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说海外投资成与败

2019-06-29法人叶姝欐

法人 2019年6期
关键词:东道国

◎ 文 《法人》特约撰稿 叶姝欐

这世界变化快,让人眼花缭乱。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应该充分调研东道国的优势、劣势,充分了解目的国的政策、外交、法律、经济布局,以此来判断该目的国的 “投资价值”。因为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调研从来都是动态的,是需要及时跟随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进行调整的成功案例:

编者按: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以下几个案例足以说明跨境投资的复杂与综合性。

“中联重科收购CIFA”:2008年9月8日,中联重科联合投资机构弘毅投资、高盛、曼达林基金与意大利CIFA公司正式签署整体收购交割协议,以2.71亿欧元的现金收购方式,完成对CIFA的全额收购。这是一个弱势企业收购强势企业的案例,且发生的时间相当特殊,正值美国的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的时候,多年之后,从生产经营的种种迹象看,中联重科收购CIFA不仅没有失败,而且非常成功。

“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2013年2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中海油完成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的交易。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总对价约为 151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迄今成功完成的最有影响力的海外并购之一。

失败案例:

“上汽收购双龙”:2004年,上汽集团入主韩国双龙汽车,被一致认为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国门的“汽车业首个跨国并购”。2004年10月28日,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正式签署股权买卖协议。但后双龙因经营不善,现金严重短缺,于2009年1月初向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2009年2月,双龙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获批,上汽集团不得不放弃其控股权,花费近40亿元买了个跨国并购的教训。

中海油“优尼科之败”:2005年6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石油公司。向优尼科发出18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只是中海油迈出的第一步,要成功收购还须得到美国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并且还要击败竞争对手全球500强排名第11位的美国雪佛龙公司,获得优尼科股东的支持。但8月2日,中海油宣布:已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中海油在宣布中表示,在当时情况下继续进行竞购已不能代表股东的最佳利益,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

本文作者就国企海外投资的地区选择和战略布局进行深度剖析和阐述。

海外投资环境日益复杂

国外投资环境复杂,商机或许转瞬即逝,而且政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3月21日,欧盟通过了《欧盟外国投资审查制度》,从酝酿到颁布,已经历时一年半。虽然条例将于2020年10月11日正式实施,但是该条例生效后,凡2019年4月10日之后在欧盟完成的外国FDI都有被审查的风险。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被解读为欧盟对来自中国FDI投资的担忧。在《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中,欧盟建议成员国对外国FDI投资是否会影响成员国及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安全或公共秩序”角度考虑并决定是否审查。

欧盟和它的成员国对于中国投资到底是个什么态度?欧盟外国投资审查条例,对于中国企业到底会有怎样程度的影响?

对此,麦肯锡公司总结了从2007年至2017年的500个有公开信息可查的中国跨境投资,约60%的投资没有实现最初投资目标也没有给投资方带来价值。

2016年甚至更早,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已经开始把中国资本放入“特别观察室”。同时美国还引导其盟国加大对中国投资审查力度。例如,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企业爱思强,本来德国经济部已经核准了该项收购且通过了无异议证书,但可能基于来自美国的“消息”,德国又撤销了该无异议证书。而后,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禁止了福建宏芯基金对德国爱思强的美国业务的收购项目。2018年至2019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开展301调查、给中国产品加征关税、扩大出口管制范围。

在这样风云莫测的国际局势下,如何能够发现海外投资的“新大陆”、降低跨境投资风险、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好全球布局,相信是中国企业亟须了解的。

如何选择理想的投资东道国

本文通过以下实例,分析如何选择适合的投资东道国。笔者介绍以下案例,仅因为该案例能够很好地展现如何根据企业自身投资需要去研读、选择东道国,并非意在进行任何海外投资东道国的推介,因此相关案例及东道国均已做隐名处理。

