大,达到21.74%,即3/4的硕博士论文作者所属专业为“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4.从文献来源来看,《中国教育报》《教育与职业》成为刊载该类研究主题最多的报纸和期刊。从刊载“地方高校转型”主题的文献来源期刊看,报纸类媒体《中国教育报》(37篇)与期刊类杂志《教育与职业》(27篇)是刊载此类主题的最主要媒介;其他如《中国成人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等也刊载了多篇“地方高校转型”主题的论文。其中,《中国教育报》作为以全面、准确、及时宣传国家教育政策及报道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和经验为宗旨的主流媒体,2013—2015年刊发了一系列由记者、高校知名教授、地方院校校长(书记)撰写的文章。除了《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系列报道之外,还针对地方高校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刊发了涉及“地方高校转型”的顶层设计、产教融合等关键问题的文章,如《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等,特别具有标志意义的《反思高教改革的“两个三十年”》《加快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道路》等,基于历史维度、时代特征解读与厘清地方高校转型的诸多关键问题,对实践中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具有指导意义。另外,作为我国成立最早、历史最久的职业教育期刊,《教育与职业》2014—2018年也刊载了大量以“地方高校转型”为主题的论文,涉及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转型发展、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等主题,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高校转型的理论体系内容。

(二)“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文献的内容特征分析

1.什么是“地方高校转型”?——高校结构与型态的整体变革。“转型”这一问题的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往往被泛指某一领域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系统化的、带有根本性转变的变化过程,如政治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等。到底什么是地方高校轉型?这是开展地方高校转型研究必须首先厘清的一个问题。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内涵”这一问题的观点多样。绝大多数研究强调“地方高校转型”是学校“整体”转型(或称改革、转变、转化、创新升级)过程,提出“转型”不是局部的变化,而是事物整体主导性质的变化,强调事物的结构、功能、形态、运转模式等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地方高校转型是“指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等科学定位,并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④。也有研究在强调“整体”转型的基础上,侧重对地方高校“型态”的强调,提出地方高校的“应用型态”抑或“运行型态”的变化等。“高校转型发展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办学举措的整体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态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态的整体位移,是国家战略、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等方面倒逼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客观需要。”⑤从类型上实现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且强调“整体”转型。

2.为什么要转型?——来自高校内外部多种力量的推动。地方高校为什么要转型?显然,影响地方高校转型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转型有了特定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更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诸多“力量”。从外在客观因素分析, “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产业结构优化对人才培养结构转变的需求、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求”⑥等成为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外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必然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等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地方高校通过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以回应学校外部力量对地方高校转型的迫切需要。从内部因素分析,地方高校招生的压力、学生就业的压力、院校办学的困境等,也直接推动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意愿,“地方高校生存发展的转型需求、地方本科高校的招生及就业压力、地方本科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⑦,成为推动地方高校转型的内部力量。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还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互动与利益调适所带来的转型动力”⑧,“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进而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因此,寻求合法性也成为转型的动力。”⑨

3.“转什么”?——聚焦“定位”、专业群、“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及治理机制。关于转型到底“转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研究者从多维度对转型发展内容作了系统阐述,其中提及较多的是微观层面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或学校办学定位、生源、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评价、学校治理结构等核心要素的转型,个别研究涉及宏观层面的政府角色与政策工具等问题。首先,地方高校转型关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转向何方?这就涉及地方高校转型的目标与方向问题,即地方高校转型中的高校定位问题。转型之后的高校应定位于什么?部分研究认为,转型后的地方高校应定位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应坚持‘专业教育定位……大部分地方高校应明确‘职业教育定位,着力培养高水平职业技能型人才”⑩。还有研究从转型后地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视角阐述了地方高校发展定位问题,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突出‘高创新型和高应用技能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11。其次,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群),是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也是突破口。有研究提出“专业集群”的概念,并提出“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12。大多数研究多局限于某一专业的转型建设方面,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专业等。再次,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地方高校顺利转型的关键。多数研究将关注点集中于地方高校教师激励、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培养路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角色转型、科研能力提升等,其中,探讨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绩效评价等主题的研究较多,“我国地方高校转型中教师绩效评价改革应基于高校转型战略规划设计教师评价改革、基于战略目标研制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基于政校关系重构完善高校转型发展的制度设计。”13最后,建立合作治理机制是地方高校转型顺利实现的关键,因此,对转型后的地方高校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建立“行业和企业参与”的合作治理机构和机制是重要观点之一,它认为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探索行业企业参与的新型治理结构,提出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应设立由行业企业等组成的高效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参与地方高校管理的机制,确立和完善“企业参与、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群众监督”14的新型治理结构。当然,除了上述关注点之外,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政府角色、政府职责、政府与高校关系等问题也成为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有研究关注到了地方高校转型中的政府角色、职责等政府定位问题,提出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尽快实现从‘全能走向‘有限、从‘管制走向‘服务的角色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15如果说“服务型政府”仍然是一种政府改革导向的话,那么具体赋予政府一定的角色,就使得政府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更为具体和明确。有研究提出了政府作为“制度性能动者”的角色,认为“政府是转型高校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政治合法性和实用合法性,政府通过讲话和出台政策来赋予转型高校以政治合法性,同时给予高校以政策和资源优惠,赋予地方高校以实用合法性”16。还有研究侧重研究地方高校转型中政府的职责问题,认为在地方高校转型中,政府要承担“主动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教育、要营造地方高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切实扩大和落实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17等政府责任与作为。需注意的是,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因此,厘清政府与学校各自权责边界、角色定位等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

