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锡复:30余载潜心练艺只为做好红木家具

2019-07-10李洁军

中国林业产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红木木工家具

文/李洁军

“做三十多年不容易,大涌人都有这个责任,要把这个红木行业发展下去。我们是做了三十多年的红木人,一直走这条路。如果我们不干红木了,把物业拿去出租,做其他项目,也许收益不会低于红木。然而,如果你不做,他也不做,这个行业也许就会慢慢消失了,就没有这个大涌红木了。”

那些传统的手工艺,记述了历史的昨天,同时,也是对艺术与美的追求。今天来看,手工艺人不只是简单的养家糊口,“匠人”这个词让热爱的人更有追求。

与他谈话,每一次都是用质朴与平实的语言,而言到之处却相当接地气,所以,他掌舵的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成为中山大涌的领军企业。在多数公众场合,他很少露面,即便露面也保持着务实与低调的行事风格。谈及企业的未来与谋略,他有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步步为营及未雨绸缪。

他,就是中山东成红木董事长张锡复。

他来自于贫穷的小山村,一身手艺与所有人生之初所构建而成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全部来源于小时候成长学艺的地方。一个充满了张力、人情味,却又布满了艰辛、痛苦的奇异小天地,有人沉溺在这里,找到了奋力向前的方向和目标;有人则为解决生计,授艺糊口。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工匠。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传统手工艺里的意、形、态,初学者其实很难掌握好,没点天资聪颖,没点刻苦钻研,少则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师。

木工是红木家具制造过程的一道重要工序,一般包括开料、选料、开榫做卯以及组装等。对张锡复来说,入行之初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初中生,一门心思也不过是想学一门手艺,日后好养活自己。在坚硬的木头与五花八门的工具之间,缓慢、少量、劳作,一次又一次的寸量,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一滴又一滴的汗水,那些被“蹂躏”的木头见证了张锡复学习成长的足迹。

今天的张锡复尽管已是中山红木商界的翘楚,但,与他来往,不摆架子,不讲大话。而从来不张扬的他在遇到他人需要帮扶时,却表现出让人感动的真诚和热情。不沽名,不钓誉,只是出于内心“性本善”的呈现。这是多数与张锡复接触过的人对他的评价。与他多接触几次,你会慢慢发现他是一个人格魅力厚积薄发的人。

学艺就是在摸索中清晰还原

美到极致的东西,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番惊心动魄。

木工看起来简单,但很多技巧不用心做是做不来的,也绝对做不出好家具来。比如刨料要平整、光滑、方正,画线要准确、正确,打榫眼要方正、垂直,这些都体现着一个工匠的技术水平。

而张锡复的学习不仅仅是来源于师傅的口耳相传以及理论知识的讲述上,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在顺德工作的那家红木家具厂里,木工的技术都不够纯熟,很多年轻技工对技术一无所知,都是进厂后再来学习的。没办法啊,我只好利用下班时间跑到别的家具厂去观摩师傅做工,一遍一遍地去。”他说,“很多木匠自己其实懂得怎么做,心里也清楚,就是很难用平常的语言清楚表达出来,‘可意会不可言传’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了。没有师傅手把手教学真的很难,所以,只能自己看完后再去思考怎么优化与改善。在这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很多工匠一般,张锡复的双手布满细小的老茧疤痕,无疑,这是岁月和能力的最美见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多次获奖,慢慢地,张锡复也对自己的技艺更有信心了。他说,自己对尺寸把握得很准。“我们用榫卯结构,不用螺丝钉,所有的红木家具都按照手工流程制作出来。榫卯是指两个家具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八九十年代的红木家具工厂几乎没有开榫机这样设备,那时候基本是靠人工开榫做卯的。”张锡复接着说“开榫做卯不是一种简单的掏空,在家具的不同地方做出来的榫卯大小也会不一样,这都很有讲究。榫与卯的连接是否紧密,对红木家具的结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喜欢,才一直坚持在做。张锡复还提到,木工很辛苦,很多时候需要面对的是高温的工作环境和高压的劳动强度,但是看到自己做出的成品,心里很有满足感。

