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清代景泰蓝纹样的种类与文化涵义

2019-07-08安丽哲

创意设计源 2019年3期
关键词:景泰蓝龙纹手工艺

摘 要 目前学界对于传统纹样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瓷器纹样、服饰刺绣、石刻、木刻、剪纸等类别上,鲜有对景泰蓝的传统纹样进行总结和讨论。笔者在搜集国内外大量清代景泰蓝纹样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将其中最常见的传统纹样的种类与涵义进行概括与分析,从而为传统景泰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景泰蓝;纹样;龙纹;手工艺;艺术人类学

引用本文格式 安丽哲.谈清代景泰蓝纹样的种类与文化涵义[J].创意设计源,2019(3):4-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mainly focuses on porcelain patterns or clothing embroidery, stone carving, wood carving, paper cutting and other categories, and seldom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cloisonne.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cloisonne patterns in the Qing dynasty at domestic and abroad, the author combined historical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types and meanings of the most common traditional patterns, so as to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loisonne culture.

Key Words  Cloisonne;Pattern;Dragon pattern;Handicraft;Artistic anthropology

从广义上来说,“景泰蓝”是对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及其制品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它是2006 年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关于景泰蓝起源于何时何地,业内多有争议,一说为景泰蓝诞于商代;一说为景泰蓝产于唐代;还有一说为元代忽必烈西征时,自西亚传入中国,不过大家一致认同景泰蓝的技艺在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已经非常成熟,并开始在宫廷内部盛行,而因制作这种工艺品的底色多为蓝彩珐琅釉(如天蓝、钴蓝、宝蓝等),所以称其为“景泰蓝”。

一、清代景泰蓝纹样研究的基础

清代是景泰蓝烧造的高峰期,有句俗话叫“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讲的就是景泰蓝的价值。明代晚期与清代中早期,景泰蓝是御用烧制,只有宫廷可以使用,明代少府监、清宫造办处“珐琅作”都是专门制作景泰蓝的地方。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以后,经济衰退,国库亏空,宫廷已不能继续供养专门的景泰蓝工匠,遂将他们打发出宫。由于市场的需求,出宫后的景泰蓝工匠创办了多家作坊,如老天利、德兴成、远古斋、志远堂等。景泰蓝雍容华贵,色彩明艳,非常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所以在列强入侵以后,美、英、法三国的商人相继在北平设立洋行来抢购景泰蓝,京城中的古董店更是无景泰蓝不敢称为“店”。随着市场需要的增加,京城又出现了主要生产且用于出口的景泰蓝官营作坊(如大清工艺局与印铸局)。建国后,北京市成立了工艺美术品总公司,对包括景泰蓝在内的特种工艺品进行统一管理。1956年,40多家珐琅工厂、作坊合并组成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1958年起,北京珐琅厂又转为国营厂开始扩大生产,主要用于出口[1]。这个过程一直从清代中期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景泰蓝也逐渐成为西方富裕阶层家中必备的装饰品及日常用品。大量的景泰蓝作为手工艺品被出口到西方,为我国近百年来的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反观国内,景泰蓝很少出现在民间,这是因为景泰蓝早期是御用之物,民间被禁止制作与使用。清末民初,景泰蓝虽然流传民间,但作为宫廷手工艺的景泰蓝繁工贵料,即使富裕的阶层也难以承受,于是景泰蓝成为了一种民间

较为罕见的藏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近20年以来,景泰蓝的收藏在国内兴起,大量清代、民国包括出口创汇期的景泰蓝被华人从世界各地收购回来,这也为当代学界对当时景泰蓝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影响清代景泰蓝纹样造型的三个因素

