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开创新时期竹产业发展新局面

2019-07-10费本华

中国林业产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竹材竹编竹笋

文/费本华

竹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的进一步支持;需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机制武装产业;需要实施仓储工程,打造储备材基础,形成竹标准材市场模式;更需要发挥竹材特有优势,重点发展“实竹”建材、智能竹编、竹纤维工程等,努力开创新时期竹产业发展新局面,提高竹产业发展质量,加快竹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竹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竹类植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集生态学特性、材料学特性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环境友好型植物,一次种植,永续利用。据2017年出版的《World Checklist of Bamboo and Rattan》统计,全球竹类植物88属,1642种,面积约3200多万公顷,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中国拥有竹类植物39属837种,面积约占全球竹林面积的20%,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保护好、培育好和利用好竹资源,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竹材在建材、造纸、食品、家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重组竹、竹集成材、竹编工艺品、竹纤维制品、竹碳制品等100多个系列上万个品种。据统计,目前我国竹产业年产值达2000亿元。然而,在竹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劳动力密集、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充分利用好国家产业政策,吸收相关行业的发展经验,改变观念、创新思维,走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集团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加大政策支撑力度

一、竹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4个阶段: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2007—2017年中国竹产业产值从500亿元增加至2359亿元,产值提升迅速,表明中国竹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此期间,竹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部分竹产业领域出现较显著的良性竞争。然而,综合目前的竹产业市场现状分析,不同地区的竹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对于中西部地区,竹产业处于成长至成熟阶段;对于东部地区,如浙江临安,有学者认为,临安竹产业从2013年开始,发展速度变缓甚至下降,进入了成熟期至衰退期的过渡阶段,亟待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竹产业发展面临多种不平衡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2016年全国竹产业产值达2109亿元,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和安徽,其中福建、浙江、江西的竹产业产值占64.64%。以浙江和贵州为例,浙江竹林面积约78.3万公顷,产值469亿元;贵州竹林面积约15.69万公顷,产值19亿元,资源和产值显著不对等。整体看来,全国竹产业呈现东部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滞后,竹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

产业发展不协调。位于东部的竹产业大省,一产、二产、三产衔接较好,产业以集群模式为主,一产发展稳定,二产较发达,三产虽然较少,也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但是中西部竹产业欠发达地区,产业链普遍较短,大多以一产为主,二产欠发达,三产很少,仍处于发展不协调状态。

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同质化严重。根据《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全国竹加工企业有12756家,其中年产值低于500万的企业为7583家,占企业总数的59.4%;产值超过亿元的加工企业只有101家,占企业总数的0.8%。竹产业的作坊式加工过于普遍,恶意竞争显著,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吉竹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大量作坊式工厂集中生产竹拉丝,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出现恶意竞争,利润空间缩小。2018年,由于环保问题,安吉县关停2000多家竹拉丝作坊式工厂。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竹产业易呈现昙花一现的情况。

竹产品市场消费氛围不好。我国长期以来的生活用品都是以木质为主,消费者对竹产品了解不够,尤其是北方缺乏竹资源的地方,人们对竹子的认识大多仅存在古代诗词中。竹企业的宣传推广能力有限,导致竹产品市场竞争力低。

二、加大政策措施扶持

促进协调发展。对于竹资源丰富而产值低下的地区,要巩固一产,重抓二产,发展三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典型县(市)示范区,学习竹产业发达地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对新兴的竹企业进行规范引导,积极宣传竹产业类型,避免同质化竞争,宏观调控产业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对于竹产业发达地区,如临安、安吉等地,改进陈旧技术,创新发展一产和二产,进一步发展三产;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指导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进行整合;建立竹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引进高新企业及高层次人才,打造龙头企业品牌集群。

营造现代化市场。提高宣传力度,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禁止不符合质量、卫生、安全标准的竹产品进入市场。积极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提升竹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印象,打击劣质竹产品的虚假宣传。

