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厚”义解“毒”

2019-06-26刘弘毅王兰芬吴深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害人训诂厚积

陈 烁,刘弘毅,王 亚,王兰芬,张 迪,吴深涛

(1.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 518000; 2. 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 650021; 3.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4.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前贤张之洞有言:“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1]”可见前贤在治学之时对于小学训诂的重视,训诂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归于传统书目分类经史子集分类法中子部的中医,在治学之时以训诂来研究亦是适用的。而这种治学方法亦是某些医家所提倡的。如章太炎先生在《致钱玄同论医书》中云:“医师多不明训诂文字,柯、徐之说,亦往往有可笑者,所谓瑾瑜匿瑕,无足深责。[2]”其所揭露的正是医家短于训诂的弊端,以期提醒后来者着力于训诂。

上迄秦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下至明清《温病》,“毒”可谓无所不在,从“大风苛毒”到“元气胜毒者易传化”,“毒”的内涵一直是在变化的,而其中共性内涵却一直含混不清,未曾厘定。前人有言文以载道,文字不明则文章大道不清,遑论医道之相传乃至拯疾救厄,匡扶危困?东汉年间成书的《说文解字》(下称《说文》),在文字训诂学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清·臧琳曾评《说文》:“乃记集三代以来遗文,故其诠解亦具自古相传旧义。”而清·严可均更将其誉为“六艺之渊海,古学之总龟”。而中医“毒”之名目繁多,不可胜数,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出现“毒”字凡255处,涉及到的“毒”诸如风毒、寒毒、热毒、疫毒、湿毒、水毒、毒气、蛇毒、虫毒、雀毒、蛊毒、蜂毒、虫蛆毒、蚍蜉毒、蜣螂毒、虾蟆毒、螲蟷毒、蛙毒等,其意义驳杂,实在令人难以适从。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从《说文解字》开始,借助相关训诂文字专著,尝试对中医“毒”的内涵进行解读,结合中医医理探求中医“毒”之真解。

1 “毒”字探微

1.1 考“毒”字形变化

《与是仲明论学书》中戴震曾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道。[3]”欲明一词先识其字,欲识其字而先知其字形源流。笔者由是检索现有出版物,从而查找到“毒”的字形演化,由于当前文字发掘研究有限,笔者未曾检索到甲骨文及金文中的“毒”字字体,仅检索出战国以后的篆书,其中战国文字睡虎地秦简字体取自《睡虎地秦简文字编》[4],小篆及说文解字古文(篆)均取自《说文解字》[5]。

睡.秦5(秦)小篆说文解字古文(篆)

考明代《订正六书通》[6]中“毒”字篆体

1.2 考“毒”字义

从《说文》到《订正六书通》,“毒”字都是上下结构,上“艸”下“毋”;在《说文》一书中,更是归属于“艸”部。《说文》中“艸”为“百艸(草)也,从二屮,凡艸之属皆从艸”;“毋”为“毋,止之也”。上“艸”下“毋”合为“毒”,故《说文》“毒”字条下载:“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徒沃切。,古文毒,从刀、葍。”从中可以看出,“毒”的基本义为勿近之草,以其有毒,故止之也。由此推知“毒”原始意义为害人的草。

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对于这段注解为:“字义训厚矣。字形何以从屮。盖制字本意。因害人之艹。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字从屮。引申为凡(笔者按:蕃)厚之义。[7]”且徐灝在《说文解字注笺》说:“毒之本义为毒草。因与笃同声通用而训为厚耳。[8]”段、徐二人从形训和声训认为“毒”有“厚”义。盖取害人之草茂盛,则为毒。后世常用“毒”的意义多从此引申而出,如毒害、毒物等义,而“毒”的特性共性亦应当从此辨析,即从“厚”辨析,“厚”本有重、大、多、深等义。

综上,“毒”可从“厚”之重、大、多、深的有害的这一意义理解。

2 中医之“毒”

2.1 气味不平,有所偏厚

“毒”与中医可谓是息息相关。在《周礼·天官》早已有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玄注:“毒药,药之辛苦者。[9]”此处“毒”郑注为“药之辛苦者”。若以“毒物、害人、憎恶”之义解释,不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该如何理解呢?诚如张景岳所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10]”此后,日人丹波元简所作《素问识》中,释“毒药攻邪”条下亦有援引王应电的《周礼翼传》的注解:“毒药,得天地之偏气,寒热之过甚者也。人身有不和之气,须以偏胜之物攻之,乃得其平。[11]”以上2例正是药饵气味不平、有所偏厚,故能治病的印证。故此处“毒”字以“厚”义可释。

2.2 蕴结日久,厚积化毒

《金匮要略心典》:“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12]”尤在泾可谓深得“毒”之三昧,此处“毒”系指邪气蕴结、日久不解、积而化生为毒。而与尤在泾同时期的沈金鳌在其《杂病犀烛源流》亦言:“且不特天地山溪蛇虺有毒也,即寻常风寒暑湿之气,人受之久,亦郁为毒,故有风毒、寒毒、暑毒、湿毒之名。[13]”尤、沈二人虽所言不尽相同,但其内涵相通。此中之毒,为六气不得正化发为六淫,而不以六淫言称,实为邪气蓄蕴日久、变化而为毒,其性伤人至甚,非寻常所言六淫所能概括,其为病之深、为害之甚、荼毒之久,是以言“毒”而不言“六淫”。

此后,清·徐延祚在《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基础上,于《医医琐言》中提出“精郁则为毒”[14],其内涵亦是认识到精气蕴结日久,厚积化毒的病机变化。此3例均可作为邪气蕴结,厚积化毒的明证。此处之“毒”以“厚”训亦足包之。

2.3 毒训厚义,引为酷烈

《伤寒论·伤寒例》:“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15]”此处且不论狭义伤寒,而单从句式而言,以伤寒为毒,即以伤寒害人最深,为害最为酷烈。诚如张仲景所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世家巨室,遇此伤寒而十去其七,束手受败,可见其危害之酷烈。

又如《内经》“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后人常引《灵枢·九宫八风》所云:“虚风贼邪”释之。而在此处“大风”与“苛毒”相对,从词语结构上讲为偏正结构,重在突出“风”与“毒”;《管子》中有“大风漂屋折树”,“大风”作强劲之风解,与《内经》的“大风”义相通,风之大者,害人亦甚,而“苛毒”与之相对,亦当作暴烈害人之义。以上2例正是毒引申为酷烈之义的例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于此不做赘述。此处“毒”从厚义亦可释之。

综上,中医“毒”可溯本追源,从厚义理解,中医之“毒”可以从气味偏厚、厚积化毒、引申为酷烈这三方面解释。

3 展望

中医古籍文献中常常有一字、一词多义存在,稍有差池,谬之千里,所以研究基本概念,从根源弄清概念,循名责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这种治学方法亦为诸多医家如裘沛然所提倡。囿于笔者学识,本文错谬之处,恳请同道斧正。

猜你喜欢

害人训诂厚积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根植红色基因 厚积红色能量
“厚积”才能“薄发”吗?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厚积”和“薄发”的关系
厚积
害人终害己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