相比于瓷器、漆器等其他传统手工艺,景泰蓝的历史并不长,其纹样也多参考瓷器以及其他器物上常用的各种传统纹样。这些传统纹样多带有传统寓意,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不同的工艺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使得不同的工艺类型有着对一些纹样的偏好。景泰蓝制作工艺多达108道工序,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烧窑、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我们依照景泰蓝的工艺特点和胎质及珐琅表现方式的不同,将景泰蓝分为四种: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狭义上的“景泰蓝”即掐丝珐琅,多以紫铜为胎(少数是金胎或者银胎),用镊子将扁紫铜丝掐成各种图案,再蘸白芨粘于铜胎之上,在其内填充各色珐琅料,后入窑经多次高温煅烧,再经打磨、鎏金而成。本文所探讨的纹样主要是狭义上的“景泰蓝”,即掐丝珐琅。

影响掐丝珐琅纹样造型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造型实现的方式,景泰蓝纹样造型通过红铜掐丝完成,即用小钳子将铜丝弯曲成指定的图案,这样的造型方式对图案有一定的要求,但无法完成特别复杂的图案,所

以景泰蓝在纹样取舍上,最多使用的是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次之,人物造型最少。这种造型方式在风格上具有一定的特征,以至于在西方,景泰藍纹样常常被称为“卡通”图案。第二是色彩表现的方式,景泰蓝的色彩表现主要通过珐琅料。早期的珐琅料非常名贵且种类较少,多是进口的天然矿石和半宝石,工匠往往在对图案造型题材的选择上需要依据珐琅料的主要色彩表现力。第三是造型的载体限制,即景泰蓝的器型,景泰蓝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6年)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宗教用具与生活用具之中,大到香炉、冰錾,小到文房用具等,器型不同,用以展现纹样的空间就不同,器型对于纹样的结构也有着制约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景泰蓝的釉料和工艺都发生了变化,这些纹样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不过也正是由于釉料和工艺的改变,相同主题纹样的器物也展示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目前学界对于传统纹样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瓷器纹样、服饰刺绣、石刻、木刻、剪纸等类别上,鲜有对景泰蓝传统纹样进行讨论的,笔者基于清代景泰蓝在国内的罕见程度,笔者以大量国内外存世的清代景泰蓝实物为基本对象,结合历史文献,将此时期最常见的景泰蓝纹样的类型以及文化涵义进行概括与探讨。

三、清代景泰蓝常见纹样的种类与文化涵义

清代常见的景泰蓝纹样从造型方式上主要分为两种:主体纹样与配纹。很多景泰蓝往往主体纹样相同,而配纹却不同。如果从题材内容划分的话,则主要有以下几类常见纹样:瑞兽纹、植物纹、昆虫纹、动物纹。

(一)瑞兽纹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有龙、凤、白虎、麒麟、貔貅等,然而在存世的清代景泰蓝器物中,最常出现的是龙纹,其他瑞兽的纹样并不常见。我们知道龙纹在我国封建社会是有禁忌的,是皇权的象征,普通百姓并不能随便使用,但清代却有大量龙纹景泰蓝存世。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逾制自古就有,明文记载的龙纹禁令是唐代的“舍宅车服器物违令”,到金代明确将龙纹列入禁忌制度,再到明清时期有繁复、苛刻的禁忌制度,然而历代贵族中僭用龙纹的非常多,民间则是上行下效,逾制的事情一直有发生;[2]其次清代后期国力衰败,制度崩坏且民间作坊以及清政府的官营景泰蓝作坊主要用于从表现形态上讲,常见的清代景泰蓝龙纹有正龙纹、行龙(游龙)纹、腾龙纹,而降龙纹、云龙纹、草龙纹等造型的龙纹则较少出现。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平视前方,颏下常有一个火球,龙身如盘绕踞坐,故也称为“坐龙纹”,威严肃穆,象征着“天下承平,有稳坐江山之意”(图1)。正龙纹图案搭配云纹,并与以多层重叠的曲线造型出现的平水纹和以旋转弯曲的曲线造型出现的五彩云纹一起,共同表现出龙翱翔于云海之间,达到了众星捧月的视觉审美效果,这样的纹样又称为“海水云龙纹”。腾龙纹的特点是龙的头部在上方,整体形态呈上升的趋势,一般和云纹混合应用,常搭配由波涛翻卷的海浪以及三块挺立的岩石组合而成的江水海崖纹(海水江崖纹),寓意为“福山寿海”,同时也有“江山一统”和“万世升平”的涵义(图2)。行龙纹一般分为侧面龙纹和回首龙纹,侧面龙纹的特征是双龙龙头相对,龙首呈现侧面,两个龙首追逐中间一个带火焰的龙珠,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图3);而回首龙纹则常常以单只出现(图4),龙首为半侧脸,身体扭动,口吐龙珠,展示出生动的画面。行龙纹搭配常见的纹样仍然是平水纹以及云纹,展现出龙行天下的气势。清代早期的龙头较小,非常凶猛,气势十足,而到了后期,龙首变大,身体变小,凶相已去,也显示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将清代景泰蓝的龙纹造型与同时期的瓷器、服饰比较发现,景泰蓝龙纹造型多参考服饰纹样的造型。

