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翻译批评系统的建立

2019-07-11张茹娟孔犇

卷宗 2019年18期
关键词:化境

张茹娟 孔犇

摘 要:本文将从钱钟书的“化境”说谈起,试论标记理论、侯氏语用标记等效原则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并探究各理论的内在联系。尝试从不同层次构建翻译批评理论总体框架及具体操作流程,以期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翻译批评理论的系统化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翻译批评;标记理论;等效原则;语法隐喻;“化境”说

随着翻译活动的兴起,翻译批评也随之产生。然而,对于翻译批评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各家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评判系统。纵观中外学者的翻译批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者的观点虽在语言表述方面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是有所联系的,甚至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将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谈起,试论标记理论、侯氏语用标记等效原则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并探究各理论的内在联系。

1 总体框架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为翻译原则和翻译批评的标准提供了又一理据。对于“化境”,他是这样认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差异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了‘化境”。至于“保存原作的风味”的评判,钱先生并未做过多阐释。自“化境”说提出以来,中国译界学者对这一理论都有所解读,有些学者把对这一理论的解读付诸于具体的词汇、句子层级。如将“化境”说的基本内涵推演概括为“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相比较,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一致(语义相同、审美等效)、所付出的认知努力相同(没有因此而加大或减弱);译文与原文相比对,在可读性、语义、审美方面等效”(薄振杰,2013)这三个方面。

上述提到的将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为“化境”说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加细化的准则,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词汇、句子层级的对比分析中。那么,在进行翻译批评的过程中,又该怎样评判“等效”呢?怎样算得付出的认知努力相同?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当然,对于翻译这门学科来说,我们是很难横加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翻譯作品的好坏褒贬的。但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学者们一直在这一方面不断努力,探索量化评价翻译作品的方法。就评判付出的认知努力和在语义方面等效这两点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法隐喻和标记理论为之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路径。

2 理论支撑

标记理论由布拉格学派提出,如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广泛运用于语用、语义、音系等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语义研究中,语义标记是指“一个语义有标记词在词义上比语义无标记词较具体”(王立非,1991)。比如,woman在语义上就比man要具体,woman仅指女性,而man既可以指男性,又可以指男性和女性的统称——人类。因此,man是无标记词,woman是有标记词。在语用研究中,“处于‘默认值语用状态的可称为‘语用无标记式,否则就是‘语用标记式”(侯国金,2005)。例如,拍照时说“Say Cheese!”是语用无标记式,而如果说“Say big Cheese!”或“Say small Cheese!”就是语用标记式。

标记理论中的标记式和无标记式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法隐喻的隐喻式和一致式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一致式是指“更加靠近外部世界的事态的表达方式”。而当某一个词汇语法形式不被用于表达它通常所表达的意义时,就出现了语法隐喻(黄国文,2009)。在句子层级,不同的语法结构可以表示同一个意义,其中一个结构可能就是隐喻式,而另一个结构就是一致式。例如:

A: Have some more cheese.

B: Theres still some cheese left.

在上面这两个例句中,它们的交际功能是一样的,都是请对方再吃点奶酪。不同的是,A为一致式,而B为隐喻式。祈使句通常用来表示命令、邀请、劝告、警告等,陈述句通常用来描述事实、陈述观点。而在例句B中,陈述句用来提出邀请,并不用于表达它原先所表达的意义,因此是隐喻式。

在翻译批评过程中,语法隐喻和标记理论都可以用于评判读者对比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认知努力是否相同。无标记式或一致式是“更加靠近外部世界的事态”的表达方式,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标记式或隐喻式,相对于一致式而言,在解读时需要付出比一致式更多的努力,至于多多少,可以用标记理论中的“强标记”“弱标记”来评判。例如上文提到的例子中,“Say big Cheese!”为弱标记式,“Say small Cheese!”为强标记式。对比分析相对应的中文翻译时,标记性与原文一致的译文是更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在语义、语用层面上也更接近于原文。

3 具体操作

基于传统的标记理论和奈达的等效原则,侯国金提出了语用标记等效原则。其中包含12条次则,把标记性进行细分,分为“U,M-,M+,M++”,即“无标记、弱标记、中标记、强标记”。在这12次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用标记等效值这一概念,列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侯国金,2005)。下文以例子来说明如何具体操作这一流程。

3.1 词汇层级

例1. 原文:He wrote some verses on her, and very pretty, they were.

