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武帝的甘露浆

2019-06-26

紫禁城 2019年6期
关键词:宋濂祥瑞朱元璋

孟 晖

今天的读者一般只有城市生活的经验,不熟悉自然环境,以为甘露只存在于传说中,是想象的产物。

而古人观念中的甘露,是无数凝结在树叶、树枝上的固体冰珠,是天地赋予人间的「祥瑞」之一,吸取了天地的精华,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甘露,并由此生出了各种有趣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与宋濂、陈宁一起煎「甘露」喝,用今天的流行词来说,还显得怪「萌」的。

甘露,对传统中国而言,是天地赋予人间的「祥瑞」之一,著名例子如《汉书·宣帝纪》中的《凤皇集甘露降诏》:「乃者凤皇集泰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往昔的文献有时把甘露形容得非常神奇:「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本草纲目》引《瑞应图》)今天,读者一般只有城市生活的经验,不熟悉自然环境,就被这样的描述迷惑了,以为甘露只存在于传说中,是想象的产物。

然而,从汉到清,关于什么是甘露,先人倒始终是很清楚的。据《雍正朱批谕旨》,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年末,苏州巡抚陈时夏的奏折中报称,十一月二十四日,松江府华亭县「天降甘露」,当地乡民予以上报。陈时夏转述华亭县呈具的详细报告,那天的景象是「瑞雪方晴,风和日暖,河工一带地方,天降甘露于树枝、茅屋之上,大如晶珠,自辰至巳,凝结不散」。从这一描述可知,古人所说的「甘露」,是天寒时凝结在树叶乃至房屋各处的冰珠。

历代文献涉及甘露的表述,大多证实了这一情况。南朝沈约《谢赐甘露启》有句「玉聚珠联,光粲若是」,江总《咏采甘露应诏诗》则道是「祥露晓氛氲,上林朝晃朗。千行珠树出,万叶琼枝长」,唐代诗人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中云:「甘露降府庭,上天表无私」,「团团甜如蜜,皛皛凝若脂。千柯玉光碎,万叶珠颗垂。」再如《宋史》记载宋朝朝会上使用的背景伴奏音乐,其中有一首《甘露曲》,歌词便是「其甘如醴,其凝如珠」,「降于竹柏,永昭瑞图」。清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中则记录,「石壁寺甘露义坛碑」为元代重刻的石碑,碑阴镌有唐人李说的《进甘露表》,表文讲述贞元十一年(七九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夜,甘露降于寺内,戒坛西及寺外柏林上,大枝小叶,无不周遍,凝泫垂滴,甘甜如蜜。当寺临坛大德僧慎微与僧惠广等十五人咸共观、尝,覆问如状」。据其所言,石壁寺的主持与寺中其他僧人一起亲眼看到、亲口品尝了降在寺内的甘露,这些甘露是附着在柏树枝叶上的凝珠,数量众多,布满了寺内外的柏林,尝到嘴里则是滋味甘甜。

所有这些记录都说明,古人观念中的甘露,是无数凝结在树叶、树枝上的固体冰珠。由此可以得出的推测是,所谓甘露,就是现代气象学中的「冻露」。依照普遍的自然规律,夜间,随着温度下降,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会析出,附着在植物叶面等表面上,凝结成水滴,这就是露水。如果温度继续降到零度以下,这些露滴便会冻结成白色的冰珠,即「冻露」。只要环境与气候条件合适,就会出现冻露,本来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并无特别的意义。不过,能凑巧产生冻露的天气状态并不常有,冻露一旦出现,便是在树叶底、树枝间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凝成的冰珠,显得特别神奇。推测起来,正是这一客观情况造成古人相信,冻露毫无预兆地忽然出现,是上天给人间显示的一种瑞应。之所以美名为「甘露」,是因为在古人的想法里,冻露吸取了天地的精华,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东方朔前往吉云国取五色露的故事便反映了这种观念。

阅读链接

东方朔前往吉云国取五色露—

◎ 朔又尝东游吉云之地……朔曰:“臣至东极,过吉云之泽。”帝曰:“何为吉云?”曰:“其国常以云气占凶吉,若有喜庆之事,则满室云起,五色照人。着于草树,皆成五色露,露味皆甘。”帝曰:“吉云五露可得否?”曰:“臣负吉云草以备马,此立可得,日可三二往。”乃东走,至夕而还,得玄白青黄露,盛以青琉璃,各受五合,授帝。帝遍赐群臣,其得之者,老者皆少,疾者皆除也。

—《太平广记》卷六“神仙六”

了解了冻露,便能明白《续齐谐记》中的著名故事:「弘农邓绍,尝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依故事所言,有人进山采药时,碰到一位神秘的童子用五彩囊承接柏叶上的露珠。神奇的是,这些露珠均为凝结的固体,是一颗颗晶莹的珠子。显然,故事中所说的乃是冻露。至于其目的,则是尊称「赤松先生」的修仙道人用于养护双目。南北朝时有个独特的习俗,每年阴历八月一日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要互相赠送「眼明袋」,按书中的说法,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

