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摩腹频率优化研究

2019-06-22吕文会刘明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瘦素单纯性生长因子

吕文会,刘明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 130117)

肥胖是一组常见的代谢症群,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1],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25年全球预计每4 人中就会出现1 名肥胖患者[2]。据国内调查[3],我国肥胖的发病率为17.7%。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关联[4],是影响当今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危险因素。单纯性肥胖约占肥胖的95%[5],是指不是由于内分泌疾病或其他可能导致肥胖的致病因素导致的肥胖。

腹部推拿历史悠久,是推拿疗法的主要分支之一,是指医生在腹部特定位置(穴位)上应用一定的手法,以调节脏腑,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法[6]。腹部推拿流派较多。本研究采用的腹部推拿手法遵循“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指导原则,“通经”手法选择腹部穴位的点按,“调脏”手法主要选用摩腹、颤腹[7]。为探究“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手法在摩腹频率方面的优化方法,本研究对180 例单纯性肥胖受试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于2017年2月-2018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部、长春中医药大学传统诊疗中心门诊和住院部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筛选合格病例180 例,分为对照组与推拿组。推拿组144 例,予以腹部推拿治疗,按推拿操作的频率和总时长不同,分为常规推拿组、频率优化1组、频率优化2组、频率优化3组,各36例;药物对照组36 例,予以口服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各组一般资料及入组前筛选性评价基线齐平。对照组与推拿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1999年WHO 发布的《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重新定义》,并结合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研究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单纯性肥胖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拟定:1)体质量>标准体质量20%者;2)脂肪百分率>30%者;3)BMI >25 kg/m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2)年龄18 ~60 岁;3)无推拿禁忌症者;4)受试者志愿受试。排除标准:1)并发其他内分泌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2)有推拿禁忌症者;3)近三个月内有其他治疗史,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者。

1.4 干预方法 推拿组予以腹部推拿治疗,1 次/d,每周治疗6日,依次进行掌摩腹部、指端点按穴位(中脘、天枢、大横、气海、关元、中极)和大鱼际揉腹的操作,常规推拿组操作时长为20 min,摩腹频率100 次/分,操作力度以腹部略微凹陷为宜;频率优化1 ~3组,摩腹频率依次为80 次/min、120 次/min、140 次/min,方法、力度与操作时长同常规推拿组。药物对照组予以口服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治疗(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生产),9 g/次,3 次/d,每周治疗6日。

1.5 观察指标 筛选性评价,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BMI 的评估,符合筛选标准者纳入;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筛查,检查结果异常并有临床意义者剔除。效应性评价,对受试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体围五项评估和血清瘦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若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体围五项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1,表2。

2.2 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比较 见表3。

表1 治疗前各组体围五项比较(± s ,n = 36)

表1 治疗前各组体围五项比较(± s ,n = 36)

组 别 臂围/cm 股围/cm 臀围/cm 腰围/cm 腰臀比药物对照组 34.91±0.57 61.91±1.47 105.23±2.60 96.64±4.12 0.92±0.04常规推拿组 35.04±0.58 62.26±2.00 105.81±2.43 94.92±4.45 0.90±0.04频率优化1组 34.80±0.49 61.66±1.44 105.38±3.35 96.31±4.73 0.91±0.05频率优化2组 34.77±0.50 61.46±2.30 106.32±1.73 97.01±3.46 0.91±0.03频率优化3组 35.02±0.79 61.75±2.16 106.24±2.42 95.34±5.59 0.90±0.05

表2 治疗后各组体围五项比较(± s ,n = 36)

表2 治疗后各组体围五项比较(± s ,n = 36)

