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小学体育课合理安排练习密度的思考

2019-06-25王伟熠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合理安排

王伟熠

摘  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课的练习密度是指一个学生在课中参与各项练习时间总和所占本次课整体时间的比例。作为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练习密度的研究在一线体育教师教科研活动中一直是热点话题。笔者通过多年参与各级各类体育教学做课与听评课活动,提出小学体育课合理安排练习密度的相关建议,以便更好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体育课练习效率与质量,体现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  练习密度  合理安排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b)-0164-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水平一至水平三小学阶段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搜索浏览相关体育课练习密度安排的文章资料。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为本研究的顺利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2 观察法

通过观察多位一线体育教师的课堂实际教学情况,详细记录体育课中的各项活动时间安排,收集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小学体育课合理安排练习密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2.1.1 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应考虑到不同性质的教材内容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为速度、爆发力等高强度负荷为主的教材练习密度不宜过大。教学内容为技巧、体操等中低强度符合为主的教材练习密度可适当安排大一点。在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的课程当中也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练习密度。

2.1.2 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应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课程设置

根据体育课课程任务类型的设置情况,体育课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考核课。

教授新的教学内容一般采用新授课,这类型的课程教师讲授动作技巧要领以及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的教学安排比例较高,所以学生练习的密度相对要小。当体育教学内容已经是学生初步掌握或是有一定了解的,课程主要目的是对其进行巩固提高时,练习密度的安排自然要大一些。考核课程一般会出现单个或单组学生考核其余进行等候的情况,如果老师在组织形式和内容不加以调整的话,此类课练习密度一定会比较小。

2.1.3 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应考虑到不同学生自身体质的差别

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体育课练习密度不宜安排过大。相反,具有一定运动水平和良好体能的学生可以将练习密度进行有效的提升。

2.2 小学体育课堂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相关联的表现形式

2.2.1 大练习密度与低运动负荷

小学阶段水平一体育课的安排首先要考虑符合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对于运动能力与身体机能正处在发展发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采用大密度练习加低运动负荷的练习手段是更为合理的。

2.2.2 小练习密度与高运动负荷

水平二、水平三的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发展,有了一定运动基础,运动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身体合理的“强刺激”,才能进一步提升能力,增进健康。但是高负荷的运动,使学生身体各方面承受力增大,所以,练习密度就要适当进行调减处理。

2.2.3 大练习密度与高运动负荷

一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能适应大密度的练习,又能承受较高运动负荷,这表明该节体育课是有效率的,该班级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也是比较强的。

2.2.4 小练习密度与低运动负荷

这是体育课最不理想的表现形式。这一结果多为教师讲解过多,组织教学水平有限,练习器材使用不当,场地布置不合理,练习小组安排人数过多,练习标准要求不高等原因造成,就此产生练习密度小,运动负荷低的问题。

2.3 合理安排小学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

2.3.1 教师备課充分,安排练习密度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根据前期的分析设计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对场地的使用及器材的摆放进行细致的预设和安排,对教授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和练习过程中队伍的调整在教学设计环节要反复想象预演。必要的情况下课前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将练习调度利用卡片形式发给每位学生,使学生明确练习的流程路线,减少课上说明调队时间,从而使练习活而有序,达到提高练习密度的目的。

2.3.2 教学精讲多练,安排练习密度做到教师主导

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精讲多练。教师要抓住动作技能的核心,也就是教材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没必要进行深挖动作原理式的说明,只需简明扼要的讲解。练习过程中如发现个别问题不需要全班停下来反复强调,只需要点对点个别提示。

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教学,更应该利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少一些讲解,多一些示范。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把动作要领编成学生易懂的口诀,利用简单的几个字或几句话就能达到频繁讲解的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动作,达到提高练习密度的目的。

2.3.3 学生角色培养,安排练习密度做到学生主体

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练习之中,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练习的管理中来。在笔者的课堂中,每位同学都有各自的角色分工。体育委员负责整体队形的调整,维持秩序,安全的开展练习;小组长负责组织比赛类的活动,提高组内团队合作能力;体能好的同学负责监督练习质量和数量;技术好的同学负责规范技术动作。长期坚持形成了课堂常规,这样以来可以节省很多教师组织的时间,进而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达到提高练习密度的目的。

2.3.4 学练安排灵活,安排练习密度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的使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器材,展开有效的教学安排也可以达到提高练习密度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如迎面接力项目,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内,尽可能的多分组进行练习,增加学生循环练习时间。在体育器材数量安全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原地侧向投掷沙包项目,每个学生都可以手持器械,圆形队列或是背向而投,增加学生练习次数。总之,要根据课堂中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达到提高练习密度的目的。

2.3.5 休息等待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做到张弛有度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在练习后安排休息或是在练习过程中安排等待。休息和等待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在练习间隔期恢复体能,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根据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

如果休息等待的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练习密度。但是如果一味只追求提高练习密度,休息等待的时间被练习所挤占或者是完全取代,这样的教学安排是极其不科学的,是不符合运动规律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疲劳状态累计很快,不但影响了练习效果,还极易出现运动损伤。所以教师应在合理的安排学生休息和等待时间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现实情况合理安排练习密度。

3  结语

(1)体育教师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全面考虑小学生的特点,深度钻研教材,做到全方面,多角度备课。

(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突出教材重点,攻克教学难点,做到精讲多练,组织练习灵活。

(3)体育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所上过的课程,将实践中练习密度安排是否合理进行经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沟通,真正做到巩固优势,避免不足。最终达到合理安排练习密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萍.中学体育课堂如何提高练习密度——以《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6(2):65-66.

[2] 李娜.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J].魅力中国,2013(11):286.

[3] 庄东阳.体育课堂教学中练习密度的思考与对策[J].青少年体育,2016(2):65-66,127.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课合理安排
用心安排提升效率
自行车运动有氧与无氧训练探讨
我的体育课堂站位表
中专学校学生座位安排的思考与探究
小学务实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探讨与实践措施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一堂小学体育课
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课中的游戏创新
小学体育课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