实际上,据梁简文帝《眼明囊赋》以及《荆楚岁时记》记载,那个时代,女性们会事先制作装饰有珠宝的华美锦袋— 「眼明囊」。到八月一日的凌晨,人们纷纷拿着眼明囊到草木茂盛的地方,采摘叶头草尖上的冻露珠,用这些晶莹透明的冰珠擦眼皮,认为这样可以保养双眼,增强目力,防止视力退化。或可推测的是,在南北朝时期,自然环境尚未遭到破坏,无论城镇也好,村落也好,周边均为森林、草地环绕。大致在阴历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天气渐凉,于是便会在清晨普遍出现「冻露」的现象。由之而诞生出一种风俗,在八月第一天的清晨,大家要早早起来,收集树叶、草叶上凝冻的露珠,以之擦拭眼皮、滋润眼眸,认为这样可以保护眼部的健康。

因为有「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瑞应图》)的说法,所以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甘露,由此生出各种有趣的故事,甚至上演皇帝指挥大臣一起采摘甘露的情节。《后汉书·皇后纪》就记载,明帝拜谒原陵,「其日,降甘露于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 当天陵园的树木上出现了甘露,他便下令百官一起摘露,然后作为祭品献给先帝先后。

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南京见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降」甘露,「霏微先禁苑,散漫遍郊园」。城内城外,林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冻冰珠,这让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兴奋,于是他带着群臣抓住这个机会痛快地热闹了一番。大臣刘嵩作为参与者,写出了《进甘露诗十六韵》,这一组诗前有一篇长序,详细记录了盛事的经过:

洪武五年壬子十月十一日甲申,甘露降于宫苑之松树。乙酉,时享太庙,上命采之以荐。是日复降于钟山,上命侍臣分采之。既午,上御奉天殿门,出所得甘露,盛以金盘,羃(幂)以黄帕,遍示庭臣。仍有旨,赐百官假一日往观焉。越明日,大驾晨发,群臣云从,跻攀林崖采览,如脂如饧,甘美芳润,信瑞应之大者也。

甘露先是出现于宫苑内的松树上,恰好第二天要祭拜太庙,明太祖便下令采摘甘露作为祭品。妙的是,这一少见的天气异象接着又在钟山发生,而且规模很大,于是皇帝派人去山里分头采摘,带回宫中。到了中午,他亲自在奉天殿门召见百官,把从钟山摘回来的甘露盛在金盘里,盖上黄丝帕,由百官传阅。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批示了一天的集体公假,在那一天,由他带着百官,浩浩荡荡前往钟山观赏瑞应奇景。到达之后,这些大臣们争着登山攀岩,一边欣赏一边采摘,还当场把摘到的甘露放进嘴里品尝,齐声夸赞甘露又甜又润,真不是一般的祥瑞,是头等了不得的祥瑞。

这还不算完,到了来年正月,朱元璋又单独召见陈宁与宋濂,兴致勃勃地亲自熬甘露浆。据宋濂《御赐甘露浆诗序》讲述,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正月初四:

皇上御武楼之便阁,召御史中丞臣宁、太子赞善大夫臣濂赐坐左右。上谈嘉祥之应,敕中贵人取所储膏露于宫中,俄盛以翠罂进上前,皆玉洁珠圆,世所未睹。已而诏舁爨器至,用金勺炼水二升,火既匀,水势成涛,上起自龙帐中,亲启罂以投。须臾融化,与水为一,上取勺中,泻,二内侍举幕承之,查滓已净,重漉以绛纱囊。上饮一爵,而分赐臣宁与臣濂焉,且曰:「此天地至和所凝也,卿等服之,去沉疴而衍遐龄。」臣宁等跪饮,其味甘如饴而弗腻,其气清于兰而不艳,一入口间,神观殊觉爽越,飘飘然欲御风而行。于是各奠爵于几,顿首于地而退。

《瑞应图》中说,甘露「一名膏露」,所以,宋濂所见到的「玉洁珠圆」的膏露,正是甘露。却原来朱元璋把采摘到的甘露在皇家冰窖中贮存了一部分,两个多月后,趁着新年的喜庆气氛,再次拿出来与两位近臣一起享受。他召来陈宁、宋濂,让他们分坐左右,谈起了祥瑞的话题,顺着话势让太监把珍藏的甘露珠子取来,给他俩欣赏。随即,还像烹茶一样,当场煮了一锅「祥瑞」,程序是先煮沸一锅清水,皇上起身走出龙帐,亲手把甘露珠倒入水中,接着把由此而成的「甘露浆」用纱布反复过滤,获得清液。明太祖先喝了一杯,再赏赐两位臣下每人一杯,还说:「这是天地完美和谐之下所凝结的精华,你们喝了,可以去除病根,延年益寿。」于是陈宁与宋濂跪着喝下甘露浆,也许是心理作用,觉得这一杯清水兑清水的饮料特别甜美。

朱元璋对这一次天降甘露如此在意,大概他是真心相信,这是上天为他的德政开了个证明吧。

猜你喜欢

宋濂祥瑞朱元璋
青山遮不住、江山多娇、天降祥瑞
最含蓄的画谏
最含蓄的画谏
金猪庆祥瑞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宋濂冒雪访师
昔日皇帝:把“祥瑞”当马屁
宋濂诚信求学
忠诚
草莽皇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