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水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19-07-08路茜蒋雪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路茜 蒋雪梅

摘 要:六盘水是典型的以煤炭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构建六盘水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六盘水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六盘水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六盘水市的经济转型有助于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六盘水市经济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118-03

引言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自2001年后正式启动,此后,国家积极进行转型试点以探索和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日趋注重促进资源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建立。赵景海(2006)从时间序列划分,阐述了我国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生产力布局及资源生产基地研究阶段,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工矿城市研究阶段,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至今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1]。路卓铭、于蕾、沈桂龙(2007)根据资源产业特殊生命周期,将资源型城市特殊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划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衰亡期五个阶段。然后探讨了因主导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的战略空间和转型成本与风险也就不同,在最优转型模式、渐进转型模式选择上分别有规避转型模式、渐进转型模式和激进转型模式三种[2]。赵天石(2006)认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主要是其结构性转换,即从主要依赖耗竭性资源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向依赖非耗竭性资源生存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并指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3]。

在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刘爽(2006)提出了包括五个机制和两个系统的矿业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根据该模式建立了矿业城市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对矿业城市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及其权重的设计,并以阜新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阜新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利用该模式的内容对阜新市的进一步转型提出了具体措施[4]。芮雪(2012)构建了包括资源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根据层次分析法(AHR)确定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再将淮南市作为一个评价的具体个案来进行具体分析,考察评价淮南市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淮南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做SWOT分析,得到淮南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5]。

一、六盘水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一)城市基本概况

六盘水这座“因煤而兴,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是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从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确定的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六盘水在2005年获得“中国凉都”称号,2007年初六盘水登上环保总局“区域限批”的名单,“区域限批”让市政府把环境保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同时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2009年9月30日,六盘水被国务院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城市。2016年,六盘水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指出各地要把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纳入“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作為实现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二)六盘水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现状

2008年,六盘水实施实施品牌发展和产品创新战略,加快特色经济发展促进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煤炭、冶金、建材、制造业等加速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生活服务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2009年,六盘水致力于提升煤炭洗选行业集中度,充分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矿产资源;进一步调整地方煤炭产业布局和煤炭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综合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矿山机械和机电产品、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等发展,加大对比较优势明显的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力度,促进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2011年,六盘水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序推进风电场建设,形成具有六盘水特色的风电产业链。2016年,六盘水坚持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结合国家健康服务业发展方向、贵州省打造“国际知名的宜居颐养胜地”目标及我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定位,构建以“医、养、健、管”为核心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发展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加快培育大健康医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7年,六盘水市4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重工业增加值530.16亿元,增长8.8%。轻、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7∶94.63,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四大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456.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5%。全年新建投产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企业(不含成长性企业)56户。按三大门类划分,采矿业8户,制造业45户,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户。六盘水的三次产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占比一直最大,自2008年以来,第二产业占比逐渐降低,由2000年的53.9%下降至2017年的49.9%。第三产业占比逐渐上升,由2000年的29.6%上升至2017年的40.88%,从侧面反映出六盘水市的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六盘水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一)六盘水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1.六盘水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根据六盘水的实际现状及数据的可获取性,分别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维度对六盘水市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下表)。该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

2.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2)采用因子分析法求各指标的权重。利用SPASS完成因子分析过程。经过因子分析运算,得出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270.796,相伴概率为0,因此拒绝零假设,说明该数据适合因子分析;KMO检验值为0.665,大于0.5,进一步说明所用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根据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从公因子方差可以得出,抽取的主成分涵盖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变量的87.929%都被主成分加以解释。假定设定的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7%,结果显示共有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929%,因此可选择2个主成分。根据方差分析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发现,这些指标的载荷比较高,说明载荷不集中,需要旋转。通过正交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突出,因子意义较明显,可解释为2个主成分。

(3)利用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写出公因子表达式。本文根据因子的贡献率,采用归一法来确定每个因子的权重。即,每个因子的贡献率除以各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即可。因子1的贡献率为69.398,权重为0.789,因子2的贡献率为18.531,权重为0.211。可得出评价模型的综合表达式:

Z=0.789Z1+0.211Z2

根据各年度主因素得分和综合得分情况可知,六盘水市自2007年以来,总分得分由2007年的-0.860到2017年的1.484不断递增,可持续发展水平为正相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从产业角度看,转型的成果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本文直接采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Q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指标。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Z和Q的水平序列非平稳。但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Q和Z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之后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考察Z和Q的协整关系,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Q和Z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结果显示,六盘水市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六盘水市作为贵州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转型具有正相关。也即表明通过不断促进经济转型,有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政策建议

坚持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环境保护问题指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學论断,以治理石漠化为重点,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人文基础。同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整治环境污染,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矿产资源,推动六盘水洗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安全、环保、高效发展。大力打造“凉都”品牌,坚持“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定位,构建以“医、养、健、管”为核心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大健康医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加快发展接续和提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举循环经济旗帜,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思路,将过去的“废物”重新循环利用,实现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容忽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景海.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6,(3):86-91.

[2]  路卓铭,于蕾,沈桂龙.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J].财经理论与实际(双月刊),2007,(58):102-108.

[3]  赵天石.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4]  刘爽.矿业城市经济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评价[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5]  芮雪.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一线光阴入洞中
山的国度
My Room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