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心拥抱诗作 以关联建构素养

2019-07-04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34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诗心关联诗歌

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234)

在以往的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中,无论从篇目数量还是学习重点,文学作品的学习都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定的课程计划中,“文学阅读与写作”虽然只占2.5个学分、45个课时,却给了它很重的学习任务和要求:“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1] 18,“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1] 18。要用相对有限的课时完成比较多的学习任务,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篇阅读、课时零星分散在若干阶段、全部在课堂的环境下学习、字斟句酌分析等课程组织实施模式,而对学习材料、学习重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等进行重新组织,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诗在语文学习内容框架中的身份更特殊,而如何协调学习内容较多与学习时空不足的矛盾也更迫切,季丰老师设计的《春天,让诗意缓缓生长》课程方案,以“大单元”的概念来统筹新诗的阅读与写作学习,以高情境化的学习任务、高密度的诗歌阅读量、高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以及富有过程化的学习实施与检测,以求得学习的高质量,值得大家借鉴。

以往导致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重要因素是阅读量过小,而大单元学习首先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这一学习方案明确列出的阅读材料便有23篇(组、册),题材包括自然、社会、人生,情感涉及爱情、友情、亲情,作者遍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体裁以短诗为主兼顾多样性,更为难得的是还选用了高校学生创作的诗歌以及教师自己创作的诗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接触大量诗歌作品,丰富人类情感体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以往的诗歌教学多不算成功,其教训之一是把诗歌分解得细碎,甚至只当作经典文本研读分析,探求微言大义,走入了学术研究之岔路。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代表,而艺术作品主要是依靠直觉来感知世界、传递情感、表达生命价值的。诗歌的符号系统和认知方式与当今强功利化和强逻辑化的世界存在很大反差,成为今人进入诗歌世界、进行阅读与写作学习的一大障碍。因此,要想顺利开展诗歌阅读与写作单元的学习,首先是设法让学生暂时放下眼前世界的种种羁绊,以诗性之心拥抱诗歌,感受诗歌中纷至沓来的直觉符号和丰富的意象,借助诗作感受人类精神和感情世界的多元。这一教学方案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点设计学习单元,以诗心来对待诗歌学习,注意让学生在大量自主阅读和感受中建立诗歌语言、节奏、意象、意蕴等要素之间的关联,建立起诗歌中的世界与自身生活体验的关联。专家指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应对或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基础。”[2]这种由零散到关联、由不确定向确定转化的能力,我想就应该是目前大家积极探索的核心素养吧。

猜你喜欢

诗心关联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偶感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夜路吟
马莲花
奇趣搭配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