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园往事

2019-07-11陈春阳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随园黛瓦金陵

陈春阳

对于在随园度过三年的我来说,相比外人看到的黄墙黛瓦、雕梁画栋,我心中随园的美,更多的在于她浓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日日身在其间才能感受到的文化气息与沉静气质。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随园,这个地方像一粒种子,埋在我的心田,但是,长出的却不是鲜花,也不是大树,而是一株藤蔓,从岁月深处旖旎而来,又枝连叶蔓地伸向远方。

十多年前的春天,因为研究生入学面试,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走进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那里就是曹雪芹的大观园,也是袁枚的随园。入门的梧桐大道,翠色满眼,走进去,便是红柱、黄墙、黛瓦,飞檐翘角,迂回连廊,那一刻,我就知道,这里有岁月沉淀的沧桑与底蕴,也应该会有文化血脉的坚守与传承。

《随园诗话》有云:“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历史上,从曹寅,到袁枚,随园几经易手,几度兴废,如今留下来的,只有袁枚命名的随园和遗址。直到上世紀初,金陵女子大学在此兴建校区,随园才开始了她的新角色。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旧址已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人们,依然有幸能在随园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布局随意,实则设计精妙的仿古宫殿式建筑群,感受美国建筑师墨菲,中国建筑师吕彦直、梁思成等人古典思维与现代文明碰撞的艺术火花。

对于在随园度过三年的我来说,相比外人看到的黄墙黛瓦、雕梁画栋,我心中随园的美,更多的在于她浓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日日身在其间才能感受到的文化气息与沉静气质。

深秋,当大草坪两旁的百年银杏在地上洒下一片金黄,我从山顶的宿舍拾级而下,从蜿蜒连廊穿过,顺着青石基座踏进古韵留香的华夏图书馆,闻到书页散发的时光味道,我仿佛能看见往昔岁月的模样。曾经,中华文化艺术集大成者李叔同、词学大师唐圭璋、语言学家徐复、心理学家高觉敷、现代画家傅抱石、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奠基者竺可桢……一大批视学问为生命、视学品为人品的大师,在随园著书立说、言传身教。他们曾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过我往返的这条山径,出入我进出的那扇门?

静谧的德风园,也是我爱去的地方。一湾碧水,几簇湖石,四根赭柱,四对楹联,孔子佩剑而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是树德教化之意。作为一所很早就确立了师范性质的高等院校,对教育的情怀与执着,是她的灵魂所在。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正是在随园,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现在依然是引领教育改革的先锋理念;陈鹤琴先生学成归国,便在这里任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授,如今,先生倡导的“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在各地校园,依然随处可见。他们不仅是学界巨子,还是教坛俊彦,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师学子。

在南师大11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题词“厚生育桃李,薪火传万代”。是了,一百多年来,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所践行的,无一不是厚生精神的体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金陵女子大学第一任校长吴贻芳便提出了“厚生”的校训。她认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

曾经,有一段用生命践行厚生精神的故事,不仅留在了随园,也留在了南京的城市记忆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大学教育系主任、代理校长,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女士多次拒绝大使馆的撤离要求,坚守校园,保护了一万多名妇女儿童,使他们免遭屠杀和蹂躏,给陷入绝望和恐惧的南京人以生的希望。当时建的瞭望台,现在依然英姿不改,魏特琳女士的雕像立在一旁,守望着学子们来来往往,雕像下刻着四个大字: 金陵永生。

今天,这些精神力量已悄然融入每位南师人的血脉之中。我就读的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中国当代教育学家鲁洁,学在金女大,教在南师大,谈起教育,她深情地说:“我看到教育的希望和前景,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正是像鲁洁这样的一批导师,用自己的人格和学术魅力,构建了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教育场,让身在其中的我们,得到生命的滋养和专业的涵养。

百年金陵,根深脉远。大观园也好,随园老人也罢,都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一百多年来,这座风雅之园未曾间断的便是书页翻动的声响,以及薪火不断的教育之光。

猜你喜欢

随园黛瓦金陵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青砖黛瓦,相守千百年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江南,故乡
小巷轻雨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