译文1:他为珍妮写了一些诗,一些优美隽永的诗。

译文2:他为珍妮写了一些诗,写的真动人。

例1取自《傲慢与偏见》,出自班纳特太太之口。原文中的“pretty”为口语,由班纳特太太说出来很自然,是无标记式。译文1“优美隽永”一词极具文学性,是标记式,译文2中“写的真动人”是口语,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是无标记式的。因此,译文2要略胜一筹。

例2. 原文:Dont weep crocodile tears with his misfortune.

译文1:别假惺惺地为他的不幸难过了。

译文2:别为他的不幸掉鳄鱼的眼泪了。

原文中“crocodile tears”是惯用表达,已根植于英语文化中,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是不具有标记性的,但是对于汉语读者来说,“鳄鱼的眼泪”是修辞性表达,不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他们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才能理解。因此,将其意译为无标记性的“假惺惺”更好一些,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达规范。

3.2 句子层级

例3. 原文:She was caught in the rain.

译文1:她被雨淋了。

译文2:她淋雨了。

英语中被动句是很常见的用法,并不是标记式句式。而被动句在汉语中则为标记性句式。将原文中的被动句式译为汉语时,主动语态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与原文标记性对等。

例4. 原文:How realistic is that? Its easy enough with newborns and sleeping babies. Its imaginable with feisty toddlers, though it takes more patience.

译文1:这有多现实呢?对于新生儿和熟睡的宝宝来说,他们很容易得到这种爱;对于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尽管需要更多耐心,还是能够得到的。

译文2:这无条件的爱到底有多真呢?要对刚刚降临人世和梦中熟睡的婴儿产生这样的爱意是很简单的;要是多费些耐心,对满是精神活力,刚刚蹒跚学步的儿童这样去爱也并不难。

基于语用标记等效原则来分析上述译文,我们可以通过表格中译文的标记式(M)与无标记式(U)是否与原文一致看出,译文2在以下七个方面的对比中,大多数参数都与原文一致,而譯文1与原文标记性一致的数量较少。因此,译文2是较为理想的译文。

参数 原文 译文1 译文2

措辞 U U M

称谓 M U M

结构 U M U

修辞 M M M

否定 - - -

含义 U M U

预设 M U M

从上述各例我们可以看出:与原文的标记性保持一致的译文相对较好。但在文学翻译批评的实际操作中,也并非如此。由于文学作品其特有的修辞和审美特点,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的审美体验也应该列在考虑的范围内,即所译出的语言在符合原作语言风格的前提下,要具有文学色彩。比如《嘉莉妹妹》中这句话的翻译(林玉鹏,2002):

例5. 原文:There was something satisfactory in the attention of this individual with his good clothes.

译文1:在这个穿着漂亮衣服人的注意中有一些令人满意的东西。

译文2:这个衣冠楚楚的人所献的殷勤,使她感到有点得意。

如果根据标记理论来评判这两个译文,译文1更符合原文无标记性的措辞特点。但译文1毫无文学性可言,甚至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2虽然用了“衣冠楚楚”“殷勤”这些带有弱标记性的词,但总的来说更具有可读性、审美性。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不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句子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是具有标记性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标记理论仍可以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中。

4 结语

从“化境”说及对“化境”说的再阐释,到标记理论中的“标记性”“非标记性”或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隐喻式”,再到侯氏的语用标记等效原则,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由总体到具体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利用这一系统进行翻译批评,我们可以在“化境”说的总体指导下利用语用标记等效原则对翻译作品进行量化评分,但同时又不完全依靠分数来评判译作的好坏。依照这样一个流程操作的优点在于总体框架的约束和具体操作的精细能够尽量确保原作和译作在词汇、句子、语篇各层级上的对等,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际操作的衡量标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称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操作流程为系统不尽合适,探究纷繁的学术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为一管之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薄振杰,徐莉娜.钱钟书“化境”说再阐释[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

[2]侯国金.语用标记价值假说与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假说[J].外语学刊,2005(2).

[3]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值[J].中国翻译,2005(5).

[4]侯国金.浅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5]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9(1).

[6]林玉鹏.标记理论和文学翻译的风格标记[J].中国翻译,2002(5).

[7]王立非.关于标记理论[J].外国语,1991(4).

作者简介

张茹娟(1990-),硕士研究生,山东女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孔犇(1989-),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

猜你喜欢

化境
化境
视觉万象 化境心源——学术性与思考型意象油画家任传文
化境(外一则)
一种具有最优收敛速度的正则化境面下降算法
心所欲不逾矩——论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
由《林纾的翻译》析钱钟书的“化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