三、反思:研究数量增长、研究内容尚不全面系统

(一)研究文献数量的急剧式增长:凸显政府意志、媒体声音与院校实践的合力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文献数量出现两个极速增长期,即2013—2014年、2014—2015年,之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出现研究文献大幅增加的态势,与此时期中央政府密集征求政策意见及颁布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密切关系。首先,2013—2014年,政策意见征求稿传达了国家顶层设计意图、地方高校联盟组织机构的成立、教育主流媒体发声、院校实践,共同促成了“地方高校转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13年初,教育部就开始着手转型的调研与论证,“教育部组织了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18,开展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之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4年)征求意见稿》印发,提出试办应用技术大学(学院)、促进地方高等学校和行业特色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方向转型发展等政策意向。这一政策意向代表的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引发研究者开始关注“地方高校转型”这一“新”领域。与此同时,“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于2013年6月成立,这一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的组织机构的成立,被视为“开启了地方高校转型的大幕”。与国家政策顶层设计及实践界探索“不谋而合”的是,学界自2013年也开始出现对“地方高校转型”的关注和研究,较早研究“地方高校转型”问题的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一文,该文对地方高校转型的目标、主要内容及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上述一系列课题研究、实践及媒体声音共同促成了“地方高校转型”成为“新”的研究问题领域、新的关注点。其次,教育部发布的政策意见征求稿及具有重要节点意义的政策,直接促使大量研究迅速涌现,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增加迅猛。《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颁布,使“地方高校转型”成为确定性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不仅从政策角度急需地方政府制定和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更关键的是,在实践领域,3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及300多所独立学院迫切需要对其之前一直坚持的带有补偿性质的“追赶式”扩张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亟须突破来自外部社会环境压力与内部发展制约所带来的困境。而上述政策恰恰如一个“航标”,在关键时刻为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因此,来自这些机构的实践者以此为契机,从实践层面及理论研究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迅猛增加。当然,除了研究成果“数量急剧式增长”这一特点之外,在研究作者群体的扩展及研究机构层次的提升上,仍需引起更多、更高层次研究机构的关注。

(二)研究内容尚不全面系统,招生考试制度、产教融合等核心内容的研究过少

从整体上看,已有研究内容尽管涉及地方高校转型的方方面面,但客观分析,目前尚缺乏针对某一核心研究内容的深入、细致、系统研究,绝大多数的研究涉及地方高校转型的多个“要素”,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地方高校转型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但缺乏针对地方高校转型中某一个核心要素的深入、细致、系统研究。反思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关于地方高校转型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对地方高校转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如地方转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地方转型高校课程体系研究、地方转型高校拨款制度研究、地方转型高校治理结构研究、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群)设置研究、地方转型高校产教融合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亟待深入系统研究。

四、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未来展望

(一)要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转型中的“产教融合”研究,这是决定地方高校转型成功与否的核心与命脉

客观分析,地方高校转型的逻辑起点与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在于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给”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因此,只有促进作为教育侧的地方高校与产业侧的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才能从根本上契合“地方高校转型”的逻辑诉求。推进地方高校由“產教分离”或产教融合程度不高到“产教融合”,实现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办学或人才培养,既是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目标,也是地方高校转型的重要内容,更是地方高校转型能否最终实现的必然路径。地方高校转型中的“产教融合”研究,作为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和“命脉”,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其指导思想就确立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9。该意见将其确定为指导思想,这意味着“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将贯穿地方高校转型的任一环节、任一方面。