注:与药物对照组比较,# P <0.05,## P <0.01;与常规推拿组比较,△P <0.05,△△P <0.01;与治疗前比较,▲P <0.05

组 别 臂围/cm 股围/cm 臀围/cm 腰围/cm 腰臀比药物对照组 32.12±0.59▲ 55.06±1.45▲ 103.48±2.30▲ 90.37±2.91▲ 0.87±0.04▲常规推拿组 31.26±0.48##▲ 55.27±1.76▲ 104.39±1.78▲ 88.80±2.92#▲ 0.85±0.03#▲频率优化1组 31.05±0.64##▲ 53.96±2.12##△△▲ 103.60±2.69▲ 91.37±3.86△△▲ 0.88±0.05△△▲频率优化2组 30.04±0.53##△△▲ 52.47±1.54##△△▲ 105.38±2.13##▲ 88.02±3.62##▲ 0.84±0.04##△▲频率优化3组 31.51±0.65##▲ 54.39±1.20△▲ 104.24±2.62▲ 89.65±3.43▲ 0.86±0.04△▲

表3 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比较(± s ,n = 36) ng/mL

表3 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比较(± s ,n = 36) ng/mL

注:与药物对照组比较,# P <0.05,## P <0.01;与常规推拿组比较,△P <0.05,△△P <0.01;与治疗前比较,▲P <0.05

组 别 治疗前 治疗后血清瘦素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血清瘦素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药物对照组 11.20±2.40 181.64±8.75 6.14±2.80▲ 170.62±7.58▲常规推拿组 10.24±2.98 180.76±5.93 5.72±3.08▲ 163.37±5.73##▲频率优化1组 11.01±3.44 183.54±6.54 6.17±2.67▲ 167.97±8.92△△▲频率优化2组 9.88±3.14 184.15±7.62 4.20±2.71##△▲ 158.64±5.03##△△▲频率优化3组 9.84±2.79 183.29±7.55 7.03±3.18▲ 166.85±6.87#△▲

3 讨论

肥胖的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将肥胖的发生与下丘脑功能失常及胰岛素、甲状腺素、转录因子PPARr 和C/EBPs 等物质的水平失衡相关联[8-11],并不是由单一经络或脏腑病变导致的[12],中医学认为肥胖症的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即有痰湿瘀滞的实象,又有脾肾亏虚的根本原因[13]。因此中医在肥胖症的治则方面以补益脾肾为主[14-16],根据辨证分型佐以清热、化痰、行气、逐瘀等。从中医角度来讲,通过对腹部施加推拿手法刺激,能有效调整在腹部循行的经脉,包括: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肝经等,再通过对各经脉经气的的调节间接改善其对应脏腑的功能;同时,腹部区域包含了人体代谢和消化相关的大部分器官,通过对体表施术部位的局部压力、温热等良性刺激作用,能间接调节人体内部器官的作用。

推拿手法的标准化是推拿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7-18]。推拿医师的手法熟练度直接体现在操作时的频率、时长及力度等方面,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推拿治疗的效果[19]。本研究中的推拿手法主要源自于刘冠军教授创立的“通经调脏”手法,目前该流派已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和较高的学术地位。课题组在前期研究[20]中发现,运用该手法治疗本病,可有效的降低患者血脂以及血清瘦素的含量,获得了降低患者体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同等条件下,摩腹法在不同频率时的作用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陈玉梅等[21]在对脾虚家兔进行不同频率下摩腹后的空肠黏膜形态学改变的研究中发现,在101 ~150 次/min 的频率下黏膜修复情况最优,且在这一频段下手法的健脾补虚的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各组体围五项和血清瘦素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证明在这些摩腹的频段下腹部推拿治疗对单纯性肥胖具有显著疗效,治疗后各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除臀围外,频率优化2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

综上所述,腹部推拿对改善单纯性肥具有显著疗效,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臂围、股围、臀围、腰围、腰臀比及改善血清瘦素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并且在摩腹频率为120 次/min,手法的效果最为显著,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最佳频率。

猜你喜欢

瘦素单纯性生长因子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瘦素抵抗与糖尿病相关研究进展
瘦素及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性
瘦素及瘦素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研究
保持直销的单纯性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瘦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30例