实施碳补贴政策。竹子是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短时间内固碳比树木快很多,1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但是,不及时采伐的竹材会很快枯死,碳循环“来得快、去得快”,大大降低了碳储量;如果通过人工调控,采取碳封存措施,如进行仓储,或制备成家具、建筑、工艺品、乐器、管道等,则会延长使用年限,实现碳循环“来得快、去得慢”,意义巨大。因此,政府可以实施碳补贴政策,促进企业对竹材的采伐、利用及仓储,刺激竹企业生产质量好、使用年限长的产品。碳汇补贴会间接导致竹产品价格升高,促进竹农与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同时刺激人们对竹产品的消费。此外,研究表明,基于价格的碳汇补贴或碳税政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很好的实施效果,对应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意义。实施减免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规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竹业属于林业项目中的重要产业,但是在减免税方面开展得并不顺利,需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实施竹材仓储工程

仓储在产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连接收购、加工、销售的中间环节,在调节供需、平抑市场、保持产品品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竹产品而言,竹材仓储有利于完善竹产业链条,帮助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多重效用。

保持竹林健康。竹材生长可分为增进期、稳定期和下降期,竹子的采伐年龄应该在稳定期,一般是三度(5年生)以下留养,四度(6~7年生)抽砍,五度(8~9年生)填空,七度以上的毛竹不保留。即“存三(度)去四(度)不留七(度)”。如果竹林连续几个周期没有采伐,竹子枯死,枯秆萌生大量萌蘖,会影响竹林健康。实施竹材仓储,将未及时利用的适龄竹材采伐下来进行存储,保障后续应用。这一措施让竹林采伐按周期顺利进行,持续保持竹林健康。

利于精准扶贫。当前,中国农村处于青壮年人口外流、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阶段,这对竹林的生产和利用有直接影响。劳动力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效率下降,降低竹林地利用率。实现竹材仓储,可以提高竹材利用率,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提高竹农对竹林的重视,从而提高竹林收入,提升当地竹农的经济水平。年轻劳动力的涌入,也利于改善竹林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竹产业现代化进程。

实施储备材工程。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储备林”建设。和“储备林”不同,竹材更适宜“储备材”模式。竹材生长周期短、可再生性强,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实施竹材仓储,将竹林中成熟竹材当年进行采伐,通过干燥等预处理方式,解决竹材虫蛀和霉变等问题,或者直接进行炭化处理,作为“储备材”贮存,供竹加工企业备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种模式是对再生资源的持续性积累,较当前的“储备林”模式更具创新意义,应当作为国家材料、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此外,还可以结合信息管理系统,鼓励相关基地、企业、林场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网络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及时上传、更新区域“储备材”蓄积量、结构和规模,监测“储备材”规格、数量、价格等相关参数,形成国家“储备材”主要指标。这一措施同样适用于速生人工林树种,如杉、桉、杨等可再生资源,形成由国家出资出策,大集团公司担当,将成熟林进行及时采伐,建立预处理、仓储、备用、木竹材安全一体化的“储备材”体系。

建设竹标准材市场

标准化是推动产业发展、加强产品竞争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源动力,对于竹产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竹材领域制定了竹产品术语、竹材材性测试标准、竹制品检疫处理技术规程,以及竹材刨花板、竹篾层积材、竹集成材、重组竹、竹缠绕复合管等一系列产品标准。标准的制定推动了竹材生产、加工、采购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化,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竹产业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工作。

原材料标准化。竹材标准化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原材料单元,如圆竹、竹条等的规格、性能,建立不同品质、规格、等级的原材料标准;根据生产和使用部门的需求,制定造纸用材、建筑用材、家具用材、日用品用材、工艺品用材等的标准,企业可以按需求购买不同型号的竹材,达到合理选择、科学采购的目的。这是竹材标准化的基本要素,是其他竹产品标准的基础。原材料单元的标准化有利于监督生产的各个环节,供应部门按原材料标准订货采购,质量检验部门按照标准对原材料进行入厂验收及统一检验,使生产顺利进行;各企业按标准采购竹材,还可以保证集中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建立标准材数据库。按照上述标准提取竹标准材的工艺参数,建立标准材数据库。竹加工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特点、技术需求等条件,确定竹产品设计方案,制定检测与控制规范。这一措施有助于实现竹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推进竹产业发展进程,提升竹产品的竞争实力。

发展“实竹”标准材。竹产业的优势是产品与文化并存,竹产品的外观决定了竹文化的推广成效。在目前的竹标准材中,竹刨花板、重组竹等虽然产品性能良好、工艺成熟,但无法体现竹材特色,消费者不能从外观直接判断原材料是否为竹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竹材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不破坏或少破坏竹材,才是实施竹标准材的科学途径。目前,圆竹、竹集成材和展平竹均保留了竹材特有的外观,制备的产品为消费者所喜爱。在此基础上,应当大力发展“实竹”标准材,每年为国家提供1亿~2亿立方米的标准竹材,填补木材资源缺口。

