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溶地质条件对花滩子水库坝址选择影响分析

2019-06-28王银军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暗河坝址河谷

王银军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2)

1 工程概况

拟建贵州省花滩子水库位于清渡河上,该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为乌江一级支流。坝址位于贵州省思南县孙家坝镇冉氏堂至花滩子河段,该河段河谷狭窄,分布岩性以硬质岩为主。坝址之上主河道长45km,集雨面积452km2,河流多年平均流量8.37m3/s,多年平均径流量2.64 亿m3。建坝位置河床高程395~400m,正常蓄水位493m,坝高110m,水位抬升100m,水库回水长度20km。水库主要功能是以供水和灌溉为主的多功能水库,正常蓄水位库容1.2亿m3,兴利库容1.0亿m3,为大(2)型水库。

2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本工程在拟建坝河段选择两个坝址进行比选。其中,冉氏堂附件的峡谷口位置为上坝址,其下游为下坝址,对两个坝址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2.1 上坝址

上坝址为河湾地形,适合建坝河段长300m。两岸山体雄厚,无低矮垭口分布。河谷纵向上地形呈喇叭口形状,上游宽阔,往下游逐渐收窄。横向两岸地形左陡右缓,为不对称“V”型峡谷,正常蓄水位高程493.0m时河谷宽高比为2.3。建坝河段河床比降0.32%。

该坝址位置分布地层岩性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及茅口组(P1m)中至厚层块状灰岩,局部夹几厘米至3m生物屑含黏土质灰岩或含有机质钙质黏土岩。往河流上游分布有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及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群(S2-3hn)石英砂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碎屑岩。建坝岩体主要P1m、P1q灰岩,岩质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其强溶蚀风化层厚3~8m,弱溶蚀风化层厚10~30m,微溶蚀风化层厚20~40m。坝址处无断裂发育,为单斜构造,局部发育小揉皱。受小揉皱影响,岩层产状略有变化,为270°~298°∠26°~35°,岩层总体倾下游略倾左岸,河谷总体为横向谷。

该坝址上游150m处河谷两岸平缓处分布有崩塌堆积体,估算方量22.5万m3,对建坝影响小。坝址峡谷两岸悬崖边上发育卸荷裂隙,其走向与悬崖基本平行。据统计,上坝址位置主要发育5组裂隙。同时,在栖霞组(P1q)及茅口组(P1m)灰岩中局部夹软质岩(碎屑岩)夹层。除此之外,据平硐揭露,上坝址泥化夹层发育,主要发育于强溶蚀风化带岩体内,向深部逐渐尖灭,其发育深度一般小于15m。

上坝址分布基岩岩质坚硬,虽局部软质岩夹层发育,强溶蚀风化带岩体内软弱泥化夹层发育,但构造不发育,分布的崩塌堆积体距离建坝位置较远。因此,上坝址不存在严重制约建坝的工程地质条件,经工程措施处理后可建坝。

2.2 下坝址

下坝址位于上坝址下游约1.1km处,适合建坝河段长620m。两岸山体雄厚,无低矮垭口分布。河谷纵向上地形呈喇叭口形状,上游宽阔,往下游逐渐收窄。横向两岸地形左陡右缓,为基本对称“V”型峡谷,正常蓄水位高程491.0m时河谷宽高比为2.2。建坝河段河床比降0.4%。

该坝址位置分布地层岩性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灰岩,局部夹泥质灰岩、炭质灰岩或炭质泥岩,含燧石结核。建坝岩体总体岩质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其强溶蚀风化层厚3~18m,弱溶蚀风化层厚10~30m,微溶蚀风化层厚20~30m。坝址处无断裂发育,为单斜构造,局部发育小揉皱。受小揉皱影响,岩层产状略有变化,为265°~315°∠12°~34°,岩层总体倾下游,河谷为横向谷。

该坝址河谷两岸坡脚分布有少量崩塌块石,其方量小,对建坝影响小。坝址峡谷两岸悬崖边上发育卸荷裂隙,其走向与悬崖基本平行。据统计,下坝址位置主要发育3组裂隙。同时,在长兴组(P2c)灰岩中局部夹泥质灰岩、炭质灰岩或炭质泥岩,厚0~2.0m,其延展性好。除此之外,强溶蚀风化至弱溶蚀风化上部岩体中发现泥化夹层发育,尤其是坝址左岸,据左岸平硐PD1揭露,该位置发育岩溶深槽,导致平硐26.9~36.0m处为溶蚀破碎带,层间泥化夹层较发育。推测泥化夹层主要发育于强溶蚀风化带岩体内,向深部逐渐尖灭,其发育深度一般为15.0~20.0m,局部由于溶蚀深槽或溶蚀破碎带的发育,泥化夹层发育深度可达30m。

