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研究

2019-07-05刘玉娟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鼻窦乳头状鼻腔

朱 清 王 勇 刘玉娟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对于其发病机制、发病原因和复发因素尚存在较大的争议[1-2]。临床上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主要采取手术疗法。传统的鼻侧切开术的手术视野较为开阔,但是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出血量较多,大大延长了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且常常无法彻底清除深部病变组织,术后的恶变率以及复发率均较高,因而选用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法以降低恶变率及复发率,并且预防鼻面部损伤,最大程度地保存患者的鼻腔功能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问题[3]。本研究主要比较分析了三组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效果,以探讨最佳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均经临床MRI/CT检查确诊,排除发生恶变的患者以及合并肝、心脑血管、肾、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4~75岁,平均(48.32±6.14) 岁;Ⅰ级5例,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2例。B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3~75岁,平均(47.53±7.23) 岁;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1例。C组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4~76岁,平均(48.17±8.24) 岁;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7例,Ⅳ级2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手术操作方法如下:首先认真探查患者鼻腔内肿瘤组织的大小、范围和具体位置。采取削刨器完全切除鼻腔内的肿瘤组织,打开筛泡,并且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部位,在鼻内镜直视的条件下,将肿瘤与其周围的鼻腔黏膜和鼻窦完全切除。B组采用鼻侧切开术治疗,手术操作方法如下:使用内眦鼻侧切口术式或者经眉弓转内眦切口术式,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切除患者鼻腔鼻窦内的上肿物、颌窦内侧壁、残余筛窦和中下鼻甲。C组采用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治疗,手术操作方法如下:联合采用柯路切口实施手术。完全切除可疑的病变组织,并且全层剥离刮除原发肿瘤和可疑处黏膜。采取高分子膨胀海绵把术腔部位进行填塞,在手术2 d后取出。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3年,观察三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三组术后脑脊液鼻漏、视力衰退、眼睛流泪、伤口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术中出血量对比

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三组肿瘤复发情况对比

B组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三组术中出血量对比

注:*为与B组相比,P<0.05。

表2 三组肿瘤复发情况对比(例,%)

注:*为与B组相比,P<0.05。

2.3 并发症

B组术后脑脊液鼻漏、视力衰退、眼睛流泪、伤口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注:*为与B组相比,P<0.05。

3 讨论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耳鼻喉科常见的1种良性肿瘤,具有易转移、易恶变和易浸润等临床特点,主要发生于鼻窦侧壁和鼻腔,而在蝶窦、额窦、鼻中隔和筛窦的发生几率较小。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流脓涕、鼻塞、嗅觉降低、头痛、涕中带血或鼻出血、耳鸣、鼻出血伴溢泪以及面部胀痛等[4-6]。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恶性肿瘤侵袭性增生倾向,若未及时开展治疗会发生恶变,且手术治疗后具有极高的肿瘤复发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和复发率,又认为其发生与病毒感染、炎症反应和上皮生化紧密相关,因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1种多阶段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8]。由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较低,因此目前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疗法。

鼻侧切开术能较为清晰地探查肿瘤病灶的大小以及部位,但裸眼探查对病灶的分辨率较低,额隐窝等部位可能会有组织残留,大大增加了术后复发的风险,并且由于手术创面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会加重对周围正常结构的损伤程度。鼻侧切开术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疼痛感,而且面部瘢痕会对面部美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年轻患者对此种术式的接受程度较低。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操作的视野得到放大且较为清晰,使得手术治疗效果比较传统开放性手术更为彻底能有效保护患者鼻腔的生理结构以及功能;并且由于鼻内窥镜体的体积较小,手术切口明显小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内窥镜在进行探查以及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均不会损伤鼻腔黏膜组织,从而有效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9-11]。

本研究发现,B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以及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低。分析其原因为,鼻内镜下手术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通过各种角度可以直接采用电刀切除肿瘤,而且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还能有效止血。B组的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以及鼻内镜下手术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为,鼻内镜手术过程中暴露的视野较为清晰,内镜的分辨率高于裸眼,还能精准定位肿瘤的具体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对肿瘤周围正常黏膜和组织结构进行保护,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此外,鼻内镜下手术可以同时对鼻息肉以及鼻窦囊肿等鼻腔鼻窦内的其它病变进行治疗。B组术后脑脊液鼻漏、视力衰退、眼睛流泪、伤口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鼻侧切开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分析其原因为,鼻侧切开术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一般较大,极易造成手术时间延长以及手术视野模糊,引发各种并发症。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以及鼻内镜下手术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鼻侧切开术,可以明显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鼻窦乳头状鼻腔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腔需要冲洗吗?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清洗鼻腔治感冒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