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城区绿道建设现状与探讨

2019-07-05刘权蓝锦光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景区

刘权 蓝锦光

摘要:广州市增城区位于广州东部,处于珠三角1小时都市生活圈内,是珠三角城镇群和广深经濟带的重要节点,全区总面积1616km2,现辖7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户籍人口85.44万,外来人口50万;有林地面积7.89万hm2,森林覆盖率55.88%,绿化覆盖率5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58m2,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国内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增城绿道网规划建设作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从2008年开始实施至今,一直为促进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兼具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民心工程,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建设幸福城市的典范。

关键词:绿道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类型;景区

1 增城区绿道建设背景及理念

1.1 绿道概念及建设背景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形成一个有利于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绿色生态网络,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2007年,增城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将全区科学划分为南、中、北三大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南部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优质制造业,形成新型工业圈;中部发展以宜居城市为主的都市生活圈,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北部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

为转变粗放发展模式,探索增城绿色经济发展新道路,增城区委区政府开拓创新,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大胆提出了规划建设增城绿道网的设想,并探索性地付之实施,将增城核心景区及自然山色、乡村风貌融人其中。增城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丰富了城乡内涵,优化了城乡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了资金流、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等资源交互,合力走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极具增城特色的城乡绿色经济新道路。

1.2 增城绿道建设的理念

增城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借鉴了国外先进理念,开拓创新,将核心景区、自然山景和乡村风貌融入其中,打造成为本地市民休闲健身、游客观光旅游、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道。

增城绿道规划建设围绕“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的宗旨,以崇尚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大力整治乡村公路和村庄周边环境,保持村庄原有风貌、特色,形成村道、机耕路、堤围、果园、田园、山边、水边、村边蜿蜒的自行车道绿色穿梭长廊。在自然景观好、视野开阔的地方设置观景台、亲水平台等,把景点景区、公园花园、村庄果园等资源串联起来,充分体现浓厚的地方特色。增城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坚持生态优先、节约环保、景观优美、本地特色的原则,丰富了城乡内涵,优化了城乡环境和投资环境。

2 增城绿道建设现状分析

2.1 建设规模分析

2.1.1 增城区绿道的总规模。截至2016年底,经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绿委办统计:增城全区共建成绿道总长513km(其中一级140.5km、二级54.9km、三级249.9km、其他67.7km;木栈道9300m2;驿站24个,正常运营15个),全区11个镇街都建有绿道和公园景点,北部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圈有193.8km,中部的都市生活圈有166.4km,南部制造业产业圈89.9km,还有63.9km是交通运输局管理的主干公路。绿道最少的仙村镇才6km。

2.1.2 增城区绿道特点。增城区绿道以主干公路为脉络,通过节点紧密结合镇街的公园、景区,互相贯通。又根据各地自然资源不同,将绿道进行功能定位,建设不同特点的绿道,其中,北部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如派潭镇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绿道、正果镇湖心岛榄园绿道等,建设的目的是建设生态景观和开发旅游为主;中部围绕挂绿湖、增江河,以水和人工绿化景观为主,如挂绿湖环湖绿道、观海长廊景区绿道、增城广场绿道等,建设的目的是开发生态、休闲游为主;南部以小公园、小游园为主,如南香山公园绿道、荔新路民营工业园绿道等,建设的目的是供市民休闲、健身为主。

2.2 建设类型分析

2.2.1 以城区公园为代表的都市型绿道。都市型绿道的特点是以人工要素为主,主要依托建成的公园、社区绿地、广场等而设立的,目的是方便人们日常通勤、休闲、健身、游憩。都市型绿道占总绿道35%,有180km,主要有增城广场绿道、荔枝文化公园绿道、增城公园绿道、区政府办公地旁的挂绿湖绿道、各镇街的花园绿道:朱村街体育公园、永宁街无忧花园、仙村镇紫薇花园、小楼镇桃花园、正果镇杜鹃花园、新塘镇万田花园和四望岗公园等。特别是荔城街城区的绿道,建设1~1.5m宽的慢行道,将街头小品与城市绿地巧妙结合,将增城公园、荔枝文化广场、增城广场串联起来形成城区绿道网络,让人处处觉绿,处处有景,增加市民的生活情趣,也是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2.2.2 以城效为代表的郊野型绿道。效野型绿道的特点是以半自然、半人工要素为主,目的是方便人们亲近自然。增城的绿道以这种类型的多,接近300km,占绿道的50%以上,比较有名的是荔城街的观海长廊景区绿道、增江东线堤围绿、增江画廊绿道、莲塘春色绿道、派潭镇白水寨乡村公园驿站绿道等。莲塘春色绿道于2008年始建,绿道依托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建成。绿道始于桥头驿站服务区,北止于临江公园,全长约8km,道宽2.5-4m,路面铺设彩砖或水泥砼,迂回于田野乡间和增江河边,游人尽享当地自然风光、休闲娱乐与人文历史和谐统一,沿途建筑物外立面呈原生态,尽显低能耗和环保,民俗风格浓郁。