下坝址分布基岩岩质坚硬,虽局部软质岩夹层发育,强溶蚀风化带岩体内软弱泥化夹层发育,但构造不发育,分布的崩塌堆积方量较小。因此,下坝址不存在严重制约建坝的工程地质条件,经工程措施处理后可建坝。

3 岩溶地质条件及评价

3.1 上坝址

上坝址上游200m的河谷左岸发育较大规模溶洞系统,为干洞,其洞口有两个(R1,R2),分布高程为459,453m。据溶洞测绘,该溶洞总体走向为S49°W,与岩层走向(S45°W)基本一致,溶洞顺岩层走向发育,其发育可探深度125m。溶洞内发育大厅,最宽处10m,高15~20m。溶洞向山体内规模逐渐变小,直至尖灭;在溶洞底部堆积有顺岩层面剥落、坍塌的块石,冲洪积的砂卵石等。由于溶洞位于上坝址左坝肩靠上游,距离坝址200m,与河床走向基本垂直,对建坝影响较小,对左岸防渗帷幕的形成影响较大。除此之外,未发现坝址发育较大规模岩溶,左岸岩体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右岸较强,在河床高程之上岩体局部溶蚀严重,溶隙、溶孔等较发育。

据钻孔水位观测,左、右岸地下水位均高于河水位,建坝河段属补给型河谷,水力坡降为16%。

该坝址共进行钻孔压水试验184段,据统计,吕荣值≥5Lu 的共41段,占22%;5Lu<吕荣值>3Lu的61段,占33%;吕荣值≤3Lu 的共82段,占45%。灰岩岩体内透水性较好,反映P1m、P1q岩体内缝合线、节理裂隙等较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下伏的S2-3hn碎屑岩内透水率普遍小于3Lu,岩体完整性较好,隔水性好。

3.2 下坝址

坝址钻孔钻进中未发现掉钻现像,未发现深部、较大规模岩溶发育。地表溶沟、溶槽、小溶洞等随处可见。除此之外,下坝址左岸发育2个规模较大溶洞R3和R4。其中,R3发育高程500m,顺岩层走向、垂直河谷走向发育,为干洞,洞深28m;R4发育高程520m,顺岩层走向、垂直河谷走向发育,为干洞,洞深5m。这两个溶洞发育高程高于拟建坝顶高程9m以上,规模较小,对建坝影响小。

右岸发育1个大规模的溶洞(R5),如图1~图2。

图1 R5溶洞平面

图2 R5溶洞纵剖面

R5溶洞发育于下坝址河谷右岸山脚下、坝址上游150m处,洞口高程412m。据调查,目前溶洞洞口高仅0.8m,洞口前由于下游花滩子电站修建,泥沙淤积严重,暴雨时有水溢出。该溶洞总体垂直河谷向山体内、顺岩层走向发育,最小处仅能成年人爬行通过,最大处宽度可达50m,高20~30m。溶洞内发育3处岩溶大厅,最大面积可达1000m2。溶洞逐渐向高海拔处延伸,可测深度580m,尽头为地下暗河。在靠近出口的两个岩溶大厅内分布一些灶台,据了解为解放前炼硝所用。由此可知,一是该洞分布有灶台的溶蚀大厅为干洞;二是分布有灶台的两个溶蚀大厅往溶洞口段通风良好,发育支洞较多,且与地表相通。

同时,在下坝址左岸均发育暗河系统 (大槽暗河、黄蜡洞暗河及石门坎暗河系统)。其中,大槽暗河系统基本垂直建库河流—清渡河发育,由拟建下坝址位置流向乌江,出口高程400m。据钻孔水位观测,暗河与清渡河间地下水位高程463.3m,低于拟建水库正常蓄水位491.0m。

黄蜡洞暗河系统位于下坝址右岸下游,由岸坡补给坝址下游的清渡河。该暗河基本垂直清渡河发育,为下坝址库首地下低邻谷。在下坝址下游右岸发育另一条暗河—石门坎暗河,与黄蜡洞暗河分别位于塘头倾伏向斜两翼,补给乌江,出口高程360m。

据钻孔水位观测,左、右岸地下水位均高于河水位,该段河谷为补给型河谷。左岸地下水水力坡降为12%;右岸地下水位较低,仅比河水位高18m,地下水水力坡度较为平缓,为2%。