H集团“出海”计划

H集团是集商业服务、地产、贸易、大型物流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民营企业集团。H的掌舵人当初的“出海”计划主要源于原有国际建材市场萎缩,而进出口配额限制和贸易壁垒,进一步给该集团主营的对外贸易业务造成巨大影响。为打开对外贸易的输出通道,掌舵人决定开展“海外”实地调研,进而发现了“新大陆”A国。

作为东欧小国,A国的国土面积如果放到中国,在各省面积排名中也要排在20名以外。但在世界银行集团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A国营商便利度的世界排名逐年上升(共190国),2019年已经稳列前十。该国外交政策以平稳、中立、平衡为主,被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等重要国家或联合体所接纳并先后签署自由贸易协议。该国对外国投资市场准入限制相对小,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政策,允许外资并购本国国有企业。该国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另外,该国财政收入有限(该国人口仅为新加坡人口的2/3,且劳动力成本不高、没有最低工资要求),因此融资是该国基础建设及引入外资时所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该国地理位置恰恰处于亚欧交界板块,是联通亚欧两大洲的绝佳通道,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连接点。

一方需要打开能够通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的大门,另一方恰恰就是这扇“门”,后面的投资自然顺理成章。H集团在A国10年投资总额已经累计达到A国2017年GDP总额的4%,成为该国最大的单一外资企业。

纵观H集团在A国的投资历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绿地投资试水

H集团先是以绿地投资方式在A国进行投资试水,一手了解了当地的工商注册、税收、政府、效率等方面的真实经商环境。

第二步,组建专项产业园区

“海外园区”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重要载体,但是海外园区的发展良莠不齐,即使是很多发展很早、很成熟的海外园区仍然有持续招商引资的需要,因为入驻企业往往“水土不服”;也有很多海外园区,由于主导企业经营经验不足、市场号召力不够、所在东道国营商环境没有说服力等原因,几乎园区自建成开始就进入财务亏损状态。

H集团本身在国内已经有十余年商业服务园区运营经验,招商能力和运营能力毋庸置疑。而A国的外交政策和广泛的自由贸易协议,以及其对外商和贸易的自由开放的态度更是成为H集团招商的最好“背书”。

第三步,收购一张金融牌照

虽然此前H集团没有国际金融资本运作的大量经验,这项投资似乎很不符合巴菲特稳扎稳打、绝不投资不熟悉领域的投资理念。但是从机会和附带利益来看,首先,对金融业政策宽松的东道国本就难得;其次,A国允许资本自由进出,有利于H集团利用杠杆撬动更大投资;最后,H集团在收购持牌的B公司时,是在决定建立产业园区之后,这项收购最终会惠及(而且实际也确实惠及)有意入驻产业园区的中国企业。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该公司收购的B公司在2016年A国同行业竞争机构综合排名中位列第8;2年后,B公司的排名已经跃升至第6位。2016年B公司还获得了某亚洲区域间金融机构的政策性扶持贷款。不过也需要看到,当年收购存在中国溢价,H集团收购对价为1亿美元,至2018年,当年B公司净利润为843万美元。另外,H集团在2016年本有意收购A国另一家规模更大的金融牌照公司R公司,但是被美资的JP摩根和瑞典私募投资公司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拦截。美国对A国的战略位置极为看重,一直通过特许经营方式不断向A国投资。

第四步,解决政府困扰,建设新城新商圈

“雪中送炭”是H集团在A国获得良好社会声誉和政治支持资源的主要原因。其时,A国拟主办大型国际会议,但A国从资金到技术都无法支撑整个项目。H集团与政府就该项目的承建、维护、销售及后续周边区域开发达成一致,解决了东道国燃眉之急。虽然项目启动之初,当地民众也曾示威抗议。因为当时有一种“声音”,是说中国投资会同时带来50万中国人到A国落户。但实际上,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指明不低于70%的长期劳动力必须为A国劳动力。而H集团目前已经做到了雇用80%以上的当地劳工。另一方面,中国建设工程的质量远超A国较为落后的建筑工程质量。事实胜于雄辩。H集团在这个项目中充分体现了合规守法经营、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重视与当地社会融合等特质,因此在这个项目完成后,H集团已经被A国社会广泛认可并接纳。