实施竹编智能工程

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极具文化特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日本、印度、泰国等东亚、东南亚国家被广泛应用。竹编产品充分利用竹材“高强高韧、刚柔相济”的天然特性,具有不同于平面化柔性编织产品的空间立体特征,在编织类产品中独树一帜,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和使用价值;产品采用经纬向编织,无需胶黏剂,属于绿色无胶产品,在家具、建筑、餐具、容器、装饰等领域均可应用,有重要的环保价值。作为竹编原材料的竹种很多,如毛竹、淡竹、水竹、青皮竹、慈竹等。国内竹编产业遍布的区域较多,产量较高的地方有浙江东阳、四川青神、福建、云南等,产业倾向于艺术性,多采用手工艺模式,每件竹编产品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编织成本非常高。在当前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竹编产业处于矛盾、边缘化的状态,既无法完全挤进“高精”的艺术领域,又无法降低成本,实现工业化生产,这使得竹编产品无论在艺术领域还是产品领域都无法正常推进。

弘扬传统手工艺应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更广的消费群体。解决竹编产品边缘化的关键在于让竹编彻底进入产品领域,实现现代化设计、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提高竹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的商品化。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竹编单元标准化。竹编智能化生产的基础是竹编单元规格化、标准化。目前的竹编产品,较粗的竹丝约10~15毫米,较细的竹丝约0.2~0.3毫米,单元尺寸不一,很难大规模生产、复制,无法形成大的文化产业集团。标准化生产是指将竹编单元分级、分等,规范编织单元的经纬密度、编织线间距、线条宽度等,方便后期参数化设计与建模。

竹编过程智能化。竹编流程主要包括采竹、开片、分篾、染色、编织等阶段。其中,编织是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机械化的重要环节。竹编图案一般采用经纬交织,被压的竹丝为“经线”,编织的竹丝为“纬线”,属于数学中的几何学问题。通过提炼工艺参数,对几何构成规则进行解析,结合数字化工具,就可以对竹篾进行智能化设计与编织。目前,竹编设计软件主要有CAD、Grasshopper、Rhinoceros软件等。竹编方法有一挑一压、两挑两压、三挑三压、万字编、回形纹、孔雀纹等,方法复杂多变,掌握困难。而传统竹编传承都是授徒传承,手把手教学,年轻人学习缺乏耐性,导致竹编产业后继乏人。通过参数化编织程序,可以实现不同尺寸竹丝间的自由组合与切换,实现多样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方便吸引高精尖人才,提升竹编附加值。西南交通大学的杜鹏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算法,提出一种智能竹丝编织机控制系统,使竹编图案更加多样化,提升编织效率。有企业生产出数控智能机械化精细竹丝制作及编织机器,打破了手工编织的传统,实现了竹编自动化,目前已投产使用。

实施竹纤维工程

竹纤维是以竹子为原料的纤维素纤维,目前应用于造纸和纺织领域。

一、造纸领域

据中国造纸协会竹浆委员会统计,2017年我国竹浆总产能近300万吨。竹浆造纸,已成为竹产业中产值占比最大的产业之一。

竹浆造纸优势。一是成纸性能高。化学浆的抄纸性能取决于植物的组成要素,包含纤维素含量、纤维形态、灰分含量等。竹纤维含量达40%,其长度介于针叶材与阔叶材之间,平均长度约2.04毫米,长宽比可达(70:1)~(150:1),这些特征决定了竹纤维交织能力强、柔软度高,成纸强度高。二是健康无污染。造纸行业一直是传统的污染大户,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原木浆造纸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造纸协会关于造纸工业“十三五”发展的意见》强调,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非木材,如竹浆原料等制浆。随着环境保护部《关于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的通知》的发布,2017年,造纸行业的环保压力加大,大量不合格中小企业关停、限产和转型。竹浆造纸改善了这一情况,目前本色竹浆纸产能近60万吨,生产工艺不经过含氯漂剂漂白,没有有机卤化物(AOX)等化学物质的残留,在杜绝污染的同时保证了人们的用纸健康。在消费市场上,本色竹浆纸以其环保、健康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竹浆企业发展建议。竹浆企业在选培竹种、单产提高、创新本色竹纸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继续推进竹浆造纸产业,需制定本色竹浆标准,并进一步朝集约化、规模化发展。2018年9月由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发起的地方标准《本色竹浆》初审会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预示了本色竹浆标准的有效推进。此外,对竹浆产业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变革,一是大力推动“竹—浆—纸—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形成一条全产业链,构造竹浆造纸新模式;二是将分散企业集中,整合企业,节约能耗;三是倡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本色竹浆生活用纸系列。目前,竹企业陆续推出了“斑布BABO”等一系列品牌,大力宣传竹本色纸的环保性能,让消费者逐渐接受生活用纸从“白”变“黄”的过程。

