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管理:班主任的哲学思辨

2019-06-22邢燕燕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全体成员育人班级

邢燕燕

文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有三个基本形态:其一是经验管理,类似于“人治”;其二是制度管理,类似于“法治”;其三是文化管理,这种管理灵动、务实、高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类似于“德治”。

思辨一:文化管理的“远”与“近”

文化管理是一种“人”的管理,“人”是文化管理的原点和归宿。在班级文化管理中,班主任首先要考量的是:班级的发展愿景是什么?班级的育人目标是什么?这就是班级文化管理的“远点”。作为班主任,要有自己的主见,目标要始终如一,而不能让班级管理限于“非育人”的事务之中。

班主任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中忽略了班级的发展愿景,遮蔽了班级的育人本真内涵。文化管理要求,班主任要行走于班级发展的“远”与“近”之间。在统筹优化班级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抓住班级发展内核,处理好现实事务。既抬头看路,又埋头干活,努力将班级日常管理聚焦到班级发展、学生发展上来。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多谋善断,要知人善任,从善如流,要自我完善。在班级发展目标、愿景等的观照下,努力让全体师生以此为准则,调整、约束、监管自己的行为。班级的文化管理要求全体成员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律性,甚至觉他、律他性。只有当全体成员不仅能自觉而且能觉他,不仅能自律而且能律他,班级文化管理才能真正形成。

习总书记说:“德润人心,法安天下。”班级的文化管理是一种德性管理,它需要班主任经验的支持,也需要班级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的支撑,但却不停留于经验,不依赖于法治。为此,需要班主任与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平等对话、协商。班级的文化管理建立在全体成员的“重叠共识”根基之上。

思辨二:文化管理的“大”与“小”

班主任要处理好文化管理的“大”与“小”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常规检查、家校沟通、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等等,都是班级文化管理中的“小”。而班级一年一次的“读书节”“英语节”“艺术节”等活动,就是班级文化管理中的“大”。作为班主任,既要“抓大”,也不能“放小”。

笔者在班级文化管理实践中,着力打造“书香班级”。书香班级,要求有耐看的物质文化,如板报、墙报、读书角等;要有规范、科学的制度文化,如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考核制度等;要有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如班风、学风等。“书香班级”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融入在日常管理之中。换言之,班级文化管理的“大”是依靠一个个的“小”累积而成的。笔者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班本阅读书目,第一周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第二周推荐了康震老师的《康震讲苏东坡》,第三周推荐了何灏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第四周推荐了波特的《一念桃花源》。一个月下来,我们组织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遇见苏东坡”,这是一个主题鲜明的班队活动,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班级管理的“大”,是建立在一个个“小”的根基上的,是贴合学生生活、接地气的。

俗话说:“班级无小事,事事皆育人。”通过日常管理中的一个个“小抓手”,班主任能将班级管理目标落實到位。作为班主任,不必事必躬亲,但必须整体谋划、引领落实。

思辨三:文化管理的“虚”与“实”

文化管理,是一种道器合一的管理。班主任既要“务实”,也要“务虚”。所谓“实”,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行动、有措施、有策略,扎根于班级、扎根于学生,处理好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琐事,让班级有序运行,有条不紊;所谓“虚”,是指班主任要有思想、有主张,有自己的文化坚守、管理理想。在班级管理中,“实”是一种“作为”,“虚”是一种境界。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道”。对学生要有责任感,有担当。只有将学生放在心中,站在学生立场上,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实”首先体现于班级管理实务本身,班主任要成为班级管理的行家里手,能对班级日常事务精准把脉,并能展开积极的教育诊断。班级管理的“虚”主要体现在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精神层面、道德层面的价值引领。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班主任要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精神导师,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具有一种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虚实相生”,能让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班级的文化管理是一种价值规范,是一种精神追寻,是一种育人的整体性建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处理好“远与近”“大与小”“虚与实”的关系。把握好平衡,班级管理就能超越“技”“术”“器”,就能步入中庸的“道”的境界。班级管理既要“接地气”,更要在追求中“上品位”!

猜你喜欢

全体成员育人班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班级“四小怪”
致谢审稿专家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神圣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