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卡族,一群人的自我狂欢

2019-07-10

当代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则抱团哈佛

我身边不少朋友都热衷于打卡,学个英语要在朋友圈里晒“已坚持背单词X天”,还不忘加一句“自律的人最可怕”;有的朋友喜欢打卡分享心灵鸡汤,一天一条,“假鸡汤”偶尔会遭到质疑,便简单用一句“不管准不准,先Mark再说” 。一笑带过,第二天继续;还有一个女性朋友最为可笑,加入了所谓的减肥监督群,每天在群里减肥打卡,一个月下来不但一斤没减,还胖了5斤,她还很骄傲,跟我说一个月的坚持打卡,是她人生中坚持得最久的一件事。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于打卡呢?是在炫耀自己的坚持,还是真的渴求一种监督的力量?作为一个被迫监督的人,我特别想说:“我很忙,没工夫监督你。”  张奥

聂宏斌  心理咨询师:

从你身边朋友的这些打卡习惯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借助外界力量监督自己自律的生活,并从中历练成长。但是自律和成长哪那么简单?所谓的成长必然要经历痛苦的蜕变,就像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样,要想众人弯腰嗅之,必要经历寒冬的磨炼。

自律做不到的事情依靠外界的他律做补充,如此说来,打卡似乎有科学依据。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越热闹的自律反而越容易半途折戟。所谓的抱团成长,看似是大家互相监督,实则更容易出现的是抱团放弃,甚至把这种放弃看作是一次理性的集体狂欢。

心理学家曾在2009年做过一项实验:让163名志愿者进行相关测试后,分别写下自己的目标,写完后一半人保密,另一半人则需要当众宣读。接下来心理学家给所有测试者45分钟的时间进行目标落实。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对目标保密的人大多认为45分钟并不足够,自己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来实现目标,公开宣布目标的人则平均33分钟就选择了放弃,其中不少人还认为自己已经无限接近目标了。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目标公开时,就很容易将“说到”误认为“做到”,很直观的心理误区就是,在他们眼里说了就是做了!

热衷打卡还源于一种心理动因。身边人的“点赞评论”会让自己感觉像是被刮目相看了,于是产生自己很优秀的错觉。实际上这更多的是自我陶醉,一种让自己降低实践力的虚假自信,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错把开始当结束。

著名社会学研究者Derek Sivers曾在TED的演讲中说道:当一个人有了目标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会闭嘴。

最近,哈佛近一半新生是富二代的新闻成为微博上的热议话题,占据主流的评论观点是“龙生龙、凤生凤”,有人引申说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但我比较关注的是哈佛新生压力源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很大一部分哈佛新生根本不玩社交网站,压力全部来自于自我期望。

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都是优秀得不动声色。他们不会通过每天热衷于打卡来告诉众人自己的目标,不会通过表演来建构自我身份,更不会期待通过他人的监督来获得目标已完成的假象满足。

《21世纪商业评论》的发行人吴伯凡说:“有的人热衷于囤积知识而迟迟不愿意去做,就是为了让自己停留在舒適区。因为学习是一个打破已有认知并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不堪,再进入学习区面对残酷的反馈。”

回到自律这件事情上,之所以选择打卡,实则是想改善当前现状,重构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它如同学习一样,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越是痛苦就越不想走出当前的舒适区,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勇气改变。自律这条路上永远不缺少立Flag的人,自律永远都是一个人的狂欢!

猜你喜欢

人则抱团哈佛
吃梨润燥分生熟
主持人语
如何应对机构抱团的估值泡沫
路旁紫薇
浪漫成灾,蝴蝶“入侵”西伯利亚!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抱团”(双语加油站)
玫瑰易名, 芳香依旧
我所理解的生活
哈佛讲堂里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