二 、纺织领域

纺织领域的竹纤维分为天然竹纤维和再生竹纤维。天然竹纤维是指由几根甚至十几根竹单纤维组成的30毫米以上的长纤维,断裂强度在3厘牛/分特以上,线密度在1.8特克斯以下,满足纺织要求;其优点是天然环保性高,缺点是消耗原料多,1 吨天然竹纤维需要9~10 吨圆竹。再生竹纤维包括竹浆粘胶纤维和竹Lyocell纤维,这两者都是纤维素纤维,但是工艺相差较大。前者纤维细度、白度与普通粘胶纤维接近,但是污染严重;后者在纺织业被誉为“天丝”,织物具有强度高、回溯率高、耐高温、稳定性好等优点。“十三五”期间,Lyocell纤维被列为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工程重点项目之一。2017年7月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的Lyocell纤维产业化项目实现全线开车达产,投产后下游客户一订而空。由此看来,纺织领域的竹纤维产业应将重点放在竹Lyocell纤维的开发和利用上,提高竹纤维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与此同时,改善天然竹纤维和粘胶纤维的生产工艺,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联合攻关,推进竹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笋产业现代化

竹笋是一种天然可再生的绿色蔬菜,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元素、维生素,高蛋白及低淀粉,有“寒士山珍”之称。竹笋产业是竹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竹笋及其制品是竹林资源开发中的第2大类产品。我国年产鲜笋1000万吨以上,以新鲜竹笋、笋干、清水笋、发酵竹笋和方便笋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40%的鲜笋用于鲜食、鲜销,60%用于加工后销售。

目前,我国竹笋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竹笋加工处于粗加工阶段,笋干、水煮笋及调味笋等产品的营养价值挖掘不足,产值较低,效益不高;2.竹笋容易木质化,常温存放24小时,即有60%的笋体发生木质化,而竹笋在储藏过程中易发酵、褐变和腐烂,这些都限制了竹笋的大规模流通和超长货架期供应。而现有的保鲜技术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制作工艺,包括减压储藏、涂膜保鲜、辐射、速冻处理、化学保鲜等,这些处理方式影响鲜笋固有的色泽、脆度、风味和营养价值等;3.竹笋副产物,如笋衣、笋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这些均未得到充分利用。

针对以上问题,竹笋产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改进:

建立现代化运营模式。积极借鉴粮食行业、蔬菜水果行业等的先进经验,构建新型的生产、销售模式。比如,可以学习茶叶产业链,建立“采收—笋站烘干初加工—总公司精加工—贸易”的系列模式,实现采笋、剥壳、烘干、包装等过程的连续机械化,实现笋产品系列化、销售全球化,从而提高竹笋经济效益。

提高竹笋贮藏保鲜技术。增强竹笋在低温储运过程中所使用抗菌包装材料的性能,如采用纳米包装材料等,可降低春笋呼吸强度,抑制微生物生长等,从而延长竹笋储藏期。另外,有研究采用短时预煮+冷却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经过剥壳弹衣、修整清洗、切块、漂烫杀菌、冷却、沥水、速冻、包装等过程,制备高品质的速冻鲜笋。这种技术可以克服鲜笋季节性食用的缺点,延长竹笋供应期。

研发全笋营养化利用技术。充分发挥笋体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开发多种笋类食品,如笋汁饮品、竹笋酒、竹笋膳食纤维点心等,建立品牌意识,提高竹笋营养品的销售量。

猜你喜欢

竹材竹编竹笋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竹笋
竹笋
竹材首饰的开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