2.2.3 以生态景区为代表的生态型绿道。生态型绿道是远离城镇的自然生态区域,以自然生態要素为主,沿自然水域、山体设立,特点是景色自然、风光秀丽,原生态,可供人们进行野外徒步旅行。这种类型绿道含接风景名胜区,以自然风光为主,占绿道比例约10%,有50余km,比如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内绿道、正果的白江湖森林公园绿道、增城林场的白水带公园绿道。生态型绿道建设依据低碳环保的原则,根据自然景观的分布,依山傍水,建设3~5m宽的自行车慢游道和1m宽的登山小径,将景区的秀丽风光串联起来,让原生态的景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饶有野趣。

2.3 网络结构分析

2.3.1 增城区绿道的网络结构。增城绿道网的结构为“一轴、二道、四线、多节点”。“一轴”是以增江河为主轴,从初溪大坝为起点,经石滩镇的鹤州村、增江街的联益村、光耀村、白湖村再经正果镇的麦村村、黄塘村、圭湖村、正果墟、汀塘村、黄屋为终点,沿途结合各村自然景色,打造增江画廊绿道。“二道”是指自驾车游绿道,将全区11条主要公路建设成景观林带绿道,形成绿道主干网络,沿线结合公园等节点,与各镇街的绿道、景区串联起来,形成自然景观内容丰富的自驾车游路线。“四线”指的是自行车休闲健身道,首先是增江西岸自行车道,位于增江西岸,全长约50km,以初溪大坝为起点,白水寨风景区为终点;再次是挂绿湖自行车道,主要位于荔城街挂绿湖湿地公园;最后是朱村街田园休闲、健身自行车道,主要位于增城区朱村街万亩农业生态基地和增城林场白水森林公园。“多节点”由4线串联起的景观节点,分别由驿站、游客接待中心、公园和特色景观组成,是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 镇街绿道网络建设特色。各镇街的绿道各具特色,与各镇的景区建设紧密结合,又与主干道绿形成联通。仅派潭镇和正果镇、小楼镇3个山区镇,绿道达150.9km,围绕“田园风光”织牢绿道网络系统,形成“景观林带十田园风光”、“点成景、线成带、片成林”的绿道建设特色。形成全年常绿、四季赏花的景观带及绿道网,营造了道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生态休闲游憩景致。

2.4 带动旅游经济成效分析

2.4.1 各种类型的绿道消费水平分析。根据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9月对增城绿道调研结果显示:增城都市型绿道的休闲者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消费,有进行消费的休闲者,其人均消费水平也大多处于50元以下,仅极少数休闲者消费超过50元,人均消费50元以下;增城郊野型绿道的近半休闲者的消费水平处于50~100元之间,小于50元和大于400元的消费较少,人均消费160元;增城生态型绿道的休闲者消费水平明显上升,其中处于101~200元消费水平的消费者占的比例最高,达29.9%,其次是201~400元的消费水平,占22.8%。处于50元以下的消费水平的休闲者很少,生态型绿道人均消费236元(注:数据来源于《广州增城绿道调研报告》华南理工大学绿道研究团队)。

由此可见,增城绿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骑行到乡村休闲健身、住宿消费,特别是郊野型绿道休闲正逐渐成为一些人较为平常的休闲活动,仅201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更达60万人次(注:此数据来自增城日报)。

2.4.2 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绿道建成后,通过整合绿道沿线的资源,提升绿道的旅游配套服务,引导沿线村民创业,拉动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农产品流通升值。据评估,绿道建设提供了直接岗位2500个以及间接岗位4000个(莲塘片区43家农家乐提供直接岗位约300个,蒙花布片区农家乐10家提供直接岗位80个,北山村、上九陂村20多家农家乐提供直接岗位250个,14个运营驿站提供直接岗位约60个,何仙姑、小楼人家片区提供直接岗位200个,绿道沿线购物点提供直接岗位500个。增城绿道以“藤结瓜”的方式串起了51条村庄,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非沿线村快53.6%。绿道还带动沿线日常保洁、绿化维护、工程维修、自行车出租、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直接和间接工作岗位)。绿道沿线服务配套较好的村,村民增收效果明显,如莲塘、蒙花布、上下九陂等村。