(二)植物纹

在清代景泰蓝的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植物纹有缠枝纹、忍冬纹与百花纹。其中缠枝纹是存世量最多的一种景泰蓝传统植物的装饰纹样造型,主要来源于瓷器上的纹样设计。缠枝纹是由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的,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因其图案结构缠转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明代又将其称为“转枝”[3]。缠枝纹其实是一种统称,从造

型上可细分为转枝纹(图5)、连枝纹或勾连纹。初始缠枝纹的构图原理是将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将花卉、瓜果与叶子点缀其间,并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连续缠绵的样式,然而这样的造型方式只适用于狭长的创作空间,并不适用于高宽的创作空间。在乾隆时期,连枝纹大量出现,它与最初的缠枝纹不同的是不需要所有的根脉连接,仅需相互勾连即可,这为其上下延展创造了条件。从表现形态上讲,清代景泰蓝器物上的缠枝纹主要有“缠枝宝相花纹”“缠枝莲纹”“缠枝菊花纹”“缠枝牡丹纹”“缠枝四季花纹”“缠枝葫芦纹”,在这些清代景泰蓝上的缠枝纹中,存世量最多的则是“缠枝宝相花纹”。

忍冬纹也是清代景泰蓝纹样中常见的一类,其是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一种异域植物纹,常以纯色或者五色纹样出现,具有“生命之树”的象征意义,

同时又具有“净土”的涵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与石刻雕塑中很流行。[4]清代景泰蓝上的忍冬纹已经脱离了写实的风格,常常呈现出左右对称,并搭配婉转的螺旋纹,看起来非常灵动轻巧(图6)。

百花紋又称为“满花纹”“万花纹”“万花堆”“万花献瑞图”,始见于清代景德镇窑的粉彩瓷器,流行于乾隆、嘉庆时期。[5]清代景泰蓝纹样中,百花纹非常常见,百花的图案包括牡丹、菊花、茶花、兰花、荷花、百合、梅花、海棠、芍药、月季、牵牛花等。百花纹造型特征是百花繁密不见底色,俗称“百花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清代景泰蓝百花纹样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银黄万花图案,即花朵造型各异,而所有花朵色泽单一(图7);另外一种是色彩各异,每种花朵有相应的颜色(图8)。

(三)昆虫纹

清代景泰蓝的昆虫纹主要有三种,分别为蝴蝶纹、草虫纹、花蝶纹。其中,最常见的昆虫纹样是蝴蝶与花卉组成的花蝶纹,又称“蝶恋花”,该类图案展现出蝴蝶在各种花卉之上翩翩起舞,