投前计划与投后整合

包括麦肯锡、安永、走出去智库等多家咨询机构都认为中国企业在跨境并购中,多数失败案例都是在投后整合,中国公司或者过于追求控制权,大幅裁人、减员,造成当地员工和社会反感、抵制(例如,韩国双龙汽车工会罢工,企业无法运营,终至破产);或者未处理好与当局和社会民众的关系(例如,墨西哥坎昆龙城项目已经开工,却因环保罚单,最终被迫停止);或者未做好行业或技术调研,匆忙出手,接到的却是定时炸弹(例如,阿尔卡特手机的收购案,因未提前发现研发成本过大,导致投资方亏损)。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而言,投资多元化是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力之一,与熟悉的海外上下游供应商进行收并购是海外投资的常见动力之二,而且这个动力往往似乎还带着莫名的“半保险”作用。实际上,真的不是如此。根据麦肯锡2007-2017年的调研显示,在这两类动力驱动下进行的境外投资是(除能源类投资以外),成功率最低的一类,基本每年投资价值折损7%。

H集团的“雪中送炭”建设新城、新商圈的项目,从其向社会出售该项目不动产的售价来看(约每平方米不到人民币4500元),设每户80平方米,1000户的入住规模可能很难产生利润。但H集团通过半公益性质完成这个项目,却收获了当地对该集团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和对该集团项目工程质量的肯定,同时也收获了开发周边土地的权利。该项目地址位于A国首都,本身处于经济复苏期的A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就是首都经济圈。另一方面,H集团对该项目商业规划包括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国际贸易和物流是最能发挥该国的地缘优势的项目,也是H集团最擅长的项目。商业地产的开发和设计、五星级酒店、高等学府的完工,都在说明该集团是在整体规划该区域未来的商业生态。

那么A国是否不存在投资风险呢?必然不是。A国是处于经济恢复期的国家,政府当前政策的开明、自由,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国基础设施基础太弱、交通不够发达便利,而这两项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予以改善。A国政府资金匮乏,因此,极力推行私有化,推行PPP以便加快弥补基础建设的硬伤。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该国充斥着各国、各国际组织、各势力的资本,这些资本往往既有商业投资目的,但同时可能也夹杂政治目的。在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A国能否长期维持外交平衡和政治稳定,尚是未知之数。

另外,该国家是一个着实年轻的国家,政府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和法制程度还有待观察。该国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该国人口外流欧洲、内需不够、技术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但是A国致力于发展旅游业,而且该国旅游资源确实很有优势,也许能逐渐改善人口和内需的问题。

每个东道国都有自己的优势、劣势,也都在致力于通过政策、外交、法律、经济布局来不断调整本国“投资价值”。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调研从来是动态的,是需要及时跟随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进行调整的,不但投前需要了解和研读东道国,投中和投后,企业也都需要紧密跟踪、分析、预判东道国的政策、外交倾向及法律法规相应调整的可能(例如在风起萍末时,就开始准备从美国撤出的中资企业)。绿地投资本身风险就大过收并购项目,但风险和机遇是互伴而生的,能够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找到一个地缘、外交、政策、商业环境都如此契合“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道国,H集团掌舵人凭的绝不仅是时运。先人一步进入到了A国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东道国,而且站稳了脚跟,那么也必然会独家获得“一带一路”的扶持政策和发展“红利”。

猜你喜欢

东道国
TPP视域下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跨国公司投资战略与东道国吸引外资的博弈分析
从华晨宝马看中国OFDI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论国际投资法中的间接征收问题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别差异
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内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东道国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竞争力变化对跨国公司总部策略的影响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本土化研究
东道国投资法律环境的识别与互动适应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