该坝区钻孔压水试验共131段。据统计,吕荣值≥5Lu的共36段,占27%;5Lu<吕荣值>3Lu的57段,占44%;吕荣值≤3Lu的共38段,占29%。从统计表可发现,两坝肩上部岩体受卸荷、溶蚀风化等影响,完整性较差,透水性较好;河床位置进入弱溶蚀风化岩体中下部后,其透水性较差。

3.3 各坝址对建坝的影响

上、下坝址建坝位置均未发现较大规模溶洞,在进入弱溶蚀风化岩体内时,岩体透水率均较小,一般小于5Lu,为弱透水层,上、下坝址均不存在制约建坝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上坝址上游200m的河谷左岸发育较大规模溶洞系统(洞口编号为R1、R2),分布高程459,453m。该溶洞顺岩层走向发育,可探深度125m。溶洞内发育大厅,最宽处10m,高15~20m。溶洞向山体内规模逐渐变小,直至尖灭。由于溶洞距离坝址较远,与河床走向基本垂直,其对建坝影响小,对防渗帷幕影响较大。

从安全角度考虑,上坝址防渗帷幕底界及端点深入下伏的韩家店群S2-3hn碎屑岩体内,为全封闭式帷幕,防渗帷幕长1.3km,防渗面积13.5万m2。防渗处理后,在上坝址位置建坝具成库条件。

下坝址河谷左岸发育的大槽暗河系统基本垂直建库河流—清渡河,由拟建下坝址位置流向乌江,出口高程400m。暗河与清渡河间地下水位高程463.3m,低于拟建水库正常蓄水位491.0m。右岸发育的黄蜡洞暗河位于下坝址下游右岸,由岸坡补给坝址下游的清渡河。该暗河基本垂直清渡河发育,为下坝址库首地下低邻谷。下游右岸发育另一条暗河—石门坎暗河,与黄蜡洞暗河分别位于塘头倾伏向斜两翼,补给乌江,出口高程360m。

在坝址上游右岸150m处山脚下发育R5溶洞,洞口高程412m。溶洞总体垂直河谷、顺岩层走向发育,最小处仅能成年人爬行通过,最大处宽度可达50m,高20~30m,面积可达1000m2。溶洞逐渐向高海拔处延伸,可测深度580m,尽头为地下暗河。溶洞发育的支洞较多,且与地表相通。

综合分析,下坝址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坝址防渗帷幕端点只能向上游接韩家店群(S2-3hn)碎屑岩,其底界以区内最低排泄基准面—乌江河床360m高程进行控制。防渗处理为悬托式帷幕,长2.3km,防渗面积28.6万m2。处理后,下坝址位置建坝具成库条件。

综合分析,上坝址采用全帷幕进行防渗,虽然坝址左岸发育溶洞系统,但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对较简单,经混凝土浇筑封堵后,再采用灌浆进行防渗处理,其处理难度相对较小。下坝址暗河、溶洞系统发育,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建库防渗难度极大。且下坝址防渗采用悬托式帷幕,其可靠性相对全帷幕差。同时,下坝址防渗工作量是上坝址的2倍有余。因此,在两个坝址工程地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本次推荐上坝址作为进一步研究坝址。

4 结语

(1) 拟建贵州省花滩子水库位于乌江支流清渡河上,坝址区位置河谷狭窄,上、下坝址分布的基岩岩质坚硬,虽局部软质岩夹层发育,强溶蚀风化带岩体内软弱泥化夹层发育,构造不发育,均不存在严重制约建坝的工程地质条件,经工程措施处理后均可建坝。

(2)在上坝址河谷左岸发育溶洞系统,但其规模相对较小,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防渗帷幕采用全帷幕,帷幕线相对较短,处理难度相对较小。下坝址河谷两岸暗河、溶洞系统发育,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建库防渗难度极大,防渗工作量大。因此,选择上坝址作为建库坝址。

(3)贵州省是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省份,大部分水库均建在碳酸盐岩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水库成库,也决定了坝址位置选择。

猜你喜欢

暗河坝址河谷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浅析步亭水库坝址、坝线的方案比选
贵州某水库坝址选择方案分析
潮 汐
犬木塘水库工程各比选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选择
新疆北疆地区某水库坝址方案比选分析
坝美的暗河
A new species of the endemic Himalayan genus Liurana(Anura,Ceratobatrachidae)from southeastern Tibet,China,with com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reproductive biology,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古暗河系统差异连通与水淹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