表达了对男女情爱的赞美,带有蝶恋花纹样的景泰蓝的整体样式非常华丽,金线显现的五彩蝴蝶飞舞在大朵牡丹花或者菊花之上;其次才是带有蝉、蜻蜓、蟋蟀等昆虫的草虫纹,草虫类纹样往往不会单独出现,而是与鸟类或者花卉构成一些带有传统寓意的吉祥图案(图9);蝴蝶纹是单纯的散点式的,其多见于画珐琅,较少出现于掐丝珐琅器物中。蝴蝶的“蝴”字通“福”音,所以这种飞满蝴蝶的景泰蓝器物也蕴含着福气到来的寓意。景泰蓝昆虫纹的造型和组合方式也主要来源于传统瓷器,在明代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上,蝶恋花的纹样就十分流行。

(四)动物纹

在清代景泰蓝的纹样中,动物纹比昆虫纹的种类要多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鹤纹、鹭纹、鱼纹、蝙蝠纹、鼠纹、喜鹊纹等。这些动物纹与花卉纹、瓜果纹或者植物纹组合,形成传统题材的组合纹样。如由鹭与莲花组成的一路连科纹,寓意“学子可以顺利通过科考,金榜题名”;数条金鱼构成的金玉满堂纹,象征着“財源滚滚来”;由葫芦和葫芦藤组成的万代长春纹,象征“子孙绵延”;还有双燕纹象征“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图10);仙桃蝙蝠纹象征“福寿双全”(图11)等。这些纹样造型还取材于剪纸、木雕、石刻、建筑中的传统纹样造型。

除了以上提到的纹样外,清代景泰蓝还有山水纹、人物纹、器物纹和文字纹等纹样,然而这些纹样对于掐丝珐琅来说,造型难度很大,并不占主流,所以在此不做赘述。景泰蓝纹样经常要根据器型调整造型的方式,从而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例如景泰蓝瓶能够进行纹样造型的部位有三个地方,即瓶颈、瓶腰、瓶肚。常见的纹样组合方式是瓶颈部位万年不变的缠枝宝相花纹,瓶腰部缀满芭蕉叶纹,瓶肚上造型区域较为宽裕,所以就有各种主题纹样,如龙纹、喜鹊登梅纹、蝶恋花纹、一鹭连科纹等,再搭配各种相应的万字纹或者云纹形成整体图案。景泰蓝盘是一个正圆的造型区域,较为常见搭配的纹样有正龙纹、连枝纹、蝶恋花纹等主题团花纹样。如果器型是笔洗,则有了两个表现图案的区域,即笔洗的内侧正圆部位以及笔洗外侧的条形区。笔洗内侧选用各种主题团花纹样,而笔洗的外侧就可以用该主体纹样的二方连续或者对称的方式出现。笔洗最典型的是龙纹笔洗,其正面是正龙,而外侧则是追逐龙珠的两只游龙。

结语

从19世纪后期起,中国景泰蓝便成为深受西方人欢迎的传统手工艺品,他们购买中国景泰蓝的最大原因是其装饰性与审美特征符合他们的需要,而蕴含在这些中国传统纹样中的深层涵义并不被他们所知,然而中国人的构图与审美观却通过这些纹样造型与西方文化发生了相互交流,从清代纹样造型我们可以看到,景泰蓝以独有的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以及文化精神,通过大量的外贸出口,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在全球化的今天,景泰蓝这种工艺瑰宝获得新的发展,它极具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内涵,也势必随同器物本身,在世界文化舞台中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珐琅厂及京珐景泰蓝的发展变迁[J].时代经贸,2010(6):33-37.

[2]翟晓强.政治律令视野下龙纹功用的演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6-10.

[3]于剑.青花缠枝莲纹的起源及审美[J].中国陶瓷,2006(4):69-71.

[4]诸葛铠.“忍冬纹”与“生命之树”[J].民族艺术,2007(2):90-99.

[5]许绍银,许可.中国陶瓷辞典(首部中国陶瓷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290.

安丽哲

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景泰蓝龙纹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瓷器上的龙纹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浅谈景泰蓝装饰画的独特魅力及发展价值
钟连盛:让景泰蓝薪火相传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断代景泰蓝 成投资新宠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