2.4.3 绿道促进增城区旅游业的发展。从2008年以来,增城区旅客人数和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接待游客人数从2009年的1189.9万人次上升到2012年的1764万人次,同期旅游收入从25.17亿元提高到45.8亿元(注:以上数据来自增城区旅游局的2015年绿道调研资料)。旅游人数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全区的旅游推介,另一方面是由于绿道新亮点的推广。增城绿道在网上已成为搜索的热点,对增城区城市品牌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绿道和景区建设不但直接吸引游客,通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树立城市绿色环保的形象,将提升城市整体吸引力、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绿道建设不但促进沿线农产品销售,而且提供了农民就业创业机遇,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 增城绿道建设经验分析

3.1 以发展生态文明为基础,大力整治污染企业

以沿途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绿色生态为基础,绿道的建设营造了道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生态休闲游憩景致。为使绿道周边环境更美,增城先后关闭500多家小水泥厂、小型洗漂印染厂等企业,同时对1000多家养猪场进行了整治,全区只留下3家现代化养猪场,并将北部山区定位为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区,坚决不发展工业,在不破坏乡村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具有生态独特性的自然景观。

3.2 实现区域连通,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绿道建设以贯穿南北、环山绕水为骨架,依托沿道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涉及道路建设、绿化、环境整治、公园广场等工作,完备各项配套服务设施。配合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整合了历史建筑文物和传统村落景观,改善了区域环境和城乡面貌,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为游客及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和交流空间。

绿道建设带动了饮食业和旅游业向农村转移,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大量的城市人到乡村休闲、游玩、甚至住宿消费,城乡社会生活趋于融合,打破了城乡壁垒和区位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拉近城乡空间距离。

3.3 盘活闲置资源,提升产业层次

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承载力,加快增城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以绿道及周边生态环境整改为契机,淘汰环保不友好型低效益企业,促进产业提升,将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此为基础,绿道将山光水色、田园风光和农家风貌融入其中,以“藤结瓜”的方式,将城市、景点特别是农村居民点联结起来,将城市游客带人了农村,促使闲置村舍向农家旅舍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丰富农村经济层次。

3.4 丰富绿道内涵,全面打造“绿道升级版”

绿道网络的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沿道优质的生态景观带,需要不断深挖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绿道转化为绿色经济,从而促进绿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绿道综合服务功能。绿道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丰富居民生活,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提升旅游幸福感。为升级绿道建设,增城开展了系列打造精品绿道项目。增城区计划2018年按高标准规划建设以“花”为特色的挂绿湖环湖绿道,建设滨水绿道和绿道精品工程。

大力实施“千园计划”和“万家旅舍”项目,满足游客需求,打造旅游新亮点,持续提升增城生态休闲旅游吸引力。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多方投入、群众参与”的模式,以二龙山生态园为龙头,大力实施千园计划,让群众出门见绿,就近休闲,更多地吸引周边群众和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同时积极推进万家旅舍建设,促进传统村落景观整合和村落复兴,转变简单的乡村观光为乡村生活体验旅游,加快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区万家旅舍达到300多家,星级农家乐119家。旅游业已经成为增城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3.5 整合各方力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及延伸绿道建设成果

3.5.1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实现市场化运营。为搞好绿道建设与管理,各镇街自行管理属地绿道,将责任分解到村,由村进行联防联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就业,推动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市场运作,分区域引进市场主体,提供专业化旅游服务,使绿道旅游进入市场化运营管理。

3.5.2 加大资金投入,分级化精细管理,保证专款专用。统筹配置绿道日常管养维护经费,提高管理经费补贴,实行分级精细化管理。将绿道游径划分为4个级别进行管养维护,建立运营台账,保证经费使用到位。

3.5.3 加强运营管理,责任到位,健全绿道管护机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明确各级绿道建设工作责任,坚持规划先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方式进行。绿道建设时,由各级政府负责基本建设费用,土地由村社以股份形式入股,建成后交由集体股份公司或专业旅游公司经营。建成后,绿道的经营服务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自行车绿道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

4 增城绿道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绿道现阶段存在问题

4.1.1 管护经费投入不足。早期的配套设施已不能承载当前的运营需求,部分绿道出现垫砖破损、木栈道损坏、健身设施锈蚀或已损坏等问题,全面维修需大笔资金。(见图10)

