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的智慧

2019-07-01曹露

莫愁 2019年17期
关键词:饕餮宴会古人

文/曹露

中国人每个季节都有当季的吃食,早春宜食抽芽的嫩笋,酷夏则用甘甜的莲子消暑,金秋正是鲈鱼欲上时,寒冬则围成一圈乐乐呵呵吃火锅。千百年来形成的吃文化里,不仅有中国人对吃饱的渴望,更有对美食珍馐的追求,并由此衍生出对礼的遵守,同时,吃在社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汉语中分别用“食”和“饮”表示食用固体食物和流体食物。大约在魏晋时期,开始用“吃”来表达这两个概念,到了宋代,“食”字被淘汰出口语,变成书面语。“吃”字相对“食”字,更加生活化,与人们的联系也更深。

《吕氏春秋·先识览》曾有记载:商周时期有一个鼎,上面铸有饕餮图案,饕餮嗜吃如命,最终由于吃得太多而死。这样的恶兽形象作为纹饰,被刻在商周的祭祀礼器上。有人说其作用是显示超世间的权威神力,有人说是为了以神秘事物来通神。不管是哪种解释,都可看出中国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想象,离不开饮食的概念。事实上,从执政者的角度看,解决吃饭问题的确重要,百姓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对吃的渴求衍生出了对食物尊敬,因而产生勤俭朴素的节约思想,这就是早期的道德规范。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满足了基本温饱的同时,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继续着对美食的追求。在食材、烹饪方式以及技巧上都十分讲究。烹调技艺发展到了清朝,已经十分成熟了。以《红楼梦》为例,书中描写的烹调技法已经很全面,以煮、炖、炒、蒸见长,煮粥还有煮茶、煮汤等等,十分繁杂,足见贵族吃食之精致。

宴会是传统的社交方式。人们在觥筹交错之中商讨国事、家事,宴会之中的来往,又有一番天地,人们的座次、坐法以及发言都有规范。长幼有序,孝亲尊老……一场宴会下来,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的士人喜爱珍馐美食,但又受到儒家节制饮食、勤俭生活思想的影响,对饮食的直接描写渲染并不多。但是苏东坡算是一个特例,他性格洒脱,对自己的天性并不掩饰,读他写吃的诗句,总是引得人垂涎。“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他还擅长烹饪,《猪肉颂》中就有东坡肉的制作方法:“净洗铛,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他善于从吃中获得乐趣,善于从平常生活里发现美好,这是中国古人的另一种智慧。

猜你喜欢

饕餮宴会古人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陈海良《古人诗》
山海经之凶兽狍鸮
饕餮吃掉了春天
古人也为颜值恼
它就是饕餮
宴会
别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