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评价与校核的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研究综述

2019-06-28高平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管控规划评价

高平

【摘要】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怎么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以合肥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践为例,通过从政策标准研判、资源评价等途径,利用GIS、多规合一平台、校核等技术方法,研究生态保护红线划什么、划多少、划的准和管的住等问题,探讨了从生态保护红线理想方案到现实方案划定的技术方法和途径,以期为其他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生态保护红线;评价;规划;划定;管控

1、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城镇化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日益严重破坏和逐渐退化,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保护环境的创新举措。合肥市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具有“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美誉,需要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协调问题,2014年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把划定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2、生态保护红线概念及划定技术路线

2.1 生态保护红线概念

根据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要求,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底线。

2.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路线

通过标准研判、资源评价、利用GIS技术、多规合一平台等方法,识别理想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在其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管理可行性和城镇发展,确定保护红线类别和管控体系,通过标准判定、影像判读、现状探勘等校核方法,划定可管控落地的生态保护红线现实方案。

3、生态资源现状及主要问题

3.1 合肥市生态系统格局

合肥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西靠大别山,是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和过渡区域,具有内陆湖泊湿地和岗冲相间的地域风貌特色,以“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资源为本底,市域总体形成“一湖五渠、五源六脉、多廊道”的生态系统格局。

3.2 生态资源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合肥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木本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现状土地面积11433平方公里,其中山体、水体、林地、耕地分别占市域面积的6%、20%、9%、49%。根据1989~2011年合肥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轨迹分析,主城区建设用地增加近10倍,林地减少约10%。

通过合肥市生态资源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生态环境用地在不断减少,城市空间拓展明显。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空气质量下降。环巢湖流域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突出。城市绿色空间退化和山水格局不连续等问题。

4、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识别

4.1识别评价方法

根据城市现状生态资源禀赋及保護利用评价,基于GIS和生态系统服务分级标准,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分类评估、叠加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分布,分类等,识别判断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和面积。

4.2 重点生态功能区识别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要素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洪水调蓄功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等,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分级标准,高度重要、重要、比较重要、一般地区的单项因子赋值分别为7、5、3、1,综合因子等级分别为>20、15-20、10-15、<10。通过对以上要素评综合评价,按照五个等级相应赋值,以下式求出重要性指数,利用GIS生成合肥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布图,得出极重要、高度重要、重要、较重要和不重要区域面积分别占市域面积的7.4%、18.8%、19.2%、24.9%、29.7%。

SLj为j空间单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指数;

Si 为i因素重要性等级值。

4.3 生态敏感区识别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通过对土壤、地质灾害、水环境污染、酸雨、水资源的五项因子叠加后分别赋值,根据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即极敏感、高度敏感、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的SIj参数分别为>8.0、6.0-8.0、4.0-6.0、2.0-4.0、1.0-2.0,计算综合敏感性指数,按照五个等级绘制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得出极敏感、高度敏感、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面积分别占市域面积的2.5%、5.8%、1.3%、10.4%、80.0%。

SIj = Max (S1, S2,……Si), i=1,2,…, 6式中:SIj为j空间单元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Si为i因素敏感性等级值。

4.4 禁止开发区识别

禁止开发区指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保护生态保护区域,依据安徽省生态功能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合肥市域禁止开发区共8类、39个项目,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5、生态保护红线方案校核与规划划定

基于保护与发展的和谐视角,在不影响生态安全和完整性前提下,结合城镇发展实际,通过标准判定、规划协调、影像判读、现状探勘、聚合破碎图斑和扣除零星图斑等途径,对识别评估形成的生态保护红线理想方案进行检核,形成可管控和落地的合肥市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实际划定合肥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分为11类,形成58个生态保护红线名录,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043km2,占市域面积的17.87%,其中生态保护红线一级管控区面积为128km2,占市域面积的1.12%,生态保护红线二级管控区面积1915km2,占市域面积的16.75%。

6、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控制策略

依据各类红线区管理办法、条例以及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政策标准等,编制合肥市生态保护红线名录,分区制定红线名录详细登记表和管控图则,按照“一表一图”登记管控策略,落实生态保护红线项目边界,明确管控措施,登记生态保护红线信息,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准、能落地和管的住。

结语:

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和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怎么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以合肥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践为例,通过从标准研判、资源评价、多规合一平台、现实校核等技术手段,结合地方实际和管理可行性角度,探讨从生态保护红线理想方案到现实方案划定的技术方法和途径,希望对其他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

[2]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

猜你喜欢

管控规划评价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浅析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管控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