从目前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明确以地方高校转型中的“产教融合”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因此,未来应加强地方高校转型中的“产教融合”研究,准确把握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与命脉。未来关于地方高校转型中的“产教融合”研究应集中于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地方转型高校如何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转型高校的资源、结构如何与区域产业体系相匹配、与区域产业布局相对接。二是重点研究地方转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如何更好地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这方面的研究要重点关注地方转型高校在“学科专业转型”过程中,如何使转型高校的学科专业(群)更好地对接地方新兴产业链,包括如何设置地方急需、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如何建立行业和企业参与的学科专业(群)设置和调整机制等。三是重点要研究地方转型高校如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既包括如何确定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也包括地方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企业深度参与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研究、校企合作“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研究、行业(企业)参与的高校理事会制度研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等。四是构建企业参与、对接企业需求、以企业成效为评价标准的高校科研创新机制研究。

(二)在研究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成果数量近几年急劇增长,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高校转型的理论体系建构和高校转型实践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客观地说,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质量亟待提高,仍存在部分研究成果处于低层次重复研究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研究问题笼统而概括、研究方法局限于经验总结式、研究结论出现雷同、研究的学科领域局限于单一学科等方面。“地方高校转型”是一项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工程,从理论上讲,既涉及宏观层面的政府与市场(产业)关系问题,需要政策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又涉及中观层面的地方高校整体布局、地方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密切对接,需要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和不同部门的协同推进;同时,还涉及微观层面的地方高校内部核心要素(办学定位、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治理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变革。因此,要提高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质量,需要在确定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规避盲目追求“大而全”、笼统而概括、方法及视角单一等问题。首先,在确定研究问题时要明确而具体地切中地方高校转型实践中的难点,如地方转型高校如何服务于地方新产业、新技术,行业、企业如何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地方高校办学及人才培养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既是地方高校转型必须予以首先厘清的理论构建问题,又是真正关系到推进地方高校转型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其次,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应结合确定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或采用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转型研究迫切需要增加量化研究,采用数量和数据来分析、阐释地方高校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以更好地规避当前过多带有“自说自话”性质的经验总结式研究。最后,克服学科壁垒,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研究地方高校转型,才可能从多视角整合的角度把握地方高校转型的实质。如前文所述,目前地方高校转型研究主要局限于“教育学”学科视角,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高校转型不仅涉及教育系统的综合改革,也涉及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变迁问题,同时还涉及产业侧的需求、政府治理体系构建和改革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转型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理应成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从多学科多视角审视、分析、探索地方高校转型问题,才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地方高校转型问题的解决。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Z].2017-02-04.

②之所以界定搜索起始时间2013年6月1日,主要是发现在这之前的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文献,其“转型”意义皆不是本文所限定的基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转型”之意。

③硕博论文无法归到相应专业类别的皆归入“其他”,如某硕士论文属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无法归到相应二级学科专业目录下。

④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站研究报告2013年[R].(2013-11-30)[2019-03-18].https://wenku.baidu.com/view/f7015dd0856a561252d36f65.html.

⑤颜炳乾.高校转型发展:职教与高教的共同战略切入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14(31):26.

⑥⑦赵新亮,张彦通.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2):39-40,40.

⑧崔凯锋.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动力机制研究[D/OL].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2019-03-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2&filename=1018175964.nh&v=MDcxMzdMcklWRjI2RnJLL0c5aktxNU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T2ZZK1JzRnl6bFY=.

⑨16贺随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的制度性能动者研究[D/OL].济南:山东大学,2017[2019-03-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702&filename=1017069086.nh&v=MTYzMjRHYk8rRjlIRXFa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PZlkrUnNGeXpsVmJ2TlZGMjY=.

⑩孙静,王旭东.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定位分类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6(6):52.

11赖明谷,柳和生,徐和清.“同级类差”与“同类级差”视角中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探索,2015(7):15.

12顾永安.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36.

13杨琼.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以英国博尔顿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7(7):61-62.

14袁潇.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5(6):12.

15钱志刚,刘慧. 从管制走向服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1.

17张应强. 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2014(6):6.

18张墨宁.地方高校开启“二次转型”[J].南风窗,2014(16):37.

19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Z].2015-11-16.

猜你喜欢

转型研究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