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析

2019-07-01黄丽多

现代交际 2019年9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黄丽多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满足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亲近感和悦纳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具有人文性、情感性、渗透性的特征。面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应该以教育者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亲和力为着力点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6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进一步明确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性,指明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的时代意义。因而,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时代意蕴。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思想光辉,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感召作用。具有内容上的人文性、作用方式上的情感性、存在方式上的渗透性的特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特征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价值。

(一)人文性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对象性活动,教育者通过对个体尊重的情绪感染,这种平等性使得教育对象产生情感认同。人文情怀、人文理念、人文精神都会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距离感,增加亲近感。

(二)情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不止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亲和力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人的情绪往往内化于心,不易显露出来,这便产生了一种现象,有的情感易感知,有的需要难获知。就个体而言,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也是波动的,若与个体的需要相契合,能够增强亲密度。反之,则会产生排斥、冷淡的心理和行为。

(三)渗透性

渗透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隐蔽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其作用过程中也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亲和力可渗透在教育形式中,通过多种载体传递教育信息。教材为主要载体,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传播,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这一间接性的过程是渗透性的体现。从教育者方面来看,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以德施教的这些教育要素都对教育对象具有感染力,使其产生亲近感,让教育对象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认同感。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顺时而为、因事而变、应势而新。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等这些变化。因而,应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领力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弘扬主流价值观。

(一)应对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而新”,面对外界环境新的发展态势,应掌握新形式。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掌握资源的优势,在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学生获取的资源更加丰富,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性。新时代的学生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易彰显自我个性,发展个体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更加广泛的价值导向作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硬性”的灌输理论难以传递下去,影响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社会运动发展规律,通过利用新技术和网络用语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二)提高教育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就主体本身而言,大学生有选择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这种自觉选择性使得他们实现了个体价值,也成为社会中的一员。通过情感的亲近,产生共鸣的力量,有别于传统的硬性单向灌输,使大學生体会到了自我性。一方面,教育者自觉地投入热情,既传递了亲近感,又获得了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个体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大学生的趋近感和参与意识就会提高。在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切和亲和力的感召,会在无形中产生愉悦的体验感,能够激发主体意识。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蕴含着育人和化人的双向功能,亲和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亲、可近的环境,学生乐于接受主流价值观,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调和导向功能,产生正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体现着内在教化力量的外显,亲和力是提高其实效性的重要源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近了一步,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呈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结果的契合度得到提升。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多要素构成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主要从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角度出发,以发挥协同作用,从多向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意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因此其亲和力必然蕴含着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事实的力量”。[5]这些力量发挥同向作用就需要教育者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肩负着重大使命。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传递者,教育者的亲和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授课魅力。授课不仅需要丰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能获得认可的教育方法。教育者要努力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等综合知识,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激发自己的人文情怀。从教学方面来看,则更需要与时代相结合,使得讲解的艺术得到升华。另外,学生的问题大部分来源于现实,教师要回归生活,以博爱的情怀去感染学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师要“以生为本”,同时“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德性修养,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教育单一的思想性融入更多的情感性,进行更富有人情味的心灵沟通,增添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情感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情感的滋养提升教育者的亲和力。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要想抓住事物的根本,就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做到以理服人。因而,要使理论具有真理性,科学的理论不仅要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还要使得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彰显教育内容的魅力,强化大学生的亲近感。一方面,要将宏观的理论要具有生活性,即将规范化了的理论变得生活化。单一的灌输理论必然产生距离感和排斥感,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满足学生的精神层次的需要,也就是将政治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另一方面来看,为了更好地突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性,要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尽管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备了“厚度”,但仍然缺少“温度”。给教育内容升升温,就要掌握教育内容的贴近度。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内涵,让理念新颖,内容新潮,学生“听得懂”“听得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环境

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营造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滋养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整合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方面,通过对校园建筑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规划,打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发挥校园环境隐性的作用,使学生易于融入其中。开展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人文理念注入校园活动中,如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讲座论坛等多样性的活动。大学生活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社会环境的动态多样性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形式,要深入了解时代的声音,积极引导社会风尚,发挥正效应,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更能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产生良性熏陶作用。要避免政治色彩过浓的活动形式,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特征,不能仅把亲和力作为一个标签,多创造体验式的活动和人性化的环境。如利用重要节日,深入主题,开展具有人文韵味的活动。多样性的活动与环境的熏陶作用相结合,发挥同向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式

“大数据”“自媒体”“微时代”这些词汇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要遵循时代发展的规律,关注到“事”“时”“势”的变化。大部分大学生束缚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概念化的影响,使得亲和力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向力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力的过程,这种双向力体现的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粘合力,就是将教育对象看成独立的个体,改变以往单向式教学,注入情感交流,进行更深、更细、更活的具有实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学生提问、师生讨论、时事论坛、社会实践,多种组合方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应是单一的,应尊重个体差异,不拘于固定模式,因人而异,亲和有度。在当今多媒体的趋势下,找准切入点,应将传统形式的优势与新技术相结合,借助新数据信息平台,如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形式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借助虚拟空间,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亲近性。形式的多样化,注入新的时代浪潮,增加与学生的融合度,让学生倍感亲切。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白显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把握的几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7(4).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