与优秀的人同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张锡复专注地做了多年红木家具木匠,期间他组建了家庭,创立了企业,人生迈入了新阶段。不变的是,他还是那么的喜欢呆在工厂,喜欢与厂里其他工匠交流想法和心得,偶尔也会因为某个制造工序、某个家具构件的分歧而争得面红耳赤,可很快都被圆满解决了。

有一种幸福是与优秀的人同行,张锡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特点,像吴建清厂长、伍凤山师傅,跟他们接触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样自己也会变得更优秀,成长得更快。“秋山木工”的匠人哲学中很有名的一点是“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有修为、素养高的工匠,首先要懂得怎么尊重这项工作,然后是如何懂得关爱别人、尊重别人、替别人着想。

张锡复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对传统手工艺有着与生俱有的敬畏,也许这就是东成红木家具长期以来保持品质,赢得消费者交口称赞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既塑造了东成红木独特的风格,也让大众对这一富有个性的品牌加深了印象,增加了忠诚度。

“董事长是一个心态很平和的人。不忙的时候,他经常来厂里检查工作。有时候看到有的家具部件做得不好,或者榫卯开得不好,又或者纹饰雕刻得不够生动,他都会直接指出问题,并让负责的工人修改,但很少看到他发脾气。”东成红木生产厂长吴建清说。

托起传承红木家具文化的梦

张锡复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小时候生活在有着“客家之都”称号的广东梅州五华。从小祖辈就教导要向英才俊杰看齐,再辅以坚强与积极的客家文化土壤,今天,客家文化的特质在张锡复的身上依稀还有印记可寻。譬如,尽管离开家乡后在外面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小时候在家乡生活的岁月,但,张锡复依然保持着客家人的起居生活习惯。

在工作上,对于东成红木每一个细节的要求,张锡复多年坚持务必做到位,追求精益求精。而做企业,不再是以利益导向为根本追求,而是对文化传承的崇尚和对红木家具一种深深地执爱。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下来,并把现代生活元素结合起来。我们要给到消费者的不仅仅是用稀有的名贵材质红木做成的家具,更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其所用的家具是有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可以把这种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的载体。”这是张锡复凝聚多年对红木家具的认识。至今,他依然保持常年在车间与展厅观揣产品工艺和设计的习惯。“把时间和精力扎进红木家具的工艺和设计,我就觉得心里很扎实,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张锡复用他自己平实的语言表达他与红木家具的情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木文化情结如同陈年老酒越来越有味道。

或许是带有行业情结的人才把企业的根扎得很深很深,才能在民族品牌的铸造上有所作为。尽管张锡复没有明言,但要做可以传承的红木家具是他不变的初心。

因为张锡复与红木家具的情结及传承民族文化的初心坚定不移,在三十年来,张锡复没有离开过红木家具这一领域,不为其它领域的利来利往有所动摇。所以,张锡复带领的东成红木实现后起之秀并成为中山大涌红木家具界的翘楚。

全国木工比赛冠军、东成红木的木工师傅伍凤山也说到:“手工艺人的世界其实是共通的,只要大家有共同语言,沟通就不存在问题。我们与董事长之间也是这样的,我懂他,他懂我,大家都奔着‘做精品家具’这个目标干下去。”

成功路径的肺腑之言

有人说,成功是有理由的。而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成功者在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往往忽略了他们成功的路径。

如今已经在中山大涌坐上红木企业老大座次的东成红木创始人张锡复回忆,“我们刚开始来到这边。大家都不认识你,做得大的,做得很出名的老板也有很多。我们从积跬步以至千里的信念,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绩。”这就是张锡复的信念,只有比别人更主动更努力,不怕麻烦,才能博得更多的机会。

