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的乐趣:小说人物微评论写作”教学案例

2019-07-04王克强温州外国语学校浙江温州325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孔乙己小说教师

王克强(温州外国语学校,浙江温州 325000)

【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统编教材的推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越来越被重视。“读写结合”作为阅读和写作这两种语文核心能力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常会从实际出发,自主开发与单元目标相契合的读写课,融入单元整体教学并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为有效达成单元目标服务。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初中语文教材六册书中的最后一个小说单元,是初中小说教学的总结和收束。此前学生已学过《故乡》《水浒》《我的叔叔于勒》等中西方小说名篇,对小说的文体知识有一定了解,并已掌握一些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该单元所选择的四篇小说“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单元要达成的三个目标,也都建立在关注、理解和鉴赏小说人物的基础上。所以,不管是教读或自读,单元教学重点之一必然围绕小说人物。

基于此,笔者确定了“小说人物微评论”(以下简称“微评论”)课题。课题以完成班级写作专栏为真实、具体的任务,旨在将学生零散的阅读感知以微评论的形式加以综合呈现,同时通过过程性指导和课后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并内化写作知识,深入地理解、评价小说,实现“读写互促”。

【教学目标】

1.关注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形成多维评价小说人物的思维能力,建立写作观点。

2.掌握并内化撰写微评论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3.通过撰写、讨论、修改、润色,完成一期写作专栏。

【教学过程】

一、课前任务

[教师下发“课前任务单”。]

二、设置情境

师:学习完这个单元的小说,我们要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完成一期“小说人物微评论”写作专栏,并粘贴在教室后方的黑板上展示。所以这堂课,我们先来学习如何撰写微评论。

[设计意图] “为什么写”一直是写作教学的困惑。多年来,学生的作文在创作、批改、讲评、丢弃的过程中反复进行。王荣生说,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强调“语境”意味着对写作目的、写作对象等要素的重视。[1]这堂课以完成班级写作专栏为真实、具体的写作任务,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明确的实践意义。

三、导入课堂

师:说到写作,我想起一句话:“写作,和写作业,从来不是一回事。”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作业常常是老师设计好的,有标准答案,写作更自由,没有标准答案。

生:写作业的时候很痛苦,总觉得是负担,但写作时我们相对会开心一些,它更多的是思想的表达。

师:两位同学都认为写作是一种更自由的思想活动,所以我给今天的写作课取了一个名字叫“思维的乐趣”,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获得自由思想的快乐。

[设计意图] 虽然“写作”和“写作业”存在一定的概念交叉,但进行这样的比较除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回忆写作活动的思维性和创造性,为后续写作过程中建立高质量、个性化的观点作铺垫。

四、建立观点

师:昨天在任务单上让大家用三个词语形容本单元小说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我发现32位同学中,有15位同学用了带“可”的词语,如“可爱”“可亲”“可恶”等。这其实已经形成了粗浅的人物评论意识。不过,我觉得评论可以更深入一步。

师:我们可利用这些词语做一个游戏。

[教师出示游戏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约4分钟。]

生:孔乙己虽然可恨但很可怜。可恨是因为明明有手有脚却好吃懒做,最终被人打断腿。但他也是时代的牺牲品,正如我们讨论过的,他从小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考科举是他毕生梦想,只是时代变了,他却还活在过去的时代中走不出来,所以他很可怜。

师:这是结合背景理解人物。能不能从文本里找出细节来印证他可怜?

生:文中写他出于善意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但第7段中小伙计在心里认为他是“讨饭一样的人”,这种内心活动将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高傲形象完全毁灭在读者面前,一个小孩子都可以那么侮辱他,我觉得他很可怜。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最后他来喝酒时的场景,断了腿用手撑着来喝酒,还被众人取笑,掌柜对他唯一的记忆就是他还欠钱,这些细节都让我读来很不舒服。

师:你们看,大家都觉得孔乙己很可恨、很可悲,但这位同学关注到小说的写作技巧,比如小伙计这一写作视角的选择,又如鲁迅刻画他最后隐没在众人嘲笑中的背影。于是思维一转读出了孔乙己的可怜,这样的转折把思考提升到了另外一种境界,即去思考人物的命运。

[板书:转折。]

……

生:孔乙己不但可怜,而且可爱。他一直活在旁人的取笑之中,仔细想想他也没有做错什么,至少没有伤害别人。

师:这篇小说是怎样刻画出孔乙己的可爱的?你关注到了哪些细节?

生:邻居家的小孩围着他要茴香豆,他却用文言来拒绝,“多乎哉?不多也”,向小孩子显示自己读书人的才华,很可笑也很可爱。

公路桥梁桥梁养护及加固是一个专业要求较高的系统管理过程。从实践过程来看,其具有全过程性、受众面广、强制性和主动时效性的基本特征[1]。

师:用生僻的文言向一群小孩显示才华,这种个性化的描绘精准地展现了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确实可怜,但小说细节中更显得可爱,这样的递进更引起读者的怜悯。

[板书:递进。]

……

生:我填的是“因为可怜,所以可恨”。奥楚蔑洛夫因为狗主人身份的不同摆出了完全不同的嘴脸,反复无常、媚上欺下的形象让人咬牙切齿。但仔细想想,如果不是上级官僚的压迫,他怎么会变成这样心理扭曲的人?所以,“可恨”是因为“可怜”,他只是被那个时代所塑造的一个人。

