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精准扶贫中增进民生福祉 诠释新时代共享理念

2019-07-10寇鹏飞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主体性民生精准扶贫

寇鹏飞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并对怎样“精”、如何“准”做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六年来,精准扶贫稳步推进,在增进人民福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精准扶贫的提出和实施突出人民主体性,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性。精准扶贫不仅为推进扶贫攻坚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精准扶贫;主体性;民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014-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步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扶贫工作异常艰巨,贫困人群的复杂性、脱贫工作的困难性前所未有,可以说,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扶贫实际、分析扶贫主要矛盾,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在以后的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部署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思想,为扶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1]5,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成绩的取得是精准扶贫实践的结果,不仅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而且诠释了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

一、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党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2]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安危记在心上,时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实现社会稳步发展,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的理论概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仅要在人民的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要注重体现出群体性、全面性,要通盘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同方面、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作为使命责任,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每一个贫困群体,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我国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几十年,但是粗放性的工作方法导致贫困扶助的质量和效果不够理想。在之前的扶贫工作中,贫困人口底数常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准确性差,扶贫资金不能有的放矢,扶贫工作出现许多怪现象:贫困县领导干部的工作不是如何脱贫,而是想尽办法保住贫困帽子。结果导致不应扶的扶了,应该扶的没扶,进而滋生社会不公,甚至出现扶贫领域的腐败。从问题的表面看,是粗放扶贫的工作方法问题,实质是反映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問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精准扶贫为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3]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体人民立下的誓言,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执政党最大的政治,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的检验标准就是看人民是否获得了最大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实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了最大保障。精准扶贫为贫困群众生存权、发展权提供了顺畅的实现路径,更加有效地增进城乡间、区域间、民族间和群体间的和谐度;让发展成果由全民公平共享,这样的小康社会才是真正的民生社会和民心社会,这里的共享人群一定包括正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精准扶贫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全体中国人民一起携手迈入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要求,彰显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强化了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认同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

二、精准扶贫的组织实施要既“精”又“准”,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扶贫工作十分重视,从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后多次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其中“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好解读。“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5]。精准扶贫既是一项政治工作,又是一项群众工作,也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在实施“六个精准”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发挥主体性作用,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联合当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一起聚焦贫困群体,发挥主体能动性。在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各级党组织要在资金的使用上、信息的传递上、科学技术的应用上下功夫、出实招,充分整合各类帮扶资源,对贫困人群做到在扶贫政策上有倾向,在扶贫精力上有倾斜,同时注重情感扶贫、真心扶贫,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既要成为传递党和政府温暖的“快递员”、贫困群众的贴心人,也要成为脱贫攻坚中的领头雁,完成“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岗位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一支业务精干,懂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能够吃苦耐劳的扶贫干部队伍,发挥其工作主动性,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切实将扶贫工作精准到最需要帮助的人。在“精”“准”的过程中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定贫困人口,分析其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结对帮扶,实现“实招施策精准、实功推进精准、实效落地精准”。

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早日实现消除贫困人口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让贫困人口本身成为精准扶贫的行动者,让他们成为脱贫攻坚中的活跃的因素和精准脱贫的推动力量,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在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精神帮扶。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群体是精准扶贫的主体,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因素,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是推动精准扶贫的强大内生力量,因此,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愚,要切实改变以往粗放式大包大揽的扶贫模式,要改变贫困群体的“局外人”“旁观者”的角色。将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主动性作为重点工作,特别是贫困群体思想意识的提高,提升战胜贫困的信心,通过解疑释惑,激发其内生动力。必须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想教育方法,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困难群众对贫困的正确认识,积极分析致贫原因,实现战胜贫困的心理构建,在他们的头脑中植入励志文化的优秀基因,激发内生动力,使全体人民锐意进取,奋勇开拓,用勤劳的双手和昂扬的斗志来改变命运。同时,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用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引领社会风气,净化贫困文化土壤,让贫困人群在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积极健康、斗志昂扬,发挥自身主体性,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扶贫成果惠及贫困群体,彰显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45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享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全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时至今日,精准扶贫已经实施6年,扶贫攻坚战役已经打了3年,成绩单上的数字振奋人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0%。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1.0%,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的9 899万,减少到2018年末的1 660万,6年间减少贫困人口8 239万,仅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就减少了1 386万。从贫困县的脱贫情况看,2013年全国有832个贫困县,2016年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有28个,2017年有125个,2018年约280个。2013年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是12.8万个,2018年底是2.6万个。未来,精准扶贫的目标更加明确,2019年减少贫困人口1 000万以上,脱贫摘帽300个县,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精准扶贫成绩的取得显示了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过上好日子的根本目标,践行着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使命。精准扶贫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贫困人口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贫困人口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极大充实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保障了民生的持续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精准扶贫的实施正在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精准扶贫成果惠及贫困群体,努力在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不仅进一步强化和凸显了发展的民生导向,同时也指出了民生改善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共享是解决发展的目的问题,脱贫是解答共享目标问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入分析面临的矛盾问题,准确把握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找准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和工作方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最好例证。共享能提升贫困人群的创造性,自发地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最大程度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共享发展增强了发展成果的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让更多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福祉,才能激发人民干事创业的活力。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出彩人生,才能为国家发展积淀更深厚的力量,精准扶贫为如期实现“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契合国情和世界扶贫事业的需要,精准扶贫诠释社会发展的时代性

贫困问题一直是全人类面临的巨大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精准扶贫的系列举措,切实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保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适应新时代贫困治理的发展要求。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表明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做了一件最精细的难事。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将包括政党、政府、经济社会、公益在内的各种组织有机联合起来,多元驱动地取得扶贫良好成果。精准扶贫思想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其产生、发展、实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进行的,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来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思想不仅拓展了我国扶贫体系内容,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体系,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精准扶贫”的理论体系及其贡献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精准扶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民生基础,为我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发展目标贡献了力量,同时也适应了世界反贫困发展的实际要求,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样板,贡献了中国智慧。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中国是导致全世界范围内贫困率大为降低的主要原因。”[6]世界银行也曾提出:“如果能有一个国家成为消除极端贫困的表率,那么,这很有可能是中国。”[7]2015年,在《联合国千年宣言》制定的消除贫困的目标中,我国作为189个缔约国之一,提前完成了目标。实现了4.39亿人摆脱极端贫困的状态,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足以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精准扶贫成果得到了国际赞誉。联合国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表示,“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盖图强调,中国确实承担起了其作为大国的责任;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虽然各国的文化、国情以及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但中国经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文森特·马文森表示:“我们需要分享中国的成功,同时乐于了解取得这些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精准扶贫的战略,以及创新的思路和做法。这些对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从全球看,贫困人口有8亿多,由贫困带来的饥饿、死亡、社会动荡、恐怖主义问题严重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坚持权利和义务平等原则,做到主动参与、勇于担责。精准扶贫为现行的全球贫困治理体系提供了思路,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一般需求。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方略在中国取得的成绩,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扶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世界减贫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建设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0.

[3]2017年春节前夕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1-25.

[4]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20.

[5]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3.

[6]阿玛蒂亚·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J].经济学(季刊),2003,2(2):257-270.

[7]福伟,肖斐.2020告别贫困!习近平要求限时完成的目标[EB/OL].(2017-06-15)[2019-03-0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615/c1001-29342594.html.

猜你喜欢

主体性民生精准扶贫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