4.1.2 个别责任主体对绿道设施及驿站管理不到位。部分驿站存在经营状况差、丢空率高、运营服务措施不完善等现象,到2017年1月为止,24个驿站正常经营的只有16个;部分绿道标识老化、数量不足,两侧生态景观有待进一步优化(见图10、12)。

4.1.3 市民游客对绿道保护意识不强。损毁设施现象时有发生,绿道保护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4.1.4 不少绿道周边被村民乱搭、乱建、乱摆卖。严重破坏绿道景观和生态,管理部门应加强巡查力度(见图11)。

4.1.5 绿道的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对绿道的设计和建设要严格按《绿道建设技术规程》,明确定位,以生态为主、节约成本、以人为本。应切实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着力营造与本地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绿道风景。

4.2 绿道建设的提升空间及建议

4.2.1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安全保障,提升绿道综合服务功能。“广东绿道,增城创造”,作为广东绿道的首创者,增城绿道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绿道建设前列,成绩斐然,成为珠三角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运营至今,早期的设施配置已不能承载当前的运营需求,部分绿道垫砖破损、健身设施锈蚀或已经损坏,影响了城市形象建设和绿道的使用体验。警示标志不清、路标注解不明、游客受损救援系统不完善、绿道咨询服务提供不到位等问题,威胁着绿道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对此,需要强化落实绿道属地管理责任,健全绿道基础设施及标识系统,提高人性化和便利性,定时排查损毁及隐患情况;健全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的巡查体系,加强安全救治及旅游服务的培训;发动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和参与绿道的维护和监督工作。

4.2.2 深挖绿道旅游价值,继续强化绿道精品项目建设,推进绿道升级改造。优良的自然生态景观是增城绿道建设的基础,但游客并不单纯满足于“游画”式的旅游体验,对参与乡村特色的服务项目有着明显需求。当前,增城的绿道旅游形式较为单一,休闲娱乐项目不足,农家乐发展相对粗浅,多停留于乡村生态观光和农家菜品尝,游客参与感不强,停留时间较短;绿道连接的各景区节点间定位模糊,功能相似,市场品牌弱,产品品牌少;绿道旅游消费有限,除依赖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而带动起来的农产品消费外,旅游纪念品市场等項目并未得到足够关注。

为此,绿道规划发展需要加强主题化建设、特色化经营、体验式消费,按照“巩固成果、提升示范、点线结合、特色发展”的目标,遵循“整体连通,重点强化”的原则,在全面打通绿道线路,排查安全隐患的基础上,重点选取有特色、有亮点的路段进行深度设计建设,着力打造精品绿道示范点;进一步推进千园计划和万家旅社建设,深度挖掘村落自然和人文价值,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色;深化农家乐休闲旅游,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立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增加形式多样、乡村特色鲜明的服务项目,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丰富旅游内涵。

4.2.3 明确定位,全面推进绿道旅游营销推广,树立品牌效应。明确定位,整合各节点旅游产品,组合式营销,进一步加强绿道全方位的互动宣传。加强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十旅游”,迎合游客消费习惯,推动在线旅游平台发展,逐步实现景区WiFi、智能导游、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覆盖,拓宽推广渠道。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纸、微博等媒体作用,对绿道的理念、目的、意义等进行广泛宣传。借力传统节日、民间活动、旅游展会、重大会议等,提高绿道旅游知名度、影响力及公众熟悉感。加强居民与游客、游客与游客间的互动参与,增加入流量,完善旅游纪念品市场,延伸旅游体验及影响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参与绿道运营服务行业,树立品牌效应。

5 结语

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绿道研究团队对增城绿道进行了调研,研究表明,增城绿道已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和喜爱。增城绿道建设适应了时代发展,也响应了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2017年初,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已决定对增城区荔城街和增江街的20km绿道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建20km的绿道,相信增城的绿道建设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乔松,阮琳,等.绿道建设技术规程[J].2015年05月27日发布,2015年7月1日实施.

[2]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

[3]华南理工大学绿道研究团队,广州增城绿道调研报告.2015,9

[4]增城区文体旅游局的《绿道调研》

[5]湛冬梅,邓毛颖.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J].南方建筑,2010,4.

[6]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03)

[7]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07

[8]何防,高阳,锁秀,叶枫.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规划构建实践[J].风景园林,2011(01)

[9]徐克帅,朱海森.英国的国家步道系统及其规划管理标准[J].规划师,2008(11)

[10]张毅川.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设置浅议[J].防护林科技,2004(61)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