“开始时我们的积极性很强,政府组织的活动我们会主动地参加。哪里有展销,别人怕麻烦,但是我们不怕麻烦,不管是北京的上海的展销会,我们都会过去参展。人还没到,我们的货就先到了,知名度也就慢慢地就扩大了。”

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郭琼这样评价:张总是一个做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坚持与坚定是他行事风格。他做事,要么不做,要做他就全力以赴去做到尽善尽美。

把名气打出来后,从商海的变迁中张锡复认识到,“人品即品牌,人品不好,品牌肯定也不会好到哪去。售后服务也是一个方面,服务好了,影响力当然会互相传播,人家也会对我们有信心。”

对于企业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张锡复没有保留。虽然已经事过境迁,但张锡复的两番话对于多数初期创业者有着千金难买的借鉴意义。

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在企业形成规模与上了轨道之后,张锡复感受到责任两字的分量。回望大涌的红木发展史,张锡复是这样理解他作为一个红木家具人肩上的责任:“做三十多年不容易,大涌人都有这个责任,要把这个红木行业发展下去。我们是做了三十多年的红木人,一直走这条路。如果我们不干红木了,把物业拿去出租,做其他项目,也许收益不会低于红木。然而,如果你不做,他也不做,这个行业也许就会慢慢消失了,就没有这个大涌红木了。”

正是对于大涌红木所怀有的这份真挚的情感,张锡复一直坚定地为发展大涌的红木产业,以及红木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自己可以说,这个行业做到这样是不简单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尽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去做好它、做强它,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红木这个行业来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是这样的一种责任感,驱使着张锡复对于东成红木的产品坚持着高要求、高标准,在细节处要求尽善尽美。在日常,张锡复因对家具的了解与对品质的追求,也经常到工厂巡视,深抓源头,亲自监督每一套家具的生产流程。他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小细节成就大品牌”。因此,只要是达不到标准的产品,必须马上拆了重做,把不合格的拆掉换掉。

这不仅仅是张锡复在品牌的塑造上所做的努力,也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远大目标的企业家所追求的目标。

爱心、胸怀与格局

生活中,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给予,最感人之处是反哺。虽在外打拼事业,远离家乡多年,怀着赤子之心的张锡复,却一刻也没停下对家乡五华的关注。这也是许多客家人一贯而来所保持的优秀传统,自己有成就了,要回报家乡,为家乡干点儿实事好事。

在不为媒体所熟知的背后,张锡复每一年都默默为家乡贡献了一笔又一笔善款。无论是修路建桥,或是重建敬老院,资助重症的同胞,帮扶失学的少年,张锡复都义不容辞,尽自己的一份“小力”。然,滴水汇聚成河,这些年累计下来,大大小小的捐助,已经达800多万元的惊人数额!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来说,能够坚持长期地做慈善献爱心,不仅是一件拼人品更是拼实力的事情。

除了对家乡的关怀,在大涌,张锡复也是“有难尽量帮”,是名副其实的“捐款大户”、“纳税大户”。对于大涌的红木产业,张锡复笑言,“人家都说我们东成是黄埔军校,有很多厂长、主管都是从这里出去了。都有四五十个,开厂都做成功了。”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也绝对是安静的。

从容独立、务实勤奋、执着专一,这是木匠张锡复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他说,红木家具是一门对工艺非常严格的门类,任何时候,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不是“赶时髦”,而是要将最精髓的部分提炼、融入,使之能够在不同时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诚如多数与张锡复接触过的人的评价,他是一个人格魅力厚积薄发的人。心系家乡,心系整个行业发展,张锡复怀揣他的坚定不移的初心和与红木家具的情结,正阔步向前走!

猜你喜欢

红木木工家具
探析红木余料开发应用研究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木工课——《野孩子乐队》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凭祥红木文博城
投资
黄木工
黄木工
如何辨别真假红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