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月节令行乐之竞舟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2019-06-26黄婵媛

紫禁城 2019年6期
关键词:赛龙舟鼓声刻本

黄婵媛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时正值暑气弥生,日头渐毒,虫草渐旺。因此人们多在此日采蒲草、艾叶悬之门户以禳不祥、驱毒气,或饮蒲根雄黄浸制的酒,并涂于孩童脸颊以宜夏避恶。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亦有妇女簪艾叶、榴花,是为端午景。(顾禄《清嘉录》卷五,道光刻本)除此之外,最热闹的活动便属竞舟了,今人惯呼为赛龙舟。

赛龙舟尤以南方为盛,概因其水系发达之故。关于赛龙舟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当地人多喜附会于本土的名人传说。普遍认为,端午节是感哀于屈原而设,故两湖地区的人们自然也将竞舟之事同归于屈原之因。越地或以为由勾践而起,另有江浙地区纪念曹娥女、吴地纪念伍子胥之说。此外,福建、广东等地也均有由本土传说演绎而成的故事。正如《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荆楚岁时记》成书于南北朝,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关乎竞渡之事未提及是用「龙舟」,反以「飞凫」称之。事实上,关于早期竞渡舟船形制问题目前尚存争议,端午竞渡用龙舟成为普遍现象应自唐宋时期开始。唐人刘禹锡所作《竞渡歌》(《文苑英华》卷三百四十八,明刻本)即描述了双龙竞渡夺胜负时的惊心动魄:「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波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明心似烧。」

龙舟竞渡观赏性极强,兼具娱乐性和竞技性,自然是游人如织。这从诗词句 「竞渡岸旁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徐寅《徐正字诗赋》卷二)、「看飞桡。夺高标。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又端午书怀》,陈著《本堂集》卷四十二)中就可看出。又有《杭州府志》卷六(康熙二十五年刻三十三年李铎增刻本)记载:「祀神享先毕,各至河干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岸上人如蚁。画船非贵游,不得觅。一渔艇索钱盈千,钗头符胜备极工巧……近日半山龙舟争盛诸坝,各埠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遝不减湖中。」说明观者如堵,连画船也随之溢价,且各处坝埠也被竞渡占领,确为一城之盛事。再聚焦于龙舟,舟船往往装饰华丽;人员配置亦有定制,中舱有伏鼓吹手,两旁是划桨划手,船头站立着的人手持长钩,称为跕头,又称挡头,尾部另有一人负责掌舵,谓之拿尾。(顾禄《清嘉录》卷五,道光刻本)

故宫博物院藏《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描绘的五月之景就是龙舟竞渡,正可与文人笔下的情形比对。湖上总约有十艘龙舟,龙舟取色各不相同,舟上立长杆旗帜、加筑楼阁;龙舟两侧各为六名划手,中部有一名鼓手;龙头有一人站立,不过手持之物不是长杆而是短旗帜,仍有一人稳据于船尾,手持长舵,形似划桨而比之大数倍。岸旁坡地、亭台之上各色游人谈笑观赏,另有普通船只泛舟湖上亦为观看竞渡。码头处恰有妇人携儿童急急前行欲尽快登船。不论是竞赛的人、观看的人,都已融入这五月的擂鼓声中。此类题材在漆器、瓷器等中也有运用,红漆描金龙舟纹长方匣盖所绘即为两龙舟并行,跕头、划手、鼓手、拿尾亦是配备齐全,跕头似为孩童,舞旗姿态各异,另有人缘杆杂技,甚为精彩。

猜你喜欢

赛龙舟鼓声刻本
鼓声铿锵颂党恩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赛龙舟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丘树宏的诗
腰鼓
端午赛龙舟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一面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