师:说得真好,小说人物常带有时代的烙印。你在“可恨”的表层形象中追溯到了根本原因——时代让一个人扭曲,这种“溯因”的意识会让我们更深层地理解小说人物,也能更深刻地解读小说家的创作意图。

[板书:溯因。]

……

师:刚刚我们用表示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的关联词,连接这些带“可”的词语,建立了思维路径,对小说中的人物及刻画人物的技巧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带上独特的阅读体验,有时甚至会挑战作者。这些思考的火花,是写作微评论的起点,正如我们班两位同学所说——

[设计意图] 该单元的写作板块要求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学会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笔者从小说阅读出发,引导学习者通过并列、转折、递进、溯因等思维路径思辨性地理解小说人物,并在这个过程中鉴赏评点小说刻画人物的各种技巧,在单一、浅层的认知基础上建构起相对复杂的写作观点,形成高质量的写作立意。

五、完善技巧

师:仅仅建立观点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掌握一些写作微评论的技巧。昨天我们阅读两篇微评论梳理了一些写作技巧。请同学们讨论并补充,然后用关键词的形式完善任务单上的写作贴士。

[教师出示任务。]

[学生讨论约3分钟。]

生:我们小组认为要关注结构,比如写菲利普夫妇的这篇文章是按“世人眼中的菲利普夫妇—为菲利普夫妇翻案—批评作者”这样的思路写的,读下来很清晰。

师:虽然是“微评论”,篇幅很短,但关注结构会让文脉更加清晰。你觉得要怎么做才能关注到结构呢?能分享一下你的做法吗?

[学生思考。]

生:我会先列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这样就不会写乱。

师:把这条宝贵的经验补充上去。

生:还可以适当地引用名言,写吕布的这篇文章,结尾引用了张爱玲的名言“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句细腻的话把吕布的“痴”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龙点睛。

师:引用高质量的名言,在写作中和名家产生对话交锋,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

[设计意图] 邓彤说:“教师不必试图为学生提供‘全套知识’,而只需弥补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短板’即可,这一短板就是学生在完成某一写作任务过程中最需要的知识。”[2]因此,笔者在课前提供范例,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梳理总结微评论的写作技巧,在讨论中相互补充写作知识方面的“短板”,完善形成贴士以指导自己进行写作,从而学习“怎么写”这一类文章。

六、写作实践

师:我们首先通过连接两个带“可”的词语建立观点,来理解并评价小说人物,也探究了写作微评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接下来我们开始实践。

[教师出示写作实践任务。]

[学生写作约1 4分钟,小组讨论推荐约2分钟。]

[学生现场写作,讨论、修改并展示作品。]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作品?

生:选择摔死骨肉来证明对赵云的情义,这个细节推敲细想是很虚伪,写出了一个新的刘备,一反常态,很有意思。

师:在否定“刘备可敬”的基础上建立“刘备可怕”这一观点,这位同学认为很有趣,而且作者援引的细节有说服力。

生:我也觉得写得很好,尤其是第3段的排比,罗列出刘备一系列“哭”背后的假仁假义,也很有说服力,再加上一句“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字里行间充满讽刺意味。

师:这是从写法的角度进行点评。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生:我认为开篇只说三顾茅庐让读者敬佩,还有些单薄。可以点缀几句话,把刘备的忠厚仁义写得丰厚一些,为后文写可怕作铺垫。

师:你可以把这些建议记录在任务单上,思考一下这些建议的价值,课后修改、润色。

……

[设计意图] 从例文中梳理汇总写作技巧,通过讨论、补充形成小贴士,提供写作的支架;在充分的写作实践中吸收写作知识,避免知识标签化。此外,引导学生点评同学的微评论并提出建议,这一过程是为课后自主讨论、修改、润色提供示范。

七、延伸拓展

师:还有一些同学也写得很好,大家可以沿用刚刚的讨论方式,课后相互提出修改建议。有没有发现,我们在这样写作的过程中,对小说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个思维过程,小说正被我们读得更立体、更有趣。

师:铃声已经响了,但这堂课的任务还远没有结束。课后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性格对照”“小说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等关键词并学习;也可以思考在两个“可”之间除了加入关联词外,还能加入哪些符号;还可以自主阅读《药》《棋王》等小说,撰写微评论并讨论、修改、润色。我们的终极任务是要完成写作专栏。这是时间表——

[教师出示时间表(表1)。]

表1

[设计意图] 上完这堂课后,学生要依据时间表对作品进行修改、润色或再创作,然后成立编辑部评价、组合和编辑作品,拟定专栏名称,撰写专栏简介。这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活动,充分实现了一堂读写课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方面的意义。

【教学感悟】

除教材中要求落实的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等序列化的读写内容外,在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下,教师最应关注的是自主开发的读写课堂是否有助于单元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为读写的目的提供了合理而精准的方向,也应当成为评价一堂读写课的核心依据。

这堂课中,学生建立了一种评价小说人物的思维逻辑,在这个思辨过程中将小说阅读导向更深层次。首先,学生在解决“写什么”的同时,也丰富了“怎么读”的方式,这基于单元目标的落实,同时深化了单元目标的落实。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了一类文体的写作知识,并在课后自主讨论、修改、润色等复杂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努力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再次,教师想方设法赋予学生的作品以实用价值,这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体现,同时也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堂课在磨课时设计的是一个情境式的任务,但后来修改为从真实的写作目的出发,在课堂收尾时设置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主要意图是运用类似项目学习的理念